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行书创作是当代书法创作的重要体现,当代行书创作呈现出了立足传统、挖掘经典、面貌多样、风格垒巧流派纷呈的态势。我认为行书创作,最要在于要有本体、主体与作品意识。一、深入本体。所谓书法本体,就是立足于汉字本体。书法的载体是汉字,那么以汉字为载体的书写才能说是书法的本体。从内涵及外延来说,书法的本体涵盖了书法与文字的起源、书法美的本质、书法的形态及其演变、书法的表现形式及表现手段、书法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环境等等。

  • 标签: 本体 意识 作品 书法创作 美的本质 表现手段
  • 简介:露丝.伊里加蕾(LuceIrigaray):1930年生,法国哲学家、女性主义理论家,曾任法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哲学部主任。代表作有《他者女性的反射镜》、《非“一”之性》、《性别差异的伦理学》、《思考差异:为了一场和平的革命》、《我、你、我们:走向一种差异文化》、《我对你的爱》、《二人行》、《东西方之间》和《分享世界》等。伊里加蕾早年批判父权社会用单一男性视角诠释世界,推崇独立于男性主体而存在的女性主体,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建构尊重性别差异的主体交互性,以寻求理想的两性关系模式。她后来把尊重性别差异的立场扩大到尊重文化差异、传统差异、语言差异等更广泛的领域,提倡在全球范围和跨文化视野中实施更普遍的尊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岩教授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参加“露丝·伊里加蕾国际研讨会”期间对其进行了采访,并在之后的多次书信往来基础上改定本文。

  • 标签: 性别差异 伦理学 访谈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国诺丁汉大学 女性主义
  • 简介:在灵焚的散文诗创作中,我们看到他吸取了哲学的思索,用诗性的语言对生命、对人性、对世界进行观照。通过思考和审美,完成他从“情人”的灵魂漂泊到“女神”的生命寻根,再到灵魂的忏悔、救赎。“情人”与“女神”是灵焚散文诗中的核心意象,表达其思想与内在情感律动的脉搏,也分别代表灵焚的前期与近期两种思索主旨和审美指向。本文选择“情人”、“女神”这两个主体意象,旨在作为切入灵焚散文诗创作的途径.分析揭示他从“情人”到“女神”的情感和思想历程。

  • 标签: 情人 女神 灵焚 散文诗 主体意象
  • 简介:杭州市培育和构建社会复合主体的实践,不仅是社会组织结构、经济社会运行方式、创业创新机制、政府管理方式、社会治理方式、社会参与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创新,而且也是“总体性社会”瓦解、“后单位时代”来临背景下,意义共识与文化认同、文化凝聚力重构的一种重要尝试。社会复合主体的文化凝聚力是以“做事”为目标的扁平式、网络型组织的文化凝聚力,是多个社会复合主体成员在共享的知觉、期待、主意、价值观、态度、行为模式和意义系统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凝聚力。从微观上看,杭州社会复合主体的文化凝聚力源于其内部以任务和目标为导向的文化凝聚力;从宏观上看,社会复合主体的文化凝聚力也来自于21世纪以来杭州城市发展理念的突破和创新,来自于杭州市多年来精心培育的特有的城市创业文化和生活文化。

  • 标签: 杭州 社会复合主体 文化凝聚力 创业共同体
  • 简介:<正>电影是一种视听综合但又以视觉为主的艺术样式。实验证明,一个正常人从外部获取的信息80%以上是通过视觉通道获取的。(《影视艺术心理学》,宋家玲、宋素丽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155页)因此,观影主体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仍然主要是依靠视觉感官去捕捉画面信息的。为了能使观众更好地看见、看清、看透世界以及我们自身,电影从诞生之初到现在不断发明各种看的工具和技术,以此来不断丰富着看的方式。电影从固定到运动的拍摄,从黑白到彩色,从机械到电子,从

  • 标签: 主体地位 电影叙事 观众 电影美学 传统电影 视觉感官
  • 简介:徐克版和于正版的东方不败都脱身原著,把情感的地位升华为氛围建构,但对于受众选择而言,角色的非线性塑造和美学感觉,是两个重要条件.两个东方不败的大热,并非反复叙事的作用,而是文化的“拼贴”与迎合激活了主体间性,影像语言在受众那里获得了更有力的意义表达.没有受众与传者间的主体间性,没有网络新媒体的助力,这两次改编,难以构成当下如此丰富的应答状态.从文化“拼贴”到文化迎合,从中可窥一个时代的浮动与不安.

  • 标签: 《毒战》 主体间性 文化“拼贴” 文化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