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5 个结果
  • 简介:传顾恺之《洛神图》中,曹植远游冠具有南北朝晚期特点,其身衣褒博、袖式阔大,表现出明显的南北朝意趣;众神女发式大体保留了南朝“飞天紒”的特征,身衣式样基本与南朝“袿衣”一致;侍臣、船夫、女侍的穿扮也属典型的南朝中晚期服饰样式。在南北朝中晚期图像资料中,多见与曹植、众神女、侍从等仪态近似的人物形象。《洛神图》中“银杏”的表现手法,与南朝中晚期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遵循共同的程式。传顾恺之《洛神图》祖本创作时代很可能是南朝中晚期,不会早于南朝,创作者并非顾氏。

  • 标签: 《洛神赋图》 服饰 南北朝 东晋南朝
  • 简介:南北朝(四二○—五八九)是中国历史上自两晋后一个分裂的时期。北方晋亡后形成了“五胡十六国”,并由拓跋珪灭十六国,雄据北方,建立北魏。北魏百年后也分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史称北朝。南朝即是宋、齐、梁、陈四朝,这四个王朝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都的。

  • 标签: 南朝 北魏 五胡十六 北方 四二
  • 简介:南朝是道教仪式音乐史上极重要时期,其仪式音乐略可分南北两支,北方天师道承东汉旧仪并吸收灵宝仪而发展。南方以灵宝派为大宗,承东晋灵宝传统,兼收天师道、方仙道及佛教之仪而发展,到陆修静总其大成后形成规范模式并绵延后世。时见主要仪式有天师道的上章,灵宝派的投简、度亡、传授诸仪,且为后世沿用,尤以授度仪程序最严整、音乐最丰富、结构最规范,成为南朝宋道教仪式音乐的经典。

  • 标签: 南朝 道教仪式 陆修静 授度仪
  • 简介:倒一缸之雪乳,列百(duò)之琼艘.各眼滟(yàn)于秋水,咸骨醉于春醪(láo).美人告去已而云散,先生方兀然而禅逃.响松风于蟹眼,浮雪花于兔毫.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

  • 标签: 中国 《艺术启蒙》 雪乳
  • 简介: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日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其辞日: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辍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末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 标签: 《洛神赋》 王羲之 曹植 节选 宓妃 神女
  • 简介:在绘画中,色彩的运用既是画家在绘画创作中的表现手段,又是凝聚在作品中的画家的思想内涵,不同方法的色彩的处理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反之,不同的"意"念也要求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色彩的处理。色彩之所以有其独特的审美力量,并不单单是视觉印象的强烈,而且还有蕴含在视觉因素之中的深刻体验。例如:"春景欲其明媚,凡草坡树梢,须极鲜研,而他处尤黯淡欲以显之。故作春景,不可多施嫩绿之色。……夏景欲其葱

  • 标签: 精神内涵 自然色彩 规定性 视觉印象 视觉因素 实形式
  • 简介:南京西善桥壁画墓为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墓(成于景和元年,465年)或后废帝苍梧王刘昱墓(成于元徽五年,477年).砖印壁画包括丹阳南齐三陵的壁画,其母本的作者是生活在南朝宋、齐间的画家陆探微.南齐三陵中砖印壁画、中的"羽人"和"天人"的形象等具有"秀骨清像"的陆探微风格,论证南齐三陵的砖印壁画整个笼罩在陆探微画风之中.

  • 标签: 南朝 陵墓 《七贤与荣启期》 砖印壁画 陆探微
  • 简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作为两座书法高峰,一方面诞生于东晋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另一方面,他们锐意创新,对书体的改变契合了当世求新求变的审美意识。其书法,重视天然与功夫的统一,笔力与媚好的结合。王献之的书法在南朝一度盖过了其父,是因其媚好的审美意趣为时人所喜爱。而由于梁武帝、唐太宗等人的推动,王羲之书法的经典地位最终得以确立,体现出了时代审美意识的变更。

  • 标签: 二王书法 审美意识 媚好
  • 简介:拜亭源自古神坛,随着祭祀的发展,单一的神坛再也无法满足需要,于是便由一而三,分化为神殿、拜亭(献殿、献台)、戏台。祭祀时,拜亭上主要祭献牺牲,有时兼作演艺之地,献演乐舞。

  • 标签: 戏曲活动 礼乐教化 赛社 泽州 里社 祭祀活动
  • 简介:人立于天地之间,长于自然的怀抱,人和自然的关系从原初到当代都已是注定的密不可分。只是人在处理这关系时的态度存在差异。抑或是顺应自然规律,融洽和谐相处;抑或是凌驾于自然之上,征服和战胜自然。地球村的历史已是有目共睹。艺术呈现自然的状态是人的情感使然。风景油画可以是面对自然写生,将人对自然的直观感受留在画布上。也可以是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经过对自然景物的综合,并融入人的情感体验而创作风景画。

  • 标签: 油画 自然规律 人与自然关系 博物馆 创作 风景画
  • 简介:莲叶田田,珠影团圆。结蚌胎,凝玉液,亭亭翠盖,照日笼烟。疑合浦,似珠渊,应是鲛人泣,非关灵鹊衔。

  • 标签: 荷珠 岔曲 洛神珠 契元 空明 玉露
  • 简介:一、画像砖的简介及由来所谓画像砖,就是在砖块上印上图案,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砖胚排成一个完整的平面,每块砖上都有编排好的序号,砖的正面还会有图案的大体线条,再在砖胚上印上设计好的图案,然后放进窖里烧制,烧制好后,按照序号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图案,这样就得到了画像砖,或者形成了画像砖排列成的整幅砖画。画像砖多用于墓葬,它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考古学家在墓室的墙壁上发现了分散零星的画像砖,一些高级墓室也会有一些大型砖画,这些画像砖的数目通常都是由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来决定的,所以墓室里的画像砖的数量常常不能统一。

  • 标签: 南朝画像砖 文化创意产品 博物馆
  • 简介:形象层面的"语——图互文"对图、文的接受而言,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的一面。正确理解这一点,不仅有助于对古代"语——图互文"的认知,也有益于当代"语-图互文"的实践。

  • 标签: 图文互释 艺术内涵的扩容 接受效应提高 消极意义
  • 简介:赵孟頫(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字子昂,号松雪道人等,元代著名文学家、音乐家、画家、书法家,宋太祖十世孙,因四世祖受賜湖州,遂为吴兴人。年十四以父荫补官。宋亡后,隐居故里,勤奋治学。后因朝廷搜访江南遗逸而进京,元世祖见其才气英迈,神采非凡,喜授官职,后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晚因夫人管道昇病剧而得旨还归吴兴。终年六十九,谥文敏。《元史》本传称赵氏「篆、籀、分、隶、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明人陶宗仪《辍耕录》中云:「公之书所以妙者,无帖不习也。

  • 标签: 赵孟頫 吴兴 松雪道人 英迈 喜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