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董事是公司制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机构,是公司的领导班子和智囊团,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中起到重要的核心作用。其使命是以公司及股东之利益为目标,决定公司各项重要决策、计划、发展方向、聘任高级行政人员及其权力分配等。董事董事组成。董事是受股东信任和委托,领导、管理公司的人士,董事既是公司资产的受托人,又是公司的业务代理人。董事与公司是一种信托关系,承担公司

  • 标签: 公司董事会 公司董事长 法定代表人 股东大会 治理结构 《公司法》
  • 简介:央企董事建设试点的关键在于解决央企存在已久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试点中采取的引入外部董事等措施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引入外部董事的具体方式有两种:外部董事长模式和外部董事模式。央企董事建设初步解决了政府和企业的关系问题、出资人和出资企业的关系问题以及"一把手"体制问题,但仍然需要解决试点差异性、提高外部董事比例以及平衡董事和其他机构关系的问题。因此,需要外部董事制度的法律保障、平衡董事与国资委、监事、党委会的关系,加强外部董事队伍建设以及完善董事董事评价机制。

  • 标签: 央企 董事会 国企改革 公司治理
  • 简介:规定股东职权的《公司法》第38条和规定董事职权的第47条分别有一个概括性的规定:“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这种条款一般被称为兜底条款。这是2005年公司法修改的时候新增加的条款,立法者试图通过强化章程自治解决股东董事职权规定不清的问题。然而,事与愿违,兜底条款不能全部实现立法的目的,甚至还由此产生了新的问题,即在章程没有规定时,无法判断有些事项究竞是股东的职权还是董事的职权。同时在股东职权规定条款和董事职权规定条款增加兜底条款实际上是不了解股东董事功能定位所致,因此需要先对兜底条款作无害化解释,在下次公司法修改时删除。

  • 标签: 股东会 董事会 职权 兜底条款
  • 简介:高校董事是我国高校办学管理模式的新探索。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明确了董事的法律地位。对多个高校董事章程文本进行分析,可知董事的功能表现为对内优化大学结构、对外拓展大学发展空间、有限适当参与治理。董事成员的确定在成员条件和选拔程序上存在缺陷。董事成员权利义务不能实现对等与匹配,权利实现与义务履行缺乏一定的保障机制。董事只有处理好与高校党委、校长、学术委员等组织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良性运作。

  • 标签: 高校董事会 法律地位 功能 权利义务
  • 简介:如某公司董事共有董事15人,二、西方国家公司法关于董事制度的主要规定 ,公司法对董事人数的规定

  • 标签: 制度基本 基本法律 法律概念
  • 简介:在我国,要保证国有公司董事独立,就必须厘清董事与国资委、党委会以及经理层的关系。具体而言,国资委应将本属于董事之权力归还于董事,同时恢复监管者本色,增强对国有公司董事履职状况的监督;党委会应在尊重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上,切实实现全面性功能向政治性功能的转换;为防止经理层对董事的“反控制”,同时遏制国有公司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应重塑经理层的辅助执行机构定位,强化其对董事负责的理念。

  • 标签: 国有公司 董事会 国资委 党委会 经理层
  • 简介: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但目前国有企业董事在战略决策的制定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战略职能弱化.因此,我们应强化国企董事战略决策职能,在接受企业内部和外部监督的基础上,将战略思维与遵循、运用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决策工具相结合,从而改善公司治理绩效.

  • 标签: 国有企业 董事会 战略决策
  • 简介:传统上市公司治理理论的研究聚焦于董事的独立,进而有效规制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权益问题,但忽视了董事对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的权益侵占问题。如何从制度供给方面对董事权力进行必要的限制,进而有效保障所有股东的股权权益是现阶段公司治理应该正视的问题。从产权与经营权分离视角考察,董事法律属性为公司会议体机关,其权力的行使导向必须有益于公司所有股东的利益,在此前提下,建议从董事的责任承担、独立董事制度创新、监事异议权扩大、股东选任董事机制变革、管理层薪酬的股东投票权、看门人选聘机制、股东资产受益权等多方面进行制度的供给侧改革。

