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2 个结果
  • 简介:胡适自传》2013年5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这本由胡适专门撰写的自传里,他回顾了当年中国社会大变动的历史、皖南乡间的种种民俗风情,记载了他的家世变迁,叙述了他幼年在家乡、少年在上海、青年在美国的学习生活以及归国后的文化交游活动,记叙了他学术观点的产生、思想信仰的演变,以及情感上的悲欢、生活中的甘苦等,为读者完整地呈现出一个处于新旧时代交替、各种思潮激荡中的先锋知识分子形象。此外,

  • 标签: 自传 胡适 人民文学出版社 知识分子形象 学习生活 中国社会
  • 简介:<正>一1961年11月6日,胡适在台北召开的亚东区科学教育会议(美国国际开发总署主办)的开幕式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的演讲。他讲的是英文,我们从台湾学者刘述先先生《文化与哲学的探索》一书提供的材料,知道胡适讲了这样一些话:

  • 标签: 胡适 “全盘西化” 刘述先 个人主义者 唯物 殖民化
  • 简介:<正>余年十九在杭州读书,最得益的老师是宋平子先生,他勉励学生要思想自由,不受前人束缚;要论理精严,勿蹈驰骛空虚之弊。他的教法因材而施,令学生于经史子集任择从事,并不限定一科,所以学生的思路大闢,可惜不到半年,先生辞职离校,我也不久到日本留学去了。

  • 标签: 思想自由 片断 教法 日本 杭州
  • 简介:我的籍贯是荥经,过去属于四川,现在是属于西康。

  • 标签: 周文 自传 籍贯
  • 简介:我,大名鼎鼎,姓刘名备字玄德。一生金戈铁马。(详情请看“三国演义”)怎么,你不知道?笨呀!按你的老师的说法,把第一段抄100,不1000遍,哼,谁让你不知道呢!

  • 标签: 自传 刘备 “三国演义”
  • 简介:我还不到七岁时,就曾为革命祈祷。有一天早晨,我由女仆陪着去上学。我走着,好像被人押赴监狱一般。手里拿着作业本,眼里露出忧愁,心里盼望着出点乱子。寒风吹来,刺痛我短了一截的裤筒下面几乎裸露的小腿。校门关闭着,工友扯着大嗓门说:“今天有游行,又停课了!”

  • 标签: 回声 自传 作业本
  • 简介:这是国内一本中型的胡适传记。对于在中国现代历史和文学、学术研究史上,占据相当地位的胡适,用畅达洗练的笔墨加以勾勒。作者掌握大量的传主生平资料,进行梳理,叙述并评论了胡适漫长而矛盾的一生:慈眉善目,含笑面对人世;标新立异,又时常就范蹈旧;自命为“自由”之“学人”,偏又染指政治;文学史上开风有余,创作无力;文化史上对哲学、历史、逻辑、

  • 标签: 中国现代历史 研究史 生平资料 沈卫威 学史 现代中国
  • 简介:<正>我说得写得太多,太快,太淋漓,风格太宽,战线太长,自诩又太高。太多了如同杂乱,叫人晕乎,用王安忆的话说,是自己自冲了自己。太快了只如匆匆掠影。你没有给读者留下消化与反刍的时间。

  • 标签: 王安忆 聪明绝顶 我自己 黄子平 作家身份 《文学评论》
  • 简介:日记是我喜欢的读物之一,不管是什么人的日记,总想拿了来看看.其实我并无窥视癖,更没有为历史人物作鉴定的野心,不过想从中钩稽一点社会和文化的记录罢了.

  • 标签: 窥视 日记 胡适 野心 历史人物 文化
  • 简介:我这一代人几乎早就形成了思维定势:鲁迅与胡适二人是截然对立的两极,一个是革命的巨人,一个是反革命的腐尸;一个是毛泽东的精神知己,一个是蒋中正的上宾;一个是战斗的旗帜,一个是旧政权的殉葬品;一个是至死一个也不饶恕的硬骨头,一个是假仁假义的假道学;一个是学了还要学,愧了还要愧,保卫了还要保卫的无比高大的巨人,一个是批了还要批,禁了还要禁的反动分子。因此孙郁的立论就很令人感兴趣。他的书的副题是“影响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两位智者”,此书的惊人之处不在于讲了二人的分歧,而在于展示了这两位代表人物的相通相似的一面,这一面就是五四精神,两人都是五四精神的体现者。当然,作者还是更赞扬鲁迅的,这样,他的论著的出版也就还并不骇世疾俗。这本书的出版至少说明我们已经可以从容地多角度地讨论一些文化人物文化现象了,可以说一点与众不同的见解了,这至少增加了阅读趣味吧。至于更深入的问题,则还需要更深入的讨论。《鲁迅与胡适》@王蒙

