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仪式也是文本,东巴仪式表演文本是以口头演述与仪式表演互为文本的。平行结构是东巴口头传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句法结构,而在与东巴口头传统演述相结合的仪式表演中也同样存在着这一句法结构。从东巴仪式表演类型分析,其结构可分为以下并列平行式与递进平行式。在东巴仪式表演中,表演类型有着严整的结构单元,这些结构单元从最小的表演动作到表演步骤、表演程序、表演类别形成了金字塔式结构,同时也构成了各种仪式类型及表演类型。

  • 标签: 平行式 东巴 仪式表演 口头文本 仪式叙事
  • 简介:近年来“IP”成为媒体及学术界的高频词汇。在媒介融合时代,媒介IP意指媒介组织用资本购买或创造小说、形象、概念等知识产权,合法从事各个媒介平台的文本开发,使之贯穿于电影、电视剧、网络剧、游戏、动漫、图书出版等产业,以全新的内容体验促成受众的多重消费。在媒介IP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跨媒介叙事文本以故事世界为基础,使文本扩展至多个媒介平台;通过多元媒介类型增强叙事体验并协作控制叙事节奏;叙事线索在媒介间穿梭的过程中构成互文,并以解释学法则和迁徙诱因等叙事技巧促成媒介间的受众迁徙。这种跨媒介叙事开发模式构成文本与媒介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我国媒介IP的优质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媒介IP 跨媒介叙事 改编 故事世界
  • 简介:本文通过对藏族母语电影《老狗》不同的观影体验、叙事结构及风格的分析,将其界定为藏族知识分子电影,认为影片以深沉内敛的叙事风格体现了导演的现实关怀,但就电影艺术本身而言,视听语言较缺乏"深描"态度。

  • 标签: 《老狗》 叙事结构 风格 知识分子电影
  • 简介:《奇葩说》是近两年来最受欢迎的网络综艺节目,本文试图从大众文化研究角度分析其热播原因。本文认为,《奇葩说》是一个典型的"生产者式"大众文本,它充满着多义性和复杂性,文本中宰制与反宰制并存,建构与解构并存,戏仿和拼贴也使它与其它大众文化文本形成了"互文性"。总而言之,"生产者式文本"的开放性使它成为了引人瞩目的大众文化现象。

  • 标签: 《奇葩说》 网络综艺节目 大众文化 生产者式文本
  • 简介: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文本"概念广泛运用,归属、开放、联结使音乐审美呈现出与传统审美截然不同的特征,传统审美主体在控制力上明显减弱,审美主体与对象相互影响与制约的程度逐步加深,同时由于审美过程具有多维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因此,传统约定俗成的精英先验审美已转向直觉交际下的大众参与体验审美。本文认为,这种转变体现的是音乐审美在后现代特殊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的共同影响下出现的必然现象,这种以音响体验为表象,心灵体验为内涵的审美方式已经成为后现代音乐审美的显著特征。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文本 音乐审美 直觉交际 多层次融合 原真性
  • 简介:亲爱的琴童小明友,大家好!正在学琴的你,想测测自己的音乐知识储备量吗?那就快快参与本栏目的测试吧!本刊每期都会准备10道音乐知识题,等待你的作答。你可以将答案写在本刊的小插页"读者调查表"上。本刊每期会从答对70分以上的调查表中,抽取100位幸运读者,并赠送一份精美小礼品。还等什么?赶紧参与进来吧!

  • 标签: 音乐知识 琴童 储备量 大家好 民族乐器 渔舟唱晚
  • 简介:彝族史诗的"文本迻录"是彝族史诗从第一文本、第二文本到第三文本文本生成过程。期间的文本转换过程不仅有创造者的变换,还有接受者的变换。而文本作为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媒介,其在阅读活动中至关重要,也是我们用更多的话语阐释"文本迻录"的根据。

  • 标签: 彝族史诗 文本迻录 读者接受
  • 简介:在《父亲》这幅作品面世至今30多年的时间里,对《父亲》的研究多以形式主义批评、社会学分析为主,较少开拓另一种审视问题的视角.以互文性作为方法,对《父亲》这一文本进行重新解读,是新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方法论尝试,也是在视觉文化研究趋向下保持美术史研究方法论意识的自觉.

