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9 个结果
  • 简介:证据调查必要问题所关注的是哪些证据应当进行调查、哪些证据不需要调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95条对不需要调查的证据首次进行了规定,但规定得较为模糊,难以指导审判实践,当事人在证据申请被驳回后也难以得到有效救济。明确证据调查之必要,应先确立预断禁止原则及唯一证据原则这两大前提,在此基础上用程序思维予以判断,同时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和处分权,进而分别采用不同的裁判方式。

  • 标签: 证据调查 必要性 预断禁止 关联性救济
  • 简介:因试点改革与试错试验的制度变迁方式是促成现代化制度形成的理想路径之一,又因制度的全新与陌生性加大了直接立法的难度,这迫使相关主体选择借由试点改革寻求羁押必要审查的建章立制的道路。最高人民检察院主导的试点改革实践推动了羁押必要审查的入法,立法后新一轮的试点改革又逐渐促进制度基于实践检验途径的优化。羁押必要审查试点改革从主体、范围、程序、期限、方式、救济等维度全方位铺开。试点过程围绕可行、最佳及制度设计方案形成了激烈论争。整体上,试点实践效果明显、试点创新值得肯定、全局优化景象值得鼓励,且"入法"也显示了试点改革的成效;但也存在着试点时空跨度有限、改革力度欠缺、制度化程度不足等局限。"新法研究热"强化着对羁押必要审查的制度反思,"新法实施欲"又推动着新一轮试点改革;不过,"一羁到底"的状况并未因此得以根本扭转,羁押必要审查制度发展的理想模式应当是最终脱离检察机关控制的轨道而走向中立的司法审查道路,以真正展示制度的魅力。

  • 标签: 羁押必要性 检察审查 司法审查 试点改革 制度变迁
  • 简介:流质契约的禁止与允许问题,一直以来并不是理论界和实务界讨论和研究的一个热点法律问题。但是,不久前刊登于《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第12期和由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编著的《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总第58辑中(均为2014年刊物)的两个同案不同判的案例,引发了司法实务界对于有关流质契约问题的热烈讨论。所涉两案由最高法院民一庭两个合议庭审理作出判决,案件基本事实和法律关系基本相同,均涉及借贷法律关系中双方当事人以房屋买卖合同作为借贷担保,争议点在于当事人约定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双方履行该房屋买卖合同并以合同项下房屋抵顶债务,是否属于我国物权法和担保法所禁止的流质契约,该行为的性质与效力应如何认定?

  • 标签: 流质契约 房屋买卖合同 最高人民法院 当事人约定 考量 司法实务
  • 简介: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中国经济,在美国金融危机之后,出口不振,仅靠投资拉动,结果导致大量债务产生,使经济隐患重重。中国经济实质已陷入消费困境,即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没有快速培养国内消费,其罪魁祸首就是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房价和地价的暴涨,吞噬了国内的消费能力。中国经济只有及时转型,才能真正消除危机爆发的隐患,实行软着陆。

  • 标签: 经济转型 消费困境 债务 房地产
  • 简介:美国实行逮捕与羁押分离的制度,羁押必须由法官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在美国,审前服务机构客观地收集被告人的背景信息并对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使得法庭的裁决更加准确、合理;保释听证程序的当事人主义提高了程序的对抗性、参与、合意;对被释放人员的高强度监管确保了被告人严格遵守保释义务,提升了非羁押措施的适用效果。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的审前羁押必要审查制度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对审查程序进行诉讼化改造,建立符合本国司法实际的羁押必要审查听证程序;二是建立类似美国审前服务机构的组织对羁押必要进行调查,对释放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检察机关根据调查和评估的结果作出是否羁押的决定;三是强化对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的监管,确保其及时到案并遵守取保候审的法律义务。

  • 标签: 审前羁押 羁押必要性审查 审前服务机构 借鉴
  • 简介:该文运用欧几里德距离公式测算普惠金融指数来衡量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程度,并从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对中国的普惠金融发展进行分析。分析表明,从2007年到2012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这种提升主要是由金融的广度推动的。由此提出,中国应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改善中国金融发展不均衡的状况。

