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个体的语言选择和语言使用行为是语言国际传播的微观基础。语言经济学视角下,个体语言学习属于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是个体基于语言学习成本-收益比较做出选择的结果。改变语言学习的成本-收益结构,提高语言学习收益,降低学习成本是推动语言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应贯穿的重要原理。基于上述理论逻辑,文章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当前汉语学习的动因主要是文化动因、经济动因和教育动因,从适应和满足个体汉语学习动因和目的的角度提出汉语国际传播的4种路径:经济路径,文化路径,教育路径和汉语国际推广路径,并针对每种路径提出具体的措施建议。

  • 标签: 汉语国际传播 汉语学习动因 孔子学院
  • 简介: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包括英、日、俄、韩、德、法、越南语等。老舍的作品超越了原来的满语、汉语语境和民族局限性,在国际文坛上也有广大读者并受到批评界的广泛讨论。就其在世界上的接受程度与其经典程度而言,老舍的作品早已成了世界文学的一部分。笔者将以老舍作品在国外的翻译和接受为例,结合戴姆罗什等人的当代世界文学理论,尝试探讨老舍著作是如何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的,并借机对中国文学如何成为世界文学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 标签: 老舍 民族文学 世界文学 翻译 文化交流
  • 简介:马克·吐温是最早被译介到中国的美国作家之一,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译界对马克·吐温作品的翻译,有选择性地侧重于其政治性、革命性和社会批判性较强的作品,这与不同时期我国的社会政治及文化需要相呼应。与之相仿,在马克·吐温作品的研究、评价中,也以分析与阐释其思想政治和社会批判意义为主,缺乏有深度的艺术和审美价值的评价与研究,马克·吐温也一定程度上成了我国在国际政治斗争中的"武器"。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马克·吐温的中国式呈像是偏重于思想性和政治性而缺少艺术性的。这种现象从1978年后逐步有所变化。梳理与分析马克·吐温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过程,分析其中国式呈像背后的历史文化原因,有助于我们深度认识马克·吐温,更新对他的研究,并为深化和推进外来文学与文化的研究提供借鉴。

  • 标签: 马克·吐温 传播 选择性接受 中国式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