  • 标签: 《父亲》 互文性 美术史 农民形象
  • 简介:随着大航海时代余波震荡,西洋器物、技术知识逐渐加速度进入中国。士人知识阶层对传入的西方造物产生强烈的兴趣。明末士大夫王徵和欧洲传教士邓玉函合作了第一部西洋力学和机械器物的译著《奇器图说》,该书不仅是对西方知识的翻译,也会通中国传统造物的知识逻辑,其会通成书的真正动力也来自传统儒学。而传统价值动机与《奇器图说》来源知识的价值观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明末中西造物知识会通与价值矛盾的种种表现甚至在数百年后第二次西学东渐中仍能清晰重现。

  • 标签: 《奇器图说》 造物 价值 会通
  • 简介:本文回顾了欧美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中有关情节剧"文本协商"理论及当代学者对中国30年代情节剧的研究,并由此提出积极阅读20世纪30年代情节剧及其中女性角色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女性主义情节剧的批评方法认为研究者应该找到电影文本中的异质性声音。鉴于此,笔者认为20世纪30年代电影文本中的女性角色可能是各种意识形态力量协商的结果,这种协商使得女性角色呈现出多元的意涵。

  • 标签: 20世纪 30年代 情节剧 异质性 “文本协商”
  • 简介:2001年,英国当代画家大卫·霍克尼(DavidHockney)历时多年完成的著述《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出版,并在艺术界和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本文围绕霍克尼关于制像术与艺术的实践性研究,通过清理艺术史学、物理学等领域对其实践的各种反应,揭示了视觉技术这一视角给艺术史研究和当代艺术实践所带来的挑战和启发。

  • 标签: 知识 制像术 艺术史 绘画
  • 简介:藏族传统音乐及其形态特征的形成,既与自然生态有关,亦与文化形态有关;藏族传统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三大类组。藏族传统音乐作为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现实的角度看,都是重要的艺术成就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承载着丰富的自然信息和人文知识

  • 标签: 藏族 传统音乐 分类 知识体系
  • 简介:一、知识分子概念的界定对于知识分子的概念,中外各家观点不一,作者认为知识分子的定义应该是一群受过一些教育或是专门的训练,他们对现存社会存在种种不满,对现状持有批判精神和国家意识,把一切公共事务当成是自己的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浓厚的革命气息的人,他们在社会中自发形成一个独立的阶层。

  • 标签: 知识分子精神 三部曲 悲情 电影 分子概念 社会存在
  • 简介:在中国知识分子电影中,存在着一种相对固定的叙事范式,即在现代性的角落——小镇之中,知识分子基于大众启蒙的受挫,将其启蒙行为的客体转向个体化的女性,将之于女性的“身体”启蒙与对于大众的意志启蒙相疏离,以期最终达成“身心分离”的哲学实践,但“身心二元论”的固有缺陷使得这一启蒙行为再次归于失败,无力应对空间挤压的知识分子只得以逃遁者的姿态彻底离开小镇。这一叙事范式可以被归于两次空间逃遁,一是从大众的凝视中逃遁于女性的“身体”,二是彻底逃离小镇这一前现代性时间价值的空间呈现。上述叙事范式将知识分子的启蒙神话彻底解构,更将启蒙和逃遁本身归于虚妄。

  • 标签: 知识分子电影 叙事范式 启蒙 空间逃遁
  • 简介: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的政治主张和民主自由的政治环境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奔赴延安。这些知识分子来到延安后相继参与到了边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中,为边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陕甘宁边区的农民的文化层次与认知水平与自身存在着较大的落差的情况下,延安知识分子如何引导民众们参与到边区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中?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又是如何建构陕甘宁边区的农村社会与农民形象的?本文以延安时期木刻版画为切入点,从启蒙、代言、想象三个层面探索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构建农村的几种叙述方式。

  • 标签: 延安时期 知识分子 叙述方式 木刻版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