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6 个结果
  • 简介:《北海相景君碑》立于东汉汉安二年(143),是现存最早的形制最完整的汉碑,有额有座有穿。碑额为圭形,类似《孙仲隐墓志》。圭形象征着甲骨文中的“祖”字之意。“穿”乃刻碑上半部分安装辘轱下棺用的圆孔,汉碑中有穿者尚有《袁安碑》等。从形制上就能够看出碑刻之间的一些渊源。汉碑分布极其广泛,风格多元,临摹之初必须有一个“相关性”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碑刻存在某种内在或外在的关联。或者,这种关联事实上并不存在,但基于某种理由仍然可视为是“存在”的。

  • 标签: 临摹 北海 解析 意似 “存在” 汉碑
  • 简介:亚采·杰卡是波兰著名的画家。在他的画里.一个世界可能包含着另一个世界,一个世界可能期望蕾另一个世界,一个世界可能飞向另一个世界。让人产生一种与众不同的、亦幻真的视觉感。

  • 标签: 视觉感 绘画作品 作品欣赏 艺术评论 亚采·杰卡
  • 简介:一、化的审美态势宋代郭熙、郭思父子撰写的《林泉高致》中就明确使用过"境界"一词来要求山水画家画出诗意,书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情景交融即意境",这也就道出了我们所画之物的境界和趣味以及精神追求。化是意境的一种性质,是意境的另外一种传达和状态,这使所画之物,以及画面具有意向的追求以及意境的表达。化就是事物的非具象化,是超乎现实的一种意识之变,是具体事物的异变,使事物的性质局部或整体发生质的变化,以意象化的状态呈现,抽离了它的现实状态

  • 标签: 《林泉高致》 现实状态 山水画家 情景交融 精神追求 意境
  • 简介:青年朋友登门,常诉说不得名师指导为憾。我说,古代名碑刻迹便是最好的老师。来者说,名碑刻迹无以言传。我说,那“碑”与“迹”的存在就标志着身教,就意味着言传,不过要学习者去深入体察、辨别,取其所当取者,弃其所不必取者,把“无言”的字帖当成一位活生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刚好手头一篇培根(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大思想家)的名文《论读书》,里面有这样的话:“……然而学问本身不会教给人们它的用途:致用之道在于书外,超乎书上,只有细心观察才能获得。”照培根的哲学思想体系,他说的“书外”与“书上”非它,最基本的一条是实践,他所说的“细心观察”是经验———理性———经验的过程,也全然离不开实践的。从事书法创作要讲悟性、灵气、天分,可是离开了刻苦锻炼,一切都将落空。古人名碑刻迹如何在我们心中活起来,眼前之竹怎样成为胸中之竹,又怎样化为笔底之竹,这里有一个相互转化即如何实践的问题。众所周知,临摹早已成为公认的重要方法,读帖也被肯定为有益的途径。但是,如何临摹与读帖又是需要进一步具体化、深化的问题。“实践”只要不是盲目的,那不断具体化与深化的过程便无止境。倘若学帖而不遵帖,又倘若学帖而惟帖是从,都一样得不到古人的精髓,也没有真...

  • 标签: 书意
  • 简介:  黄宾虹(1865-1955),名质,字朴存,是我国杰出的中国画大师,中国山水画之集大成者.他的画艺、画论至今深刻地影响着众多的中国画画家.克洛德·莫奈(ClaudeMonet)(1840-1926),法国印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革新油画的最坚定实践者.……

  • 标签: 不似似 似睡莲
  • 简介:齐白石出生的家庭并不富裕,小时候的他喜欢跟着外祖父写字画画,不过迫于生计,14岁的时候就开始拜师学做木工活儿。真正专心于作画,是他25岁之后的事了。

  • 标签: 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 艺术欣赏
  • 简介:一个很耐得住寂寞的青年画家陆国强要办个人画展了,“目的”单纯得令人难以置信——只是想把多年来积攒在画桌底下的作品“挂在展厅里看看,是什么感觉”(陆国强语)。这绝非妄言。他曾借家乡的“君匀艺术院”,把未经装裱的字画挂起来,关起门独自“感觉”了两天。这类似“行为艺术”的举动,在当下“浮躁、功利”的时代,真是难得一见的率真和优雅。当然,这里或许还有些许稚气与孤高。

  • 标签: “行为艺术” 大写 “感觉” 个人画展 青年画家 装裱
  • 简介:年少时习楷书,因为楷书便于认读。埋头写,用点横撇捺搭建着,起初蛮有趣。后来就有些倦了,频换帖,想找捷径,想找到一种写来轻松又容易贴近的字帖摹写。来来回回折腾了一番,见别人只盯着一本字帖临写,写得有模有样,不禁后悔。遂又沉下来,认准一本好帖反复临,渐渐上手,渐渐熟络,渐渐难舍,渐渐读出韵致,

  • 标签: 人生 楷书 字帖
  • 简介:世间所有绵延的事物皆有一脉相承。书法的绵延即依存于中华文明的脉络,五千年文明史由书法载录,而书法史则因文明的底蕴而生动,当书与文契合为一种气象时,二者即合为一体,不分表里。

