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清人的“词史”观念是在传统诗学启发下的一个词学话语,是南宋以来词的尊体运动的延续。南宋词人已有“词史”意识的自觉,主要表现在:一、辛派词人以“入世”的态度写词,词人情怀常因事而起,时有词作与重要事件相关联;二、南宋中后期在复雅风气的指引下,强调词的比兴特质,词人常有意识地借怀古、咏物对现实加以褒贬;三、宋元之际,出现刘辰翁“用经用史”的词学观,强调词的社会价值,其词常以词评事、以词评人,已初步具备了“词史”的文学特质。

  • 标签: 南宋 词史
  • 简介:中国美学的悲剧意识,体现了主体以己度物的诗意体验,包括对自然生离死别的感受等。中国古代诗文中的伤春悲秋之作,就是这种体验的表现。人生悲剧中的文人悲剧意识、英雄悲剧意识和女性悲剧意识有着自己的独特特征,其内在的精神力量值得我们崇敬,给我们留下了强烈的悲愤、沉痛的哀思和无尽的思索。而中国古代文艺作品中的悲剧,则由英雄气概逐步走向平民化、世俗化。这种悲剧意识一方面深受儒、道、释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也具有突破传统文化樊篱和束缚的潜质,体现了感人的悲悯情怀、深沉的忧患意识、宣泄怨愤的情感和悲喜交错等特征。中国戏曲中的悲剧往往以大团圆结局,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求善的文化心理的影响,具有强大的道德感染力,是主体欣赏心态得以平衡的需要,也顺应了大众文化的娱乐性要求。

  • 标签: 悲剧意识 伤春悲秋 忧患意识 悲喜交错 大团圆
  • 简介:老舍是我国现代文坛上有着突出贡献的平民小说家,他以迸着血和泪的笔触刻画了无数个都市贫民形象,小说中散发着浓烈的平民意识和悲剧审美意识。本文从平民意识的表现形式与产生原因、平民意识的文学意义等方面,对老舍小说中的平民意识进行解读。

  • 标签: 平民意识 老舍小说 审美意识 文学意义 小说家 悲剧
  • 简介:本文介绍了在全球经济背景影响之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缘于中西方的审美取向、思维及民族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文化与文学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也越来越明显。如何彰显出汉语文学的特色与魅力,只有在汉语文学的教学中汲取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文化精髓,并加以理解与运用,文学的发展才会精彩纷呈。

  • 标签: 跨文化意识 汉语文学 民族心理特征 经济背景 学习汉语 审美取向
  • 简介:在见面前,我听说过林培源,两届新概念作文一等奖,已出版《南方旅馆》等四部长篇。当然是青年才俊,然而,却并不意味着和我必然有小说观念的交集。由于一个共同的朋友碰了面,在广州,他来我们下榻的旅馆,一切自然而然,三个首次见面的人,在异乡,因为谈论写作而老友起来。培源介绍爱尔兰作家托宾短篇小说的"沉默"观,我谈小说家对宇宙世界的重

  • 标签: 小说观念 新概念作文 莫言小说 宇宙世界 托宾 毕飞宇
  • 简介: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这样呆板局面的情景也许你我都非常的熟悉。现在专家十分注重对学生在阅读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力图改变以往在教学中一味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我们在教学中获得了一种全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 标签: 教学研究 培养 问题意识
  • 简介:时至今日,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旅游等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哲学、伦理学、生态学等多门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毫不夸张地说,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主题。在文学圈内,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颇有人气的话题。从20世纪开始就有许多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作品问世,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作家为数也不少.

  • 标签: 可持续发展意识 非洲 现代生活 人类社会 21世纪 20世纪
  • 简介: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是人与外界沟通接触的五大重要途径,我们所了解的文学作品中,以视觉为感官的例子比比皆是,读者已经司空见惯。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以其独特的视角,魔幻的想象力,着重描写小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感官意识在小说中的作用,把原本处于五官中低级状态的官感提升到了文学的高度,使之成为直接的文学话语,不仅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开创了独特的叙事与创作手法。

  • 标签: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感官意识 《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 《低音提琴》
  • 简介:英诗对中国形象的塑造由来已久,从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来看,它必然是虚构、想象与事实的对立统一;其中虚构与想象是诗性的必然,而中国事实与西方主体意识却是前两者存在的基础与归宿。假如兼以本土诗论方法对读考察英诗中国形象的本质,尤其从文学虚构与西方意识的角度主客观照,从具体的英诗语言数据进行实证,它虚构、想象、西方意识及中国事实的核心特质则得以越发彰显。

  • 标签: 英诗 中国形象 文学虚构 想象 西方意识 对读
  • 简介:威廉·福克纳,是美国20年代"南方文艺复兴"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与海明威齐名,他们被并称为20世纪美国的"天才小说家"。福克纳共写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中多数以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为背景。《喧哗与骚动》是"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出类拔萃的一部小说,也是美国意识流小说的范例。本文尝试研究意识流写作手法在《喧哗与骚动》中的体现,希望对读者有所启示。