  • 标签: 鲁迅胡适
  • 简介:  一、管子的法治孟子的民权  胡适中晚年有这样一种倾向,即在传统文化中讨寻自由主义的资源,这和当今的新儒家颇为相似,抑或胡适就是他们的先声亦未可知.然而,"五四"是反传统的,胡适给我们留下了反传统的表象,他骨子里并不反传统,相反,早在他留美时就曾经短暂地做过将传统思想和西方思想融通的尝试,尽管这种尝试并不成功.……

  • 标签: 检读 读胡适
  • 简介:<正>1948年,当胡适飞离北平之时,不得已舍弃了他的全部藏书,仅从中挑选了一部书作为这一百余箱约一、二万册书的纪念。这一部书就是残本的《红楼梦》,亦即《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全编》253页)这是一件意味深长的事,不仅出于他对长期收藏的甲戌本的珍爱,也说明胡适同《红楼梦》结下的不解之缘。

  • 标签: 红楼梦 胡适 学术 治学方法 回忆说 三十年
  • 简介:假如蒲松龄的生年确如石印本诗集中所说享年86岁,胡适本来已怀疑石印本中的,胡适让罗尔纲把三套书中的文、诗、词的目录列出来

  • 标签: 考证蒲松龄 胡适考证
  • 简介:要厘断传记文学内部的盘根错节并非易事.本文将从具体的文本入手,从学理上阐述自传事实、传记事实和历史事实之间复杂的叠合关系.事实的三要素是理解传记文学的一条关键原则,但在自传的叙述里,自传作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哲学理念和美学思想来重演飘逝的自我.

  • 标签: 叙述 传记文学 自传 阐述 文本 哲学理念
  • 简介:1961年2月10日,罗锦堂先生进行文学博士答辩.主试官是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胡适。那是近一个甲子之前的事了。九十二岁高龄的罗先生至今仍记得那次考试的情形。考场内靠墙摆着七张桌椅,由左至右分别坐着李辰冬、苏雪林、梁实秋、胡适、台静农、戴君仁和郑骞七位评委。

  • 标签: 胡适 中央研究院 苏雪林 梁实秋 台静农 文学
  • 简介:<正>作传不易,替复杂人物作传更难。难在何处?难在不易持中公允,信而有征。象胡适这样一个毕生与整整一部中国现代史(尤其思想文化史)紧密相联,相当复杂而又影响很大的人物,为他立传,读何容易!古人有言曰:“盖棺论定”。胡适虽已盖棺二十又五年,但对于这位风云人物,恐怕再过三个二十五年,也很难“论定”的。虽然,台湾学者已有多种胡适传记著作行世,为胡适研究作出了贡献,令人欣喜;但其中可称为信史者几何?这就很难说了。在大陆的知识分子中,除了少数老年学者对胡适有某些理解和较为公正的看法外,在绝大多数四十以上的中年人中,胡适的形象是不真实的。在这种情况下,给胡适立传,还他一个历史

  • 标签: 胡适 信史 论定 胡适思想 胡适传记 胡适研究
  • 简介:一个人比一部法规重要那一年他六岁,弟弟四岁。他扯着一只很小的风筝在风里跑,弟弟跟在后面。那不是件容易的事,路面坑洼太多,容易摔倒。那里是湖北省黄冈市境内一个村庄,有个挺好听的名字,叫作幸福村。幸福村平均每人一亩多地,种水稻和油菜,收入不高,比较贫困。但在他六岁那年,一家人能吃上饱饭,还搬进了新盖的房子里。看起来,他们的生活好了一些,离幸福越来越近。

  • 标签: 自传 黄冈市 湖北省 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