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富阳当地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吹打乐,以唢呐(梅花)为主奏的梅花锣鼓,以及以笛、笙主奏的鼓亭锣鼓;鼓亭锣鼓是绝不可用于婚丧嫁娶等仪式中,与梅花锣鼓同样均为宗族子弟演奏并使用,而1949年以后梅花锣鼓逐渐被有偿地运用到婚丧事之中,鼓亭锣鼓则依然保留着对于用乐场合的限制。本文通过对比当地不同时期的丧葬仪式及梅花锣鼓的用乐,了解和记录社会变迁中富阳地区丧葬仪式中吹打乐变化与不变因素;结合宗族文化,解答原本只能用于宗族成员之间的梅花锣鼓,可以被广泛的、且有偿地被用于当今的丧葬仪式之中的原因,从而把握局内人观念中的仪式和音乐的观念,体现局内人的社会价值观。

  • 标签: 富阳 丧葬仪式 梅花锣鼓 宗族 变迁
  • 简介:念词是西安地区民间鼓乐社与铜器社在朝山进香、庙会朝拜礼佛等民俗活动场合中演唱的民俗歌曲,主要采用击奏乐器伴奏为主要特征。念词在内容上大都以赞颂仙佛、描写仙境、劝世人行善以修来世以及歌颂长安地区风土人情为主题。其曲调数量仅有十二首,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任意填词。在对上述民间乐社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民间乐社概况、念词的概念界定、赞、唱词曲调及伴奏乐器的音乐形态分析、受众原因进行理论阐述,并结合多视角、全观性的研究策略,将念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化现象来认知和体验。

  • 标签: 鼓乐社 铜器社 念词 歌章 受众原因
  • 简介:在张之洞等人倡导的“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下,武汉成为20世纪初全国教育的示范地,其音乐教育也具有示范意义。文章从武汉地区的教会学校音乐活动、湖北幼稚园的音乐教育、盲童学校音乐教育,以及张之洞对音乐教育的倡导等方面,来论及20世纪初武汉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

  • 标签: 20世纪初 武汉 学堂 教会学校 幼稚园 盲童学校
  • 简介:面对云南边疆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加强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复合型师资人才培养势在必行。为此需要加强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对民族艺术、民族教育的情感,鼓励、支持该专业毕业生到边疆中小学工作,改变其落后的艺术教育现状,进而带动边疆地区基础教育的较快发展。更多还原

  • 标签: 师范 艺术教育 复合型师资 云南边疆地区
  • 简介:董其昌是有明一代最为著名的书家之一.《明史》记述董其昌书法时曾说:"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初,华亭自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政莫如忠及子是龙皆以善书称.其昌后出,超越诸家.始以宋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董其昌以其非凡的书法造诣,在明末产生重要的影响.到了清代,因为康熙皇帝的喜好,董其昌书法的影响日见其盛.作为松江地区的书家,董其昌的书法对松江地区影响则更为直接和深刻.松江地区书家学习董其昌书法蔚然成为风气,这些学习董其昌书风的书家群体中,沈荃、王鸿绪、张照最为著名.梁巘《评书帖》云:"董公其昌传执笔法于其邑沈公荃,荃传王公鸿绪,鸿绪传张公照,照传何公国宗,国宗传白下梅君鈔.予学书三十岁,后始缘鈔得其传."沈荃、王鸿绪、张照均为松江人,他们构成了清代初期松江地区的董其昌笔法传承的主线.

  • 标签: 松江地区 董其昌 执笔法 书法 学习 清代初期
  • 简介:本文通过梳理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民歌发展的现状,引出其在当代强势文化冲击下生存之困境,并对当前的保护模式进行剖析,得出民歌的生存环境有赖于多元化的护养之道,特别在文中提出了引民俗文化进中小学课堂的观点。

  • 标签: 民歌 中小学课堂
  • 简介:武陵山地区古镇在宋代以后逐渐发展,在改土归流之后进入繁盛时期,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经济模式的变化逐步衰落。现在遗存下来的武陵山古镇类型多样,功能齐全,包容了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各种建筑环境艺术类型及特点,并发展出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样式,是研究中部地区民间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关系的样本。

  • 标签: 武陵山 古镇 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意义
  • 简介: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民族艺术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更是世界艺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艺术研究、创作、表演提供了丰富而又生生不息的素材。少数民族地区艺术院校是为各行业输送艺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之一,其学生既是民族艺术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也是民族艺术文化的反思者和创造者。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二十一世纪,少数民族地区艺术院校学生要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以其文化自觉为前提。