  • 标签: 普惠金融 金融资源配置 普惠金融指数
  • 简介: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颁布,首次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法条;而与此同时,各地频频报道一系列冤假错案。这些冤假错案背后往往存在着严重的非法讯问手段;而这些非法讯问手段的存在根源在于我国“职权式”侦查讯问模式的弊端;“抗辩式”侦查讯问模式的构建,意在增强犯罪嫌疑人的诉讼主体地位,制衡在讯问程序中对侦查人员行为的制约,从而保障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讯问阶段的基本权益。

  • 标签: “抗辩式”侦查讯问模式 刑讯逼供 非法证据 冤假错案
  • 简介:从实现中国民法典的基本功能、发展民法理论与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理论、便利知识产权实务的角度考量,应当在中国民法典中设立知识产权编。设立知识产权编的技术难度,是法典化的一般难度,不是知识产权编的特有难度。缺乏知识产权编,将是中国民法典的本质缺陷,与之相比,设立知识产权编的技术难度是非本质的、是值得克服并可以克服的。

  • 标签: 中国民法典 知识产权 体系化 立法技术
  • 简介:药品这把"双刃剑"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在威胁着使用者的生命安全。如何最大化地保护药品侵权受害者的利益,实现社会整体价值?构建药品侵权责任强制保险制度为解决现阶段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探讨方向。

  • 标签: 药品侵权 责任保险 必要性
  • 简介:2012年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护,并积极促进羁押措施回归其原本要义,在第93条规定了"捕后羁押必要审查制度"。该条文是新刑诉法的一大亮点,但司法实践中该制度的实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将捕后羁押必要的审查分为诉讼职权型的羁押必要审查和诉讼监督型的羁押必要审查,对于诉讼职权型的羁押必要审查,主要从主动审查和被动审查两个层面分析审查的诉讼阶段和时间节点:对于诉讼监督型的羁押必要审查,主要从检察机关的侦监部门、公诉部门、监所部门三个职能部门开展此项工作的利弊进行评析。本研究揭示将检察机关定位为羁押必要审查的主体在理论上是合理的,在实践中是具有可行的,并提出构建"以检察权统一行使为中心。侦监、公诉、监所部门分工负责、通力配合、各有侧重的羁押必要审查模式"。

  • 标签: 羁押必要性审查 诉讼职权型 诉讼监督型 权利保护 检察权
  • 简介:公务员职业伦理精神对于指导和规范公务员的行为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务员职业伦理精神只有通过内化才能转化为公务员的行动指南。本文在概述公务员职业伦理精神内化的含义及内在机理的基础上,从公务员素质、行政管理、社会道德和公共利益等方面阐述了其内化的必要,从人的社会化及公务员的可塑性、公务员伦理教育及其主体的可接受、普遍开展公务员职业伦理教育的现实等方面论述了内化的可行

  • 标签: 公务员 职业伦理精神 内化
  • 简介:一、引言有学者表示,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具有实质的"宪法"地位,被称为"私法中的宪法"。~①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财产等基础法律关系,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已然被视为诸法之基础。于是,为了完善民法体系的逻辑,方便司法人员的实践操作,民法典的制定

  • 标签: 商事通则 商事立法 法典编纂 基础性法律 司法人员 民法体系
  • 简介:基于对G市检察机关审查起诉阶段羁押必要审查的实践为样本展开的实证调查发现,羁押必要审查实践具有程序启动频率偏低、程序的启动以当事人和辩护律师申请为主、变更的强制措施以取保候审为主、变更羁押原因较为多样化、侦查阶段改变羁押成功率较高、审查内容多样、审查方式单一、审查机制因地制宜等特点,并存在全面审查难以实现、改变强制措施后监管难、羁押必要自由心证面临困惑、改变羁押措施决定缺乏强制力、内部衔接机制不完善、文书格式不统一、对犯罪嫌疑人是否仍然具有社会危险评估标准不易把握、法律规定不完善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激活和完善刑事诉讼法最新修订确立的羁押必要审查制度,可以从以形式审查为主扩大羁押必要审查覆盖面、补强羁押必要审查运转流程、完善公诉部门与侦监及监所部门之间的对接机制、完善羁押必要审查立法等方面予以努力。

