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1 个结果
  • 简介:<正>修辞的"",有"事理"、"情理"和"文理"。鲁迅先生在《漫谈"漫画"》中说过:"‘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有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为什么可以说"燕山雪花大如席",而不能说"广州雪花大如席",无疑是因为修辞要符合事理的缘故,广州下大雪实属不可能。那么,说燕山的雪花竟有如"席"之大,何以又不成笑话,难道也是客观事实

  • 标签: 修辞理
  • 简介:沙博,原名SidneyShapiro,1915年12月23日出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和耶鲁大学,中国籍犹太人,翻译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政协委员、宋庆龄基金会理事等职务。2010年12月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1年4月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2014年10月18日8时30分在北京家中安然辞世,享年99岁。

  • 标签: 沙博理 终身成就奖 回忆 全国政协委员 宋庆龄基金会 圣约翰大学
  • 简介:难道作家的梦想不是写出一部畅销全球的好书?谁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为读者所喜爱?谁又会后悔写出了令自己声名远扬的佳作?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偏偏就有这样的作者,明明是自己最受欢迎的作品,却对其心生厌恶和悔意……事与愿违,这究竟为何呢?

  • 标签: 畅销书 后悔 作品 读者 作者
  • 简介:《算数》是20世纪80年代在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中出土的一批数学竹筒,应该是秦代或先秦的作品,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中国傅统数学中最早的著作。本文分11项研究了《算数》的数学内容,指出其内容宽泛、深刻,虽系于《九章算术》,却还超过许多重要的已知的数学著作,甚至与晚出七百多年的《孙子算经》各有千秋;探讨了《算数》的特征,以及在数学理论上的贡献;分析了《算数》中数学问题的提出与答案、术文与问题的关系及其表述方式,分数的表示,以及法、实、实如法而一等数学术捂的表示方法,指出这些表达没有统一的格式,而是多种多样,由此得出《算数》是从已有的几部数学著作中摘录而成的,并且未经过系统的加工、整理,因此,有些内容重复,有些内容互相矛盾,不能自洽;考察了《算数》与《九章算术》等数学经典的关系,指出《算数》有的方法与《九章算术》颇似或相同,但不是《九章算术》的前身。

  • 标签: 《算数书》 《九章算术》 20世纪80年代 《孙子算经》 数学内容 数学理论
  • 简介:开本:指书刊幅面的规格大小,即一张全开的印刷用纸裁切成多少页。常见的有32开(一般书籍)、16开(杂志类)等。版本:指某种不同的本子。有的一出版就有几种形式;有的出版后要修改,再印时改变了原来的版本。版次:第一次出版印刷的书写有'某年某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这叫初版。如内容不变动,第

  • 标签: 书刊 开本 幅面规格 版权 字数
  • 简介:咋一听来,“散”的说法很费解。那天京华老友在长话中说,他们有些上年纪的同行,正在散或考虑散。他就是其中的一个。原来“散”之说,出自一位德高望重的世纪老人,前辈作家,大意谓少年是集的时候,

  • 标签: 英语 课外阅读 阅读材料 散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谷梁传》范宁集解、《毛诗正义》中多有“厶地”“厶氏”的情况,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认为是俗从简便,“厶”其实即是古“某”字。在北宋,已经出现了“厶”“某”通假的说法,然而两字音形无可通之理,“厶”实际是代表阙文或疑义的标识符号,“鑯以识之,非有音义”,功能类似于古书中常见的四角空围。明正统道藏存留了陶弘景整理《真诰》的很多古本旧貌,“厶”被用作阙文标识符号;传世敦煌写本卷子中“厶”的功能近似于“△”;元刻本《朱文公校韩昌黎先生集》中“厶”则作为分隔符。诸例共同说明,尽管“厶”具有文字属性,但在古书中常被用作标识符号,不能认为是“某”之古字。

  • 标签: 陆游 古今字 标识符号
  • 简介:实际生活中如何就'事'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事实'背后有许多被遮蔽的东西。言说者,如果不讲究学理,会给读者带来怎样的误导呢?行事为文如果只谈立场正确与否,不谈是否合乎学理,'在伦理上情感很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感情用事'。就'事'说'',首先要注意的是尽可能在学理分析的基础上推导出'正确的结论',以避免陷入'立场正确'什么都正确的思维框架。要'从一个公正的观察者的视角来分析自己,看看什么情绪会被激起',努力使自己'从一种不会被任性的激情驾驭的视角'来就'事'说''。

