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清光绪年间佚名所著《声表》分古韵十九部,并证以谐声及群经押韵。其古韵分部虽未达到同代学者应有水平,但其对冬部、月物部、文部、元部、阳部声符的处理都值得称道,如文部声符已非常接近王力。此外作者亦将质部独立、东冬部分立、侯部配有入声、从脂微部中独立出月物部。《声表》的发现,丰富了清代古音学的内容。

  • 标签: 《声均表》 古韵分部 光绪年间
  • 简介:<正>当一个人独处于静思默想状态时,思维与语言进行着“内部运转”,那时“语言”无声也无序列地活动着。当然,人们还可以通过非语言的想象图表和画面进行类似的思考,或者通过数字、线条、几何图形来进行思考。但“用词思考”毕竟是在人的内心处理信息时最有效的形式,不过这时“词”的组合还只是意义抱合和一连串不出声的言语片段,属于内动符号。一旦表现为外部语言——互动符号,就形成有声言语,向对方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尽管内动符号反映客观世界具有立体的结构,但作为交际运用的互动符号只能是线性的序列——语音按时间轴顺序排列。为了使人们从语音组合中领悟语义的组合,达到交际的目的,有声符号在互动中的线性排列必须是有规则的。这种外部语言的序列便是通常说的语法,它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人们在互动中约定的“重复性”规则。通常认为正常的句子必定是合符“语法”的。但实际上,现实的言语类型里到处可以看到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的冲突,内动符号反映客观世界的立体联系与互动符号(即有声言语)线性序列之间的矛盾。自言自语就往往没有严格的序列,在交际场合也常常发现非语言的声音和非正常的序列。例如“今天下午我们开会”,被表述成“今天下午——啊,啊——我们——啊——开会”。“啊”切断正常?

  • 标签: 线性语序 外部语言 内部语言 非语言 言语类型 线性序列
  • 简介:刘勰《文心雕龙》是典型的中古非质语篇,其篇内术语解释正是其元语言和对象语言的一个结合点。《文心雕龙》中的术语解释是一种随文释义,主要呈间接追加型模式,往往需要多"重""次"的后续说解,受语用逻辑支配;又是一种修辞式解释,可借用谐音、比喻、引用、对偶、析字、顶真、互文等修辞方式的单用、兼用或套用等形式表现出来,颇具语用价值。

  • 标签: 非均质语篇 文心雕龙 语篇 术语解释 语用价值
  • 简介:自然语言中否定标记的线性位置表面上看比较复杂,不但在各个语言中表现不一,即便在同一语言,也并非都是固定不变,但实际上它们都是占据三个语法敏感位置这一共性在具体语言中的实例化表现。Jespersen循环中的否定标记不只是由谓词前到谓词后,还应该有着进一步的发展趋势,即逐渐向谓词前的典型谓头位置靠拢。

  • 标签: 否定标记 线性位置 谓头
  • 简介:论文摘要

  • 标签:
  • 简介:一、王先生文章的逻辑矛盾,反映了原语委个别领导人在国家语文政策上的思想混乱在黎锦熙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会上,聆听了王先生的高论,现在,又拜读了他的大作《开展百家争鸣与贯彻国家政策》,我们深深感到,什么是新时期的国家语文工作方针政策,什么是对这方针政策的干扰,谁在干扰……对这些重大原则问题,已经到了必须彻底澄清是非,拨乱反正的时候了,否则,新时期的国家语文工作方针政策不能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严重影响着语言文字学术研究的发展和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 标签: 工作方针政策 纪念会 《语文建设》 重大原则问题 学术研究 语言文字
  • 简介:文章运用音形义互证、古代文献与现代口语互证、越语与其他吴语互证等方法,对《越谚》若干疑难条目进行考辨,考释了一些冷僻俗字词,纠正了《〈越谚〉点注》及大型辞书一些解释错误。

  • 标签: 《越谚》 《〈越谚〉点注》 方言 俗字 考释
  • 简介:考诸中外历史,在理想化思路引入研究之前,世界的变化并不是沿着前人的成果在进步而是一直处于循环状态。以政治体制为例,无外乎'平民''贵族''君主'统治三种循环往复。历史的科学化在于像自然科学一样跳出自然经验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循环限制,其催生的科技使人类社会发生了从未预料的根本性变化,而历史的科学化则意味着未来思想层面的根本性变革。

  • 标签: 历史 科学化 理想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德国主要执政党社会民主党的前主席和前联邦财政部长奥斯卡·拉丹在他突然辞去党内外一切职务沉默了一个半月后,忽然又在政界露面,认为从科索沃军事行动看不出联邦政府和北约的目的、计划和战略;对于他自己的党在北约空袭南联盟问题上的缄默以及对失去正直感的绿党感...

