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丁酉初秋,"情系——蒋若滨国画作品展"在六盘水市美术馆开幕。简短的开幕与致辞,少许的观者与学生参与。在当下美术展览如火如荼的时代,似乎展览的频次与规模也成为衡量艺术作品的一个硬指标。相对于其他一些大型展览,这种地方性的小型展览也就不足为奇,甚至其影响力也可以忽略不计。但就是这样一种地方性的展览,让笔者有机会对蒋老师作品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与触动。

  • 标签: 水墨 体验与感知 去障
  • 简介:陈杰民的水彩作品除了审美之外,还多一份思索,一份由技术娴熟蜕化的情思,他以写实功力绘制真实的鼓浪屿,留下那份身临其境的在场感.画家与鼓浪屿耳鬓厮磨的旧作,释放出回忆、思考、抑或是憧憬.画家之心永远是年轻的搏动.

  • 标签: 陈杰民 水彩作品 鼓浪屿
  • 简介:本文通过对东北民歌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分析,针对东北民歌发展方向和传播途径提出见解,通过我们不懈努力使承载着东北文化的东北民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 标签: 东北民歌 现状 发展 创新性
  • 简介:鲍少(1892-1985)是20世纪广东一位重要的艺术家兼美术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京都接受系统的美术教育,1927年归国后与夫人曾丽卿在香港共同创办了丽精美术学院,之后专心致力于美术教育长达半个多世纪。在鲍氏的努力下,丽精美术学院成为当时香港“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美术学校,其学生遍布粤港及东南亚地区,郑春霆称其为“香港中国画启蒙教育的先驱”。本文试图借助鲍少后人捐赠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大量的原始文献,秉持实证的精神,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丽精美术学院的历史,同时论述鲍少的美术教育生涯及其对香港及东南亚美术发展的影响。

  • 标签: 鲍少游 丽精美术学院 美术教育 写生 展览会
  • 简介:10月30日,沈阳音乐学院建校80周年系列音乐会之“白山黑水‘东北风’”——东北地区音乐类“非遗”代表作展演在音乐厅举办,此次展演由沈阳音乐学院、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承办。学院领导与师生共同欣赏了音乐会。

  • 标签: 音乐学院 东北地区 代表作 音乐类 沈阳 展演
  • 简介:一、东北抗战的国内外背景分析(一)东北抗战的国际背景19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局势动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胜国与战败国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极不平衡,导致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世界范围内爆发。

  • 标签: 东北抗战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宣传画 第一次世界大战 风格 抗争
  • 简介:现代重彩画的兴起,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语言,加速了中国画从传统形态走向当代形态的步伐。在当今重彩人物画作品中,艺术家们的思维模式在城市生活背景的影响下,更多注目于人生百态、社会发展、理想环境等方面的形象资源,多方位呈现着当代中国的精神面貌。

  • 标签: 人物画创作 东北抗联
  • 简介:塔达斯录像作品展”由OCAT上海馆组织策划,是塔达斯在中国举办的首次个展。展览对艺术家安东尼·塔达斯的录像作品做卅一次历史回溯,回顾这位杰出的跨学科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展示他作为国际艺术舞台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对观念艺术和研究性艺术实践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 标签: 蒙塔达斯 录像文化
  • 简介:汉杂居区现存的民间乐种,其音乐的杂糅性体现在诸多方面,乐器演奏是其中重要的体现。四胡,在汉不同族群中使用,其外观形制、定弦、演奏技法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四胡“顶弦”演奏技法看似是一种演奏技法,但实际上它承载着蒙古曲儿的特色,承载着蒙古族的民族身份以及“准格尔地”所特有的音乐风格。从某种程度上说,四胡的演奏技法作为一种汉不同族群身份认同的标志,标识着汉不同的族群身份。

  • 标签: 四胡 顶弦 按弦 族群认同 差异性
  • 简介:塔达斯录像作品展”由OCAT上海馆组织策划,是塔达斯在中国举办的首次个展。展览对艺术家安东尼·塔达斯的录像作品做出一次历史回溯,回顾这位杰出的跨学科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展示他作为国际艺术舞台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对观念艺术和研究性艺术实践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 标签: 蒙塔达斯 录像文化
  • 简介:“真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授课”“授课振奋人心,受益匪浅!”。当聆听了全省首批赣剧、采茶戏轮训班首堂授课后,学员们纷纷如此感叹。而这仅仅是今年全省首批赣剧、采茶戏轮训班工作的一个小小缩影。不忘初心传承使命文化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戏曲是地域精神的旗帜。

