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姚文田的古音研究为例,分析了清代古音的研究对象;指出了古音研究对上古音这一研究对象界定模糊的事实。通过对上古音研究资料的分析之后,我们认为,上古音没有可参考的韵书,韵文也很缺乏,选择《诗经》韵文作为音系的代表.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众多古音学家不约而同的“无奈”选择带来的一个结果是:清代古音虽然无法严格界定上古音的范围,却在相同的对话空间中将上古音的研究不断推向鼎盛阶段。但要保持上古音研究的发展与壮大,就不应停留于对《诗经》的研究,而应在此基础上不断地争论、不断去开拓,延伸汉语研究的理论深度与生长空间。

  • 标签: 上古音 《诗经》 姚文田 研究对象
  • 简介:音韵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科学。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大致可分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结合研究对象,可把音韵细分为古音、今音、北音、等韵四个部分(略去了人们比较熟悉的现代语音)。古音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特别是《诗经》为主要研究对象,是研究上古汉语语音系统的。今音以《切韵》、《广

  • 标签: 古音学 学知识 应用说
  • 简介:作为清代古音研究的集大成者,江有诰在古韵分部、阴入相配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得益于他对材料的广泛占有和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吸收,并在方法上积极探索从而做到"后出转精"。当然,受时代、个人的局限,其古音研究在韵部分类上未能至于尽善,未能形成阴阳人相配的韵部系统。

  • 标签: 江有诰 古音学 古韵分部 阴入相配
  • 简介:南宋吴棫所著《韵补》,是一部运用《诗经》、《易经》、《楚辞》及后代约50余种著作的韵语材料,并结合其他材料和方法(如谐声、异文、声训、音读、方言等)考订古音和考求古韵的著作。吴棫全面地利用《说文解字》中形声字的谐声偏旁、上古韵文和韵语、异文通假、声训以及方言等材料考订古音,可谓汉语古韵研究第一人。吴棫系统地利用谐声字与谐声偏旁来考订古音,分韵归部,在古音史上有开创之功。《韵补》中共援引《说文解字》凡66处,其中以证古音者共计51处,涉及汉字谐声偏旁43个。吴棫在材料和方法两方面,为古音研究开拓了崭新的领域。《韵补》中对谐声材料的使用可以看做汉字谐声与古音研究的发端。

  • 标签: 《韵补》 谐声字 古音学 贡献 发端
  • 简介:<正>陈第(1541—1617),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明代杰出的思想家、语言学家,也是当时保卫我国北方领土的著名将领。所著《毛诗古音考》(1606)、《屈宋古音义》(1614)和《读诗拙言》(附于《毛诗古音考》后),是我国古音

  • 标签: 陈第 古音学 《毛诗古音考》 古音研究 “叶音” 平声
  • 简介:<正>《语言文字》1990年第一期,载有马玉山同志的《古音通假商兑》一文(以下简称“商兑”),对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的古音通假定义、区分标准,及其所举例字提出了异议。笔者不敢苟同,故撰本文略陈固陋,以就教于诸位学者同仁,同时兼与“商兑”一文的作者商榷。(一)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高校通用教材《古代汉语》中说:“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

  • 标签: 古音通假 通假字 商兑 《古代汉语》 汉字的形体 本有其字
  • 简介:古音韵是我国古代汉语字音中声、韵、调三要素的总称。初学者一接触它,畏难情绪油然而生,原因有几点:一是没有现代音韵知识作基础,听课时,感到莫名其妙;一是觉得内容枯燥,提不起兴趣;一是认为古音韵远离现实生活,学了用处不大;一是方法不当,下了功夫难掌握,就打退堂鼓。上述四点,除要巩固专业思想、端正学习态度、改进方法以外,要解决学习古音韵的认识问题。

  • 标签: 古代汉语 反切下字 反切上字 学习态度 被切字 通假字
  • 简介:<正>在清代古音的研究中,段玉裁(1735——1815)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的古音的代表作《六书音均表》虽然是在前辈学者陈第、顾炎武、江永以及他的老师戴震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完成的,但却有极大的发展。古音研究的某些新的领域还是他亲自开拓的,从而把古音研究推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对后世影响极大。

  • 标签: 段玉裁 入声 合韵 古音研究 戴震 《六书音均表》
  • 简介:南城是《广韵》作者陈彭年的故乡。南城话属赣方言抚广片,内部多差异但能通话。本文以县城所在地建昌镇话为基础,它使用人口最广,是南城话的代表。南城话共有声母十八个:[P]、[P‘]、[m]、[f]、[t]、[t‘]、[n]、[l]、[ts]、[s]、[t(?)]、[t(?)‘]、[(?)]、[k]、[k‘]、[η]、[h]和零声母[φ]。现将南城方音声母分成七组依次论述。同时为了比较的方便,亦将南城方音六声调列出:阴平调11,阳平调35,上声调51,阴去调3,阳去调24,入声调5(注于例字音标后)。