  • 标签: 社会民主党 萨尔州 科索沃危机 执政党 施罗德政府 北约空袭
  • 简介:《五十二病》物量词举隅张丽君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以下简称《病》)中保留了不少药物量词。据马继兴等人的考证,“从字体看,帛书的抄写不晚于秦汉之际,而就内容考察,医方的产生年代应早于《黄帝内经》的纂成时期。所以,无论从哪一...

  • 标签: 《五十二病方》 物量词 个体量词 《伤寒论》 《说文》 举隅
  • 简介:以方位词为基础的所范畴研究一直是近年来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本文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入手对现代汉语所范畴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所范畴研究自20世纪初以来,一直注重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尤其注重认知解释,并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出发关注后置方位词的研究。目前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明显不足,尤其需重视研究思路的更新。

  • 标签: 方所范畴 认知语义 语言类型学
  • 简介:文章采用古今南北综合比较的研究方法,考察汉语普通话及41个方言点之间相对应的义位"吃"在聚合、组合方面的共时差异和历史演变.1)"喫"在东汉时的汉译佛经中就已出现,至少在晚唐五代"吃"语义场基本上完成了"食"与"喫"的更替.不同方言相对应的词位区域分布特征可以看作北方官话、近江方言、远江方言在类型特征上的表现,同时反映了源流特征和地域特征.2)普通话和方言相对应的义位"吃"在组合关系上存在着差异,这与古代共同语的传承、汉民族义位"吃"义域范畴扩展、不同方言自身整合特点有关.

  • 标签: 汉语 普通话 方言 “吃” 词汇
  • 简介:此联虽为寻常俗语.却是休闲养生的至理,上联的“谈”,即谈天,闲聊。南宋长寿诗人陆游的晚年.就一直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农村,“身杂老农间”,常与他(她)们闲聊,同样使自己的晚年生活充实、快乐而富有情趣。

  • 标签: 晚年生活 浙江绍兴 闲聊 休闲
  • 简介:本文是对上海大学教授梦之先生的访谈录。梦之先生长期致力于应用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访谈中,他回顾了自己从事科技翻译实践与研究的经历,畅谈了多年来从事科技翻译及其研究的一些体会。梦之先生认为,应用翻译的蓬勃发展是翻译学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他回顾了策划首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的始末与思考并畅谈了应用翻译理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应用翻译量大面广,他认为应结合实践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指出了应用翻译中可供深入研究的潜在选题及其各种制约因素,并就应用翻译批评、教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最后,他还就学者们关心的投稿事宜,尤其是应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的投稿给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 标签: 科技翻译 应用翻译 翻译教学 文本类型 方梦之
  • 简介:文章认为,《说文》中“舫”的声符“”实际记录了该词的本义,形符“舟”只是强调了它所属的意义类别,所以“”是“舫”的本字。这是《说文》对“”的理据重构。从古文字系统看,“’’的本义是“农具”,它的甲骨文字形像一种下端歧头的农具,其两个尖端具有并列、倚傍、旁边(一个在另一个旁边)的特点,因而“舫”与“旁”“傍”都是“”的孳乳字。

  • 标签: 《说文》 理据重构 “方” “舫” 声符为本字
  • 简介:多义性是观察语义演变的窗口。古汉语副词“”有多个义项,其中“正好”是原型义,“刚刚/才、正在、仅仅、几乎、马上、P才Q”是衍生义。“”遵循如下引申路径:1)“正好→仅仅→P才Q”;2)“正好→同时→刚刚/才、正在、(当即→)即将”。衍生义的实现是篇章用法固化的结果,“”的语义演变具有共性意义。

  • 标签: 古汉语 副词 “方” 多义性 语义演变路径 篇章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