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1740年5月31日,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架崩”,28岁的儿子弗里德希继承王位,是为“弗里德里希二世”(史称弗里德里希大帝,1740—1756)。这位新国王年青气盛、对权力和荣誉充满着渴望,新国王登基后仅仅半年,即在同年12月16日,就趁奥地利皇帝查理六世去世,国内陷入王位继承纠纷之际,对奥地利的最富庶省份——西里西亚发动突然袭击。

  • 标签: 弗里德里希二世 继承纠纷 威廉一世 奥地利 普鲁士 国王
  • 简介:尤利乌斯·恺撤是古罗马最有名的人物。他是才华横溢的政治家和将军,成就巨大,影响深远,因此其他语言中意为“统治者”的词有的就取自他的名字,比如德语中的kaiser(皇帝)和俄语中的czar(沙皇)。另一个向他致意的永久明证是:恺撒大帝甚至拥有自己的月份。Quintilis是恺撒出生的月份,为了纪念他,这个月份更名为Julius(今天的July)。

  • 标签: 恺撒 古罗马 政治家 统治者 将军
  • 简介:《好兵》是英国现代主义大师福特的代表作。迄今为止,评论界对该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技巧以及主题方面,忽视了小说标题"好兵"的反讽内涵以及主人公爱德华的军官身份。帝国军官爱德华没有为大英帝国版图冲锋陷阵,而是通过婚外恋在两性关系领域实践帝国主义,但他既无法在家庭内部维持经济和宗教优势,也无力挽救庄园被美国人收购的命运。通过塑造爱德华这一帝国军官形象,福特既批评了世纪之交时的大英帝国不断向外扩张版图的举动,又对大英帝国帝国内部和国际舞台面临的衰落命运表示出关注。

  • 标签: 福特 《好兵》 军官 帝国 衰落
  • 简介:亨利·詹姆斯在《欧洲人》中以讽刺的笔调讲述了一位欧洲的男爵夫人尤金妮娅到美国发财冒险的故事,对这种帝国主义的冒险行径进行了尖刻的评论。尤金妮娅的海外冒险行为可以看作是一个关于法兰西第二帝国试图在美国进行扩张的政治寓言。另一方面,作为不断发展、逐渐崛起的美国商业的一个代理人,罗伯特·阿克顿的财富积累得益于他在海外东方殖民地主要是中国贸易中的商业行为。小说中对阿克顿家中丰富的中国风藏品的描写,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阿克顿等商人在美国小镇上的悠闲生活,离不开美国当时对已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殖民活动和肆意掠夺。

  • 标签: 尤金妮娅 阿克顿 帝国 中国风
  • 简介:在英语已成为全球主导语言的趋势下,“语言帝国主义”这一称谓(Phillipson,1992)揭示了英语全球化的实质。了解英语全球化的语言帝国主义特性,有助于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更好把握语言材料承栽的思想性,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使英语教学真正对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弘扬、个人生活的充实与提升产生积极影响。

  • 标签: 英语全球化 语言帝国主义 语言的思想性
  • 简介:在中国,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把英语看作具有巨大实用价值的工具。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中国国内对英语教育的讨论主要聚焦在英语具有的巨大实用价值与担忧英语侵蚀本国文化和语言这一对矛盾上。有人担忧英语可能对中文,进而对中国文化,造成破坏性的影响;有人把英语视作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过去和现在,很多人发出声音,表达了保护中国文化身份和精华的愿望。但是,影响文化和语言的力量不仅仅来自外部,也来自内部的主动引进吸收。这些内部力量包括符合全球化市场经济需求的外语教育政策、市场对电视、电影和文学等媒体的英文节目或内容的需求。最终,这些内部力量的存在及其显著意义破解了那些把英语视作文化帝国主义传播媒介的看法。

  • 标签: 语言意识形态 中国英语教学 语言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 外语教育政策
  • 简介:从后殖民生态批评视角诠释《毒木圣经》展示出两种田园想象:西方帝国主义者通过掠夺非洲资源、施加物质暴力与精神暴力实现殖民伊甸园的田园梦想;帝国内部心存良知的人们在拯救自我的过程中构建和平、和谐、平等的新田园世界。前者在摧毁他者家园以扩大稳固西方帝国势力的同时,也催生了建设性的、符合后殖民生态伦理的新田园想象,这种新田园想象瓦解了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关系,肯定了消声的自然与黑人的创造力,从而成为从帝国内部颠覆西方帝国的重要力量之一。

  • 标签: 《毒木圣经》 后殖民生态批评 帝国 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