  • 标签: 学理 情感 类比
  • 简介:对语言据的研究如果从古希腊的“本质论”和“规定论”的论争算起,到本世纪,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这种据研究基本是从属于哲学和我国传统训诂学的。“据”一词大约在南北朝时出现。南朝齐僧岩《重与刘刺史书》中有“纡辱还诲,优旨仍降,徵庄援释,据皎然”的句子。《南齐·礼志上》:“天地至尊用其始,故祭以二至。日月礼次天地,故朝以二分,差有理据,则融玄之言得其义矣。”这两个“据”都是“论据”、“道理之所在”的意思。

  • 标签: 理据 语言 本质论 古希腊 训诂学 南北朝
  • 简介:据是语言符号与所表述的事物(或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的自然联系。英语和汉语中都包含有理据性的词汇。本文从语音、词形、语义和文字四个方面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据进行了对比,旨在说明汉语词汇的据性。

  • 标签: 英语 汉语 词汇理据
  • 简介:先说胡适,这是个认真之人,做起学问来尤其认真。同时,胡适又是个诲人不倦者,你读他的著作,不论是演讲、学术论文还是平时书信,有不少都是在教人做学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好为人师”,不过这里不是贬意。比较系统的一篇是《读书》。

  • 标签: 学术论文 《读书》 比较系统 胡适 学问
  • 简介:《汉语据词典》(王艾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以下简称《词典》)是现代国内第一部探求汉语据的工具,它对5000多条词语的据进行了阐释。由于许多词语产生的年代久远,它初创时的构词据已经湮灭无闻,或者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为记忆的便利而为某些词语附会上人为的解释,从而形成了“流俗词源”的混淆,使据的考察异常复杂,这需要我们进行抽丝剥茧式的整理。以一人之力,想把这5000个词条考察清楚,一定非常困难,因此该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考求不精之处。本文试就笔者阅读中发现的同题作些考订.

  • 标签: 《汉语理据词典》 汉语理据 词条
  • 简介:近日在某网站上看到某君一趣文,说他在考试中因不了解《贩偶记》一而丢掉16分而大觉肉痛之事,发噱之余,找出此书再翻阅了一遍并作了一些数据统计,这才发现,一些相关的著作包括目前互联网上对此书的介绍,内容要点大多含混不清,尤其是所开列的数据几乎可以说没有一处是准确的。

  • 标签: 《贩书偶记》 数据统计 互联网
  • 简介:公共图书馆的标志——离不开封面包裹、千百年来一页页翻阅的纸质——正被电子书幽灵推到一边。

  • 标签: 公共图书馆 电子书 封面
  • 简介:品牌命名活动似乎是命名者的一种主观意志行为,换言之,选择什么样的符号命名品牌完全是由命名者的主观意图所决定的。尽管命名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主观活动,但是任何一个命名者都不会随意地去选择一个语言符号去命名品牌,而是经过反复推敲、深思熟虑才能选择。

  • 标签: 品牌名称 理据性 语言符号 意志行为 品牌命名 主观意图
  • 简介:说明文的主要功能是介绍事物说明事理以事明人的。说明文的语言以准确平实为原则,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与抒情色彩浓厚的散文诗歌和情节离奇曲折的小说相比,说明文确实显得平淡一些,但也决非枯燥乏味。我们只要稍稍留意教材上那些优秀的说明文,就会发现说明文在坚持科学性的前提下完全可以生动形象,趣俱佳。

  • 标签: 说明文 生动形象 事物说明 教材 优秀 散文诗
  • 简介:摘要“砼”是“混凝土”的同义词,分解开就是“人”“工”“石”。“砼”字不仅体现了传统的汉字文化,也体现了国人类比与联想并重的思维方式。

  • 标签:
  • 简介:本文以交通乘用概念的据为例,通过多种语言的泛时对比和汉语历时、共时比较,归纳出该概念各种可能据的集合,比较了它们跟其知识场各常识构件间的匹配关系等.由此进一步证明了马清华(2010,2011)就理据问题提出的场约束原理。但可能的据并不能自然实现为现实的据,本文继而以汉语为单一分析材料,通过对其乘用概念的据运筹活动的详细论证,表明可能的据能否成功实现为现实据(即语言对概念表达策略的选择),取决于言内外多种因素的运筹结果。表达目的、言外的现实和认知条件、言内的形义基础相互作用,协同规定着概念的据,这就把优先原理进一步发展成为系统运筹原理。本文对场约束原理的进一步证明和所发展出的系统运筹原理丰富、完善了据理论。

  • 标签: 理据 场约束原理 系统运筹原理 交通乘用概念
  • 简介:<正>所谓附录,指附于图书正文后的有关文件、文章、图表、索引、资料等。笔者在浏览和查阅工具时,发现其大多收有附录,这些附录的内容也是读书治学的重要工具,为此作了初步探索。本文试从四方面对其作粗浅的评论。

  • 标签: 工具书 大事记 内容丰富 大事年表 附录 专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