  • 标签: 采茶戏 赣剧 创新 散记 表演 地域精神
  • 简介:今日中国的艺术实践,再没有任何一种超历史的价值构造能统驭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语言形式。价值多元化和个人经验主义已弥漫在整个艺术创造之中,在新的时间范畴内,正迅速滋长出自己的话语方式、价值观念、思想主题、表现形态和文化情绪。

  • 标签: 视觉艺术 艺术创造 图像文化 灵性世界 观念性
  • 简介:中国的东北地区,一般是指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风土文化相近的内蒙古东部等地区。这里的主要地形区有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和东北平原,自然特征可以概括为沃野千里,苍茫大气。一代又一代的东北山水画家成长了起来,他们创作了大量能够代表东北地域风格的绘画作品,其作品风格雄浑厚朴,展现了东北山水画家的美学追求。一、影响20世纪中后期东北山水画发展的因素(一)受地域自然特征的熏染山水画是表现山川之美与画家思想感情相互交融的画种,因此,地域环境必定会影响画家的山水画创作。

  • 标签: 山水画家 风格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
  • 简介:10月29日,“东北音乐创新实验室”揭牌仪式在沈阳音乐学院举行。学院党委书记张建华,院长季惠斌,党委副书记宋喜仁,纪委书记于彦,副院长张伯威、赵德山、吴厚兴、冯志莲出席揭牌仪式,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2018年中国非遗·皮影戏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班”学员和音乐学系师生参加了揭牌仪式。揭牌仪式由冯志莲主持。

  • 标签: 音乐学院 揭牌仪式 创新实验室 沈阳 东北 党委副书记
  • 简介:"离别"是山西河曲"西口"民歌的典型场景。独唱形式、文本作者和文本录体现着单声音、单叙述和单主体记录的场景缺失。跨文本的阅读,将"别前""别中"和"别后"的离别主体互动,在读者接受层面重新构造完整的场景,带入自我的体验和情感,实现双重美学价值。

  • 标签: 离别 “走西口”民歌 文本 场景 读者接受
  • 简介:吴冠中与波洛克都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艺术思想并融入绘画创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本文通过对《1948年第5号》和《逍遥》的抽象绘画语言比较,可以体会波洛克和吴冠中绘画艺术的异同,进一步分析20世纪中西方艺术的差异和交融。一、创作动机和社会根源《1948年第5号》作品的作者是美国抽象表现艺术家波洛克。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发展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经济危机席卷美国,紧接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导致人们

  • 标签: 抽象绘画 绘画语言 语言比较
  • 简介:创刊于1926年的《北洋画报》被当时的传媒界称为"北方巨擘",其中专栏"戏剧专刊"对于当时或是现在的中国传统戏剧研究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文章摘录《北洋画报》1928年5月30日所登笔名天所撰《戏剧是"平民的"》一文,分析植根于民间俚俗文化的中国戏曲独有的艺术特质和"票友"文化,在此基础上探讨传统戏曲现状及其在当下文化环境中的发展路径。

  • 标签: 《北洋画报》 戏曲 俚俗文化 票友 戏曲发展
  • 简介:中国的民族声乐发展源远流长,是我们中国土生土长的劳动成果。《吴越春秋》中记载的黄帝时期的“弹歌”和《淮南子》中记载的“劳动号子”,是中国民族声乐的基本雏形,演唱形式多以吆喝、呐喊为主。可以说远古时期是没有唱法的,全靠自身的嗓音条件来歌唱。进入奴隶制社会后,歌曲的表演形式和题材变得丰富多样,出现了“风雅颂”。中国民族声乐真正发展时期是“五四”运动以后,通过作词家作曲家创作的抗日歌曲,兴起了歌唱民族声乐的浪潮,演唱方法是用自己的本嗓歌唱。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歌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创作的声乐作品也更具有艺术性,歌唱的方法借鉴了西方的发声方法。改革开放后,歌唱家们把中西结合的唱法运用得淋漓尽致,又出现民美、民通等演唱作品,民族歌曲不再仅限于本民族的歌曲,而是走向世界。本文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论述民族声乐道路直至今日,具体研究三个时期的民族声乐道路的探索。

  • 标签: 民族声乐 发展 特点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