  • 标签: 董事会 法律属性 权力约束 股东权益
  • 简介:有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由于受到公司治理结构的束缚,公司内部的管理机制得不到根本的改善,管理水平低下,有的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下的"指令式"管理,使公司无法摆脱上级(即:国家控股机关或国家控股授权机关)的旨意,无法施展公司自身的能力,或是阻碍公司董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影响了公司的发展。所以有必要探讨国家控股的公司、企业的有关控股机关派遣董事的行为以及如何发挥董事的自身经营能力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有必要做到以下几项工作。1、建立董事的选拔制度十四大以来,许多国有企业相继改制成股份制公司,以数量有限的募集资本的方式,向社会公众、企业内部职工以及社会团体法人发行股份,成为拥有一定数量的社会股份的公司,构成以国家资本为主导,

  • 标签: 公司董事会 授权机关 国家控股 公司治理结构 国有企业 国有控股公司
  • 简介:<正>各监管企业:为了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应新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的要求,依法规范地行使出资人权利,省国资委决定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监管企业的董事建设,并在部分企业董事建设中开展外部董事制度试点。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董事建设的总体要求(一)已经建立董事的监管企业,要按照《公司法》和《湖南省国资委监管企业董事

  • 标签: 董事会建设 外部董事制度 监督管理体制 董事会决策 经营管理层 国有股东
  • 简介:<正>有学者把现代公司比作现代法治国家的缩影,笔者对此深感赞同,这是因为公司治理制度中分权制衡理念与法治国家中权力制约的理念同宗同源。但除此以外,两者的实现路径与过程也惊人相似,使笔者不得不惊叹这个比喻的贴切。西方近代民主革命与现代法治建设曾几经反复,至今仍在完善之中,我们作为东方大国在旧封建集权主义传统的阴霾下法治建设同样步履维艰,从法治国家的提出到法

  • 标签: 法治国家 分权制衡 公司治理制度 权力制约 东方大国 公司自治
  • 简介:国美电器的控制权之争,实际上是控股股东权利和董事权利的相互角逐。控股股东通过股东大会行使权利,因此,涉及的实质是股东大会和董事的权利界分。在该问题上,美国公司法和德国公司法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选择,从而产生了股东大会和董事权利的不同界分方式。在我国,股东大会和董事的权利界分的法定特征明显。控股股东和董事在公司治理中并不能代表全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其权利的界分更多的是为了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微妙平衡。

  • 标签: 控股股东 董事会 控制权 权利界分
  • 简介:公司权力如何在股东董事之间分配是公司法的核心问题之一。在股东优位主义和董事优位主义的脉络下,我国学者多认为中国公司法偏向前者,而后者为世界潮流。然而,比较法上的观察表明:各国并无一定之规,我国法亦有另外解释的可能。因此,公司分权的道路选择不应以一国一地的做法为圭臬,而应诉诸功能进路和经济分析。基于交易成本节省的原则,不同类型的公司权力应在充分考量具体情势的前提下,在股东董事之间妥当分配,最终令股东董事各自享有独立且对等的权力,并通过合作共同促进公司治理的提升,这就是股东董事"同等主义"的意义所在。

  • 标签: 股东优位主义 董事会优位主义 交易成本 分权 同等主义
  • 简介:《罗伯特议事规则》是当今美国最广为认可的议事规范,是在竞争环境中为公正平衡和正当维护各参与方的利益而设计的精妙程序。我国《公司法》在董事会议制度方面的规定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在董事会议制度中吸收借鉴这一具有普适价值的人类文明成果,能提升董事运转的效率,降低沟通决策的成本,增强决策的科学合理性,保障董事的秩序,分享议事规则所带来的公正与效率。

  • 标签: 罗伯特议事规则 董事会 会议制度
  • 简介:本文从公司董事合治理的理论出发,讨论了作为“利害关系人”(stake-holder)的商业银行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由于我国的上市公司一直以来有着极强的“银行依赖性”,而且商业银行的利益往往得不到公司董事合的重视。因此,笔者认为,在我国《公司法》修订之余,应当增加商业银行参与上市公司董事合治理的内容,在完善董事合治理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商业银行的利益。

  • 标签: 商业银行 上市公司 董事合治理 利害关系人
  • 简介:董事规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是公司治理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通过系统浏览相关资料,几乎所有文献都认为董事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具有相关性,但对于相关性的方向未得出一致的结论,多数学者倾向于董事要有一个合理的规模.笔者认为,要确定一个有利于公司绩效的合理规模的董事,不应只单纯地分析规模大小的利弊,而应充分考虑到影响董事规模的各种主要因素,从权变的角度出发,相应地确定董事的规模,这样才符合实际情况.

  • 标签: 董事会规模 公司绩效 理论回顾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