  • 标签: 威廉·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 意识流
  • 简介:20世纪以来的河南文学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书写是一条潜隐的线索。中原浓郁的地域特色、严峻的生态现实,为河南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而河南作家观照天地万物的“诗心”,特别是一以贯之的以文学关怀来提升人的生存质量的使命感和担当意识,使他们在创作中表现出多层面多向度的“生态意识诉求”。从对自然美单纯的维护与赞颂到对生态整体和谐的倚重,从发自本能的融于自然的绿色之思到对理想生态家园的文化想象和理性构建,从对人类片面生存方式的生态批判,到以强烈的责任感为生态整体立言。

  • 标签: 生态意识 河南作家 20世纪 人与自然关系 生长 河南文学
  • 简介:1936年日本"二·二六"政变发生后,深知祖国"处在国难严重的时代"的郭沫若接连写作了四篇历史小说,它们充满了忧患意识:既忧祖国之多难、又叹民生之多艰,还哀个人之穷途。

  • 标签: 郭沫若 1936年 历史小说 忧患意识
  • 简介:一、历史·历史意识·行动“此外,凡是仅仅教诲给我、不增进或者直接振奋我的行动的东西,都让我感到厌恶。”

  • 标签: 历史意识 90年代以来 症候 中国 尼采
  • 简介:现代诗人徐玉诺(1894—1958),河南鲁山县人,先以小说创作走向文学道路,后以诗人之名立足于文坛。他在开始创作后的短短两年时间内,写下了大约300余首诗作,并出版了两本重要的诗集《雪朝》和《将来之花园》。这两本诗集的出版,使徐玉诺成为文学研究会早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叶绍钧、郑振铎、王叔任、闻一多等人先后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徐玉诺也因此赢得了浪漫的现实主义诗人之声名。在小诗中,他大量采用河南地方性经验与方言入诗,为自由体诗和韵诗初步结合做出了尝试性的探索,而那些梦幻类作品中因采用了类如超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更为现代新诗诗体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意义。

  • 标签: 现代诗人 徐玉诺 现代性 无意识 写作 行为
  • 简介:<正>托妮·莫里森(ToniMorrison)是美国黑人作家中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美国当代文坛最具盛名的小说家之一。她的作品将美国黑人社会作为主要素材,以对黑人历史和命运的探索和表现而享誉当代文坛。她着力展现在扭曲和阻止黑人探索自我的社会环境下充满困惑的人寻求自我的历程。其中女性人物在她所有的八部作品中都占据着主要地位。她站在一个黑人女性的角度,关注着美国黑人女性的成长过程,而这个主题在美国文学史上一直被男性作家所忽视。她从文化的内涵对美国黑人女性的生活现

  • 标签: 黑人女性 托妮·莫里森 美国黑人作家 美国文学史 MORRISON 佩科
  • 简介:<正>赛珍珠(PearlS.Buck,1892-1973)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颇有争议的女性作家之一。赛珍珠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就来到了中国,在中国生活了40多年。她不仅是位优秀的女作家,而且她的一生从事许多有意义的活动,十分关注女性生存的命运,她倡导男女平等,争取女性应有的权利,呼吁女性投身于社会事业,自身价值得到实现。赛珍珠不仅自己亲身担任着女性主义运动的角色,而她的作品《大地》中的阿兰和《群芳亭》中的吴太太等人物都代表女性主义意识发展所经历的阶段。

  • 标签: 赛珍珠 《大地》 女性主义意识 芳亭 美国文学史 阿兰
  • 简介:文章从话语“合法性”的理论视域入思,结合当代社会文化结构转型与话语生产机制的嬗变,考察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从“合法性”生成、固化到陷入“合法化”危机的历史运演逻辑。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其话语结构、属性与功能均带有明显的“现代性”症候。随着80年代的终结、“现代性”的断裂、社会文化结构转型与话语生产机制的嬗变,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作为一种“现代性”话语范式,最终陷入理论阐释的焦虑与贫困。文章在反思审关意识形态理论“合法化”危机的同时,亦对其做出了适度的话语修正。

  • 标签: 文化转向 审美意识形态 合法性 现代性 话语
  • 简介:《墙上的斑点》作为意识流作家伍尔夫的代表作,在此小说中她实践了自己的意识流文学观。伍尔夫以动静结合的方式,收放自如的文笔,用短短千字包罗了世间万象。一方面,小说意象纷繁,思维碎片不停流转,翩跹,深刻揭示了意识流小说的流动性。同时,小说结构严谨,停顿有序,界限分明,意识之流始终围绕写作的中心,这种静态和自省又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稳定性。

  • 标签: 意识流 直接内心独白 戏剧性独白 音乐语言
  • 简介:在本尼特眼中,俄国形式主义建构了一种科学美学,通过对科学美学的批判,本尼特完成了对俄国形式主义批判的文化研究和意识形态维度的介入。本尼特通过文化研究的立场强调了文本符号的文化生成性,他反对和批判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并非绝对纯粹性的自我体系,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化组织的表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文学一方面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又是社会现实、社会实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表征。

  • 标签: 本尼特 俄国形式主义 科学美学 意识形态批判
  • 简介:《新潮》杂志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文学刊物,它的办刊历程经历了评论文章言说方式的变化,以及文学创作方式的转变,促使《新潮》完成了从趋重社会评论到倾向学理介绍的风格转变,并带动刊物的启蒙意识和路径做出历史性的调整,借此可透视出五四时代启蒙意识和文学创作方式的变迁。

  • 标签: 《新潮》 启蒙 五四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