  • 标签: 少数民族地区 艺术院校 学生 民族艺术 文化自觉意识
  • 简介:对90首民乐独奏曲目片段进行情感感知和主观评判,提炼出用于描述民乐情感的悲喜度、力度、闲适度、神圣度四个情感主分量,并以此标准对不同曲目进行不同的混响处理,通过主观听音实验,得出五类音乐情感感知强弱程度随着混响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 标签: 混响时间 音乐情感 情感感知 混响处理
  • 简介:韩国假面剧分为本山台戏系统假面剧与洞祭戏系统假面剧,二者均受到了优戏的深刻影响。泮人集团在创造本山台戏时在其演戏内容中积极运用优戏成分,使得两班科场的艺术形式与情节内容都与优戏中的儒戏极为相似。洞祭戏系统假面剧中的河回别神祭假面戏虽是由洞祭戏发展而来的,但因受到优戏中儒戏影响,也添加了嘲弄儒学及儒者的新内容。

  • 标签: 优戏 韩国假面剧 本山台戏 洞祭戏
  • 简介:音准是合唱的生命,在合唱中产生音谁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发音技巧、合唱队员的声区、合唱队员的自身素质、合唱作品的类型等都会影响合唱音准。因此应加强合唱队员音高的听辨能力训练,掌握合理的发声方法,进行合唱音准的辅助性练习,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合唱音准。

  • 标签: 合唱 音准 合唱音准 有效方法
  • 简介:中国笛子历史非常久远,最早可追溯到九千多年前的河南贾湖骨笛,是中国音乐史最早的实物见证。中国戏曲被称为世界三大最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和其并称的古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都不复存在了,而中国的戏曲却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表演体系,

  • 标签: 中国戏曲 中国音乐史 创作 笛曲 元素 演奏
  • 简介:电视美食节目是一个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广受欢迎的节目,通过大众媒介的表现,该类节目把人们原始的本能欲望扩大,化为一种传播力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 标签: 节目 电视 美食 国内 海外 雅俗共赏
  • 简介:文章从文化传播学、接受理论和歌剧史三个角度对普契尼歌剧在中华民国的演出、译介、观赏、创作及批评的历史状况做了系统性考察。研究证实,普契尼歌剧的现实性题材、女性主义和西方的东方主义、贴切人性的优美旋律是其在中国得到百年传播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与中国传统戏曲关系密切,更与中国现代社会进程中的文化思潮和国人的期待视野不谋而合,在对其接受过程中,中国歌剧从中提取出了革命、现实与浪漫主义作风,对推进中国歌剧的发展构成了具体而显著的影响

  • 标签: 普契尼歌剧 传播 演出 期待视野 中国歌剧
  • 简介:文章取钢琴演奏音色的视角,将其置于视听觉的背景下,从梳理相关研究入手,通过对音区、力度、速度与钢琴演奏音色之间的联觉对应关系,在结合典型钢琴作品的基础上,力图揭示钢琴演奏音色的本质规律和精神内涵。

  • 标签: 钢琴演奏音色 力度 速度 音区 视听觉 联觉对应关系
  • 简介:一、克孜尔石窟壁画及其表现特点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的悬崖上,原属龟兹古国的疆域范围,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承载着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要务。印度佛教的传来,使克孜尔石窟的开凿和大量石窟壁画的绘制成为一种必然。石窟壁画是用来宣传佛教教义的重要形式和有效手段。克孜尔石窟壁画,是吸收糅合了多种外来艺术因素而又能很好体现本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绘画艺术。

  • 标签: 克孜尔石窟 石窟壁画 岩彩画 现代 文化艺术交流 古丝绸之路
  • 简介:作曲家周文中的作品,始终坚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元素。强调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这一点,对于亚洲作曲家尤其重要和困难。他认为,一个具备创造力的现代作曲家,应该创作属于他的时代、他的世界观的作品,这些作品是一系列鲜活的文化反应和客观存在,但他们的血液里传统文化的印记是无法抹掉的。

  • 标签: 作曲家周文中 音乐观 影响
  • 简介:巍山是云南大理地区回族聚居地之一,其回族清真寺数之多、建造时间跨度之久远、分布之集中正如伊斯兰文化之于云南发展的清真寺建筑"博物馆"。巍山回族清真寺建筑正从宗教形制走向社会发展,其发展隐含着中国伊斯兰文化发展的诸多趋向。

  • 标签: 巍山 回族清真寺建筑 装饰艺术 伊斯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