  • 标签: 绵延 中华文明 书法史 文明史 事物 脉络
  • 简介:立秋,金风送爽,因在百集电视连续剧《京都纪事》中成功塑造具有变态心理“大女”楚雅兰而知名度陡升的李岚却不在京都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她南飞海口市,在亚热带海南岛主演10集电视连续剧《梦年华》。待再回北京,恐怕已是黄栌染红的时令了。《梦年华》由着名女作家张曼菱编剧。可视为四年前张曼菱拍摄的反映十万人才下海南的大型电视剧《天涯丽人》的姊妹篇。该剧通过“老插”与他们的后代在海南艰苦创业、悲欢离合的故事,体现这一代人对人生的追求和价值观。剧中女主人公——一位当年的“老

  • 标签: 雅兰 三毛 京都 女主人公 集电 海南岛
  • 简介:在绘画中,色彩的运用既是画家在绘画创作中的表现手段,又是凝聚在作品中的画家的思想内涵,不同方法的色彩的处理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反之,不同的""念也要求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色彩的处理。色彩之所以有其独特的审美力量,并不单单是视觉印象的强烈,而且还有蕴含在视觉因素之中的深刻体验。例如:"春景欲其明媚,凡草坡树梢,须极鲜研,而他处尤黯淡欲以显之。故作春景,不可多施嫩绿之色。……夏景欲其葱

  • 标签: 精神内涵 自然色彩 规定性 视觉印象 视觉因素 实形式
  • 简介:石虎1942年生于易水,1964年毕业于浙江美院,1968年任教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77年任职于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1978年出访非洲13个国家,1979年出版非洲写生画集,名躁画坛。1982年在南京博物馆举行个展,198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石虎画集》,1998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石虎画集》(1-4册),200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石虎》,于香港、澳门、广州、上海、北京、大连等地区多次举办展览。

  • 标签: 石虎 人民美术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68年 南京博物馆 1998年
  • 简介:早在18世纪照相机出现时,安格尔曾哀叹油画将死亡,后来甚至有人提出"架上绘画"也将死亡。然而,在中国近十来年的油画作品中,虽难遇"力作",却也能经常发现一些令人兴奋一阵的作品,中国油画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显得成熟,盲目崇拜的少了,油画语言上更丰富了,题材也更多样了,看来油画在中国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在机器人还没降服人类之前,肉长的身躯总是伴随着有情感的灵魂,因此,也免不了找种载体来寄托,油画似乎很难完全被别的所代替。

  • 标签: 中的似 似不似 具象油画
  • 简介:《气形辨析》补罗永言在对吴晓邦先生《舞蹈学研究》一书有关“气”、“”、“形”方面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气’、‘’、‘形’的中心是‘’。……”,“‘’主宰着‘气’和‘形’。……”,“舞蹈的核心是‘’的建立。没有‘’就无法舒(疏——...

  • 标签: 舞蹈学 吴晓邦 言在 文艺创作 创作冲动 审美意象
  • 简介: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亲历者,高名潞以批评写作、理论研究和策展实践,成为三十年艺术活动中出场较早且至今成果不断的关键人物之一。“派”理论的提出,以及相关展览等活动,给今日更加色彩混杂的中国艺术界带来新的热议中心。或许出于对中国当代艺术进行理论总结的热情,或许出于对当代艺术评论中大量“错位”话语的困惑,或许就是来自其自身创建体系的“冲动”,高名潞的立论本身与表述方式包含了可以预期的讨论空间。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侧面 关键人物 艺术活动 中国艺术 艺术评论
  • 简介:写爱情,多年来一直被视为“禁区”。早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就有人对《柳堡的故事》中的爱情描写有过非议,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更是发展到了极端,凡是写爱情的作品,无不被纳入“人性论”、“低级趣味”之列,《柳堡的故事》自然也就成了污蔑人民军队,往革命战士脸上抹黑的毒草而遭到批判。其实在当时的文艺作品中,岂止不能写爱情,就是夫妇之情、父母子女之情、兄弟姐妹之情、亲戚朋友之情等等,也都不能描写,或稍稍触及,立即躲开,以免犯“人性论”之嫌,无怪平文艺作品中的人物都成了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七情六欲的孤家寡人了。文艺作品到底能不能描写爱情?从生活的实际出发,从古今中外文艺发展的历史来看,答案无疑是肯定的。所以在粉碎“四人帮”之后,这个“禁区”

  • 标签: 文艺作品 亲戚朋友 魏得胜 柳堡 革命战士 粉碎“四人帮”
  • 简介:法国和意大利都是众所周知的历史悠久的艺术之国,并都珍藏着极为丰富的优秀艺术遗产。我们这次考察的主要内容是博物馆。考察的印象是:法国政府和人民普遍地热爱艺术,珍视艺术品,把它们看作民族的骄傲。政府非常重视博物馆、美术馆的作用,并不断地加强对它的建设。我们此次所见到的一些博物馆,就是新建的而又规模可观的。国家对博物馆购买与充实藏品常作巨额的投资。去年,单是对省辖博物馆的拨款就达3550万法朗。

  • 标签: 艺术遗产 法朗 热爱艺术 蓬皮杜 荣军院 文化中心
  • 简介:在苏轼的形意观中,'形'''二者,他更推崇,但是并未因此而否定、贬低形的作用。在关于''的表述中,苏轼所说的'清新',在适用范围上,本意是指的花鸟画范畴;在含义的表述上,则年轻时所提的'清且敦'含义更深一层。文章认为,苏轼所说的诗画一律,最终所追求的,应当是:天工与清且敦。

  • 标签: 形意观 疏澹与精匀 天工与清且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