  • 标签: 羁押必要性审查 审查起诉 检察实践 实证研究
  • 简介: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彻底实现证券无纸化,投资者手中不再持有实物证券,而是通过电子登记账户实现相关的证券权利。股票、公司债券等资本证券无纸化后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成为了疑问,法律也没有作出相关规定。同时,《证券法》对于无纸化证券权利归属的标志、权利转移的生效要件等都没有明确规定。修订后的《证券法》能否对无纸化证券的善意取得问题作出回应,值得期待。本文通过考察无纸化证券持有模式,明确投资者对电子账户记录享有财产权,肯定了无纸化证券可以发生善意取得,并结合国际公约和国外成功立法经验,对我国无纸化证券善意取得相关制度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 标签: 无纸化证券 证券账户记录 善意取得 《证券法》修订
  • 简介:G市LG区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该区超过一半人口是异地务工人员,《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及实施给异地务工人员相关案件的法律实践带来了新的挑战。以LG区的实践为例的实证研究表明,异地务工人员刑事案件审查逮捕工作呈现出逮捕措施适用普遍化、非羁押强制措施虚置化、捕后判决轻刑比例高而缓刑比例低等特点。异地务工人员犯罪逮捕率高位运行.主要缘于办案理念存在偏差、法律对逮捕必要规定过于宽泛且存在歧视、缺乏有效羁押替代措施、逮捕必要证明机制缺失等原因。为此,在理念上,首先要实现逮捕功能的价值回归,坚持程序保障与适用的例外;其次要坚持逮捕的平等原则,非本地户籍不能成为适用逮捕的简单缘由。在具体措施上,应当统一认识,制定异地务工人员刑事诉讼适用规定;改革办案程序,推行诉讼式、全程监控式、法律文书说理式的审查逮捕工作模式;进行案件分类。加强对轻刑案件的逮捕必要审查;协助建立"非羁押诉讼基地",探索社会管理创新。总之,基层检察机关应当结合新刑诉法精神和具体实际,作出基层机关对法治进程的细微却积极的回应。

  • 标签: 羁押必要性 审查逮捕 异地务工人员 逮捕率
  • 简介:新《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确立了羁押必要审查制度,制定该制度的直接目的是强化检察机关对逮捕的监督和制约,在羁押必要审查程序中实现诉讼职能与诉讼监督职能的分离。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六百一十七条规定羁押必要的审查工作主要由各个承担诉讼职能的办案部门负责,这种审查权的配置模式使诉讼职能与诉讼监督职能混同运行,无法保证审查主体的中立。该解释与《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存在矛盾。从《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的立法意图来看,由相对中立的部门作为羁押必要审查的主体是较为理性的选择。检察机关可以考虑设立诉讼监督部门,羁押必要审查主要由诉讼监督部门负责,以提升审查的实效和正当

  • 标签: 羁押必要性 审查主体 诉讼职能 诉讼监督职能
  • 简介:羁押必要审查作为2012年刑诉法设立的制度之一,在某省会市十二个基层检察院实施两年后,既有对权利保障予以促进的良性效果,但同时也存在诸如审查范围过窄、裁量空间有限以及审查式单一等不足。通过调研,还发现了制约羁押必要审查制度的深层次问题,即制度本身的不健全、权力行机制的限制以及打击犯罪优先的诉讼理念困扰。羁押必要审查要在中国形成效应还有诸多障碍,因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标签: 羁押必要性 未决羁押 社会危险性 逮捕中心 口供中心
  • 简介:政府通过低碳行政监管从外部对市场进行直接的、微观的行政干预,是为了弥补其他调控模式的缺陷,使低碳行政监管与之构成更具效率的低碳调控体系。立法控制需要低碳监管弥补其所具有的相对滞后;司法诉讼需要低碳监管弥补其所具有的相对被动;低碳经济的国有化需要低碳监管调和其低竞争;自律监管需要低碳行政监管引导其作用方向和巩固其效能。

  • 标签: 低碳调控体系 低碳监管 其他调控模式 关系
  • 简介:"宏观调控"是一个极富中国特色的概念,具有调控手段间接、权力来源抽象的特征。我们应当建立一套制度内外相互协作的问责机制,将宏观调控放在"共景监狱"的监督之下,并在调控错误时提供有效的救济手段,以提高宏观调控的决策水平,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宏观调控行为应当是可诉的,这为调控错误提供了最终的司法救济途径,从而满足国家治理的法治化要求。

  • 标签: 宏观调控 问责机制 责任承担 可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