  • 标签: 中古音 使用人口 抚广片 赣方言 《广韵》 阴平调
  • 简介:谐声材料在考求上古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这一方法的利用由来已久,在陈第《毛诗古音考》一书中,为了求证上古音,他重视利用《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的谐声材料,同时对谐声材料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本文试从这两个方面对《毛诗古音考》中的谐声材料进行分析。从而证明陈第考证古音时对谐声材料的重视和他使用的谐声材料的正确性。

  • 标签: 《毛诗古音考》 谐声材料 《说文》 系联
  • 简介:笔者从蒙古高原西北游牧民族的兴起,论述了经过了多个民族、朝代的更替,琵琶始终伴随着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民族,从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对琵琶的描述与记载"枇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说明蒙古族历代音乐历史中很早就有使用琵琶的记载。清末民初以后,琵琶在内蒙古地区渐渐失传,在蒙古族音乐演奏中基本不被采用。如何摒弃歧见让琵琶这件历史上曾经被蒙古族人民所喜爱和广泛使用的乐器,为今天的蒙古族音乐所借鉴和使用,为蒙古族音乐服务,这是我们民族音乐工作者所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 标签: 琵琶 蒙古族音乐 民族 融合
  • 简介:马玉山同志在《“古音通假”商兑》一文中谈到:从时代上区分“借”与“别”,“盘桓”是后起字“徘徊”的借字。本文认为通假是得到社会公认的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与别字无关。并以此与马文商榷,同时也谈了连绵字的借字和别字的问题。

  • 标签: 通假 假借 连绵字
  • 简介:清代小学名著《方言笺疏》中注明“某与某同声”、“某与某同韵”、“某某双声”、“某某叠韵”、“声之轻重”、“声之侈弇”的地方共59例,除叠韵外,多与古音不合,或令人不知所云。分析其原因,是对古音把握不严,概念模糊;滥用以声求义方法及缺乏历史观念诸端。

  • 标签: 《方言笺疏》 《广韵》 古同声 次清音 古音学 头音
  • 简介:“古词遗存”是指内蒙古西部方言中有些词语直接承袭中古汉语词义,但普通话中已不使用这些词语,如甚、舁、仰尘、夜来、瓯、钵等。“古音遗存”是指内蒙古西部方言中保留着大量的入声字。

  • 标签: 语言 内蒙古西部方言 古词遗存 古音遗存
  • 简介:古汉语中绝大部分字,一个字相当于一个词。汉字具有稳定性的特点,而词则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当一个词的意义发生变化,起初,仍由原来的字兼任。随后逐渐发生音变,产生新词,即音变构词。音变构词有多种方式,且有一定的规律。如果把古音韵的研究视野,扩大到音变构词,将是一个十分广阔的空间。

  • 标签: 音变构词 音变方式 音变规律 扩大古音韵研究视野
  • 简介:传统古音研究的实践中具有很严密的结构分析法,与此相应,传统音韵很早就具有系统的观点。前贤的结构分析法和系统观运用于等韵、今音以及古音;不但用来分析共时语音系统,还用来研究历史音变。

  • 标签: 古音学 方法论 系统 历史音变
  • 简介:上古韵部划分是上古音研究的核心部分,韵部划分至清代虽已渐臻完备,但学界对韵部进行再划分的工作一直未断。李新魁先生在二十九部基础上分出祭、废、至、队、曷、桓、戈七部,将上古韵部分为三十六部,其分部的依据不合理,故不必立祭、废、至、队、曷、桓、戈七部。

  • 标签: 祭部 废部 至部 队部 曷部 桓部
  • 简介:历史语言著作中所讲的音变方式主要是两种:合并(merger)与分化(split).其实王力还提到一种无变化的方式,我们称为直承式.以往都是用文字叙述说明音变方式,我们尝试采用数字对比表示法:“1对1”表示直承式,“1对2”表示分化式,“2对1”表示合并式,这种方法能更直观地说明问题.

  • 标签: 音变方式 直承式 分化式 合并式 数字对比法
  • 简介:凉州方言属西北方言兰银官话河西片。凉州方言有27个声母,29个韵母,3个调类。凉州方言与中古音系、北京话音系有对应关系。

  • 标签: 凉州方言声韵调 中古音 北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