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地处福建东南的泉州虽然不是沦陷区,但同样遭受日军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各种侵略。面对日军的暴行,泉州人民奋起斗争,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给予了侵略者毫不留情的打击。

  • 标签: 抗日救亡 侵略罪行 泉州 日军 人民 抗日战争时期
  • 简介: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的自然地理环境构成了中日韩三国关系的基础条件,对2000多年的三国关系产生着重要影响;根源于中世纪的对外扩张思想被近代的革新派承袭发扬并赋予新的内涵,构成了明治维新及其之后的三大立国理念;以三大立国理念为思想根源的大陆政策是日本对外侵略的祸根。

  • 标签: 思想根源 侵略罪行 日本 中日韩三国 环境构成 自然地理
  • 简介:红四方面军于1931年在鄂豫皖苏区组建,部队英勇善战,曾连续粉碎蒋介石的3次'围剿'。张国焘到鄂豫皖苏区后,积极执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使苏区受到很大的损失。1932年6月,蒋介石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张国焘又实行逃跑主义,仓促率领红四方面军主力4个师共1万多人离开鄂豫皖苏区(徐海东率二十五军坚持斗争),于12月到达四川北

  • 标签: 作斗争 张国焘错误 错误作
  • 简介:反恐战略是最高层次的反恐政策,是对实现国家反恐总目标所进行的全局谋划。我国的反恐怖工作在2003年前后从战术层面升级为国家战略。当前反恐战略是一种内向型、基于政府、面向威胁的制度体系,在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法制等方面都可圈可点。2014年以来,面对恐怖主义新形态、新手段和新风险的挑战,反恐战略需要改进升级,全民反恐是可行选择。但是,现行做法多将全民反恐作为一种技术性、工具性、方法性手段看待,战略高度不够。由此,亟须对全民反恐进行战略证成,并搭建其战略框架,指明推进转型的关键领域,以满足中国反恐怖斗争的现实需要。

  • 标签: 恐怖主义 反恐怖斗争 反恐战略 全民反恐
  • 简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基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围绕反腐败斗争这个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在战略定位上,强调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在战略举措上,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惩治腐败的天罗地网撒向全球,依靠群众的力量反腐败,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腐败分子在党内没有任何藏身之地;在战略决心上,强调反腐败是一场持久战,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

  • 标签: 习近平 反腐败 全面从严治党
  • 简介:“党中央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决心没有变,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的目标没有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宣示的这“两个没有变”,掷地有声,鼓舞人心,彰显了党中央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鲜明态度和坚定立场,让全党同志对赢得这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斗争充满信心,让全国人民对我们党能够管好党、治好党充满信心。

  • 标签: 反腐败斗争 “两个没有变” 反对腐败 腐败现象 中央纪委 党中央
  • 简介:思想堕落是腐败现象产生的源头,抓好了思想反腐,就抓住了反腐的源头和根本。思想反腐就是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筑起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心灵高墙,形成防腐拒腐的内在自觉,是反腐关口前移的重要举措。思想政治工作在反腐中具有导向、约束、激励和预防功能,发挥反腐的思想先导作用,是思想反腐的有力武器。其反腐先导作用的发挥需要建立常态反腐约谈机制和有效思想引导机制;同时思想反腐要以制度治腐作为屏障,形成思想反腐和制度治腐相互支撑的反腐格局。

  • 标签: 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反腐 制度治腐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判断反腐败斗争形势,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腐败蔓延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不敢腐的氛围总体形成。反腐败斗争以压倒性态势逐步形成,取得了人民群众比较满意的效果,并将向纵深推进。

  • 标签: 反腐败 形势 经验 趋向
  • 简介:20世纪20年代,国家主义派风行一时,该派以《醒狮》周报为喉舌,在青年中散布"国家至上"、"全民革命"、"内除国贼,外抗强权"等具有欺骗性的口号。为争取青年,中国共产党人开展了同国家主义派的论战。作为中共方面的一员主将,恽代英在论战中驳斥了国家主义派的立论基础及其反动口号,揭露了其仇视无产阶级、反共反苏的真面目。经过恽代英等共产党人的激烈辩论和耐心劝导,不少曾受国家主义思想影响的青年纷纷醒悟过来,国家主义派的影响不断缩小。

  • 标签: 恽代英 《中国青年》 国家主义派 中国青年党 《醒狮》
  • 简介: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峻复杂形势的分析判断,站在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旗帜鲜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正确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以及未来反腐败斗争的发展趋向,对于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反腐败 态势 举措 趋势
  • 简介:霍耐特为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确立了新的研究视角,实现了社会批判的“承认理论转向”,转向的标志著作是《为承认而斗争》。在《为承认而斗争》中,霍耐特按照蔑视与反抗的道德模式解释了社会冲突的经验根源,并以此为据,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冲突思想一开始就游离了承认运动的“道德语法”,进而处于值得怀疑的倾向之中。殊不知,他对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道德性裁判,有着严重的理论偏颇。事实上,马克思解释社会冲突“语法”不是主体性的“道德经验”,而是现实人的“感性活动”。马克思的社会冲突是“感性活动”自我异化的结果,从横向看,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对抗,从纵向看,表现为资产者与无产者之间的阶级对抗。

  • 标签: 社会冲突 道德经验 感性活动
  • 简介:行政腐败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使得外部的监督力量难以发现党政机关内部的脓疮。目前党政机关内部存在的公务员沉默现象显然不利于预防和消解组织内腐败。在中国当下,公务员沉默现象十分普遍。应当通过加强公务员的伦理道德建设,培养领导干部的民主作风,提高党政机关内部的人际信任水平和公务员的心理安全感,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等措施减少党政机关内部沉默现象的发生,从而实现对行政腐败的有效监督。

  • 标签: 反腐败 组织沉默 公务员
  • 简介:德裔美国学者汉斯·摩根索(HansJ.Morgenthau,1904—1980)被誉为'国际政治学之父'。他在1948年出版的传世经典《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被誉为国际政治领域的奠基之作,也奠定了汉斯·摩根索在这一学科的历史地位。该书对维护世界和平的相关思考和建议,在当前看来依然很有启发意义。

  • 标签: 摩根索 国际政治 国家间政治 权力斗争 传世经典 现实主义理论
  • 简介:2015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援越抗美胜利50周年(1965~1975年)和援老抗美胜利47周年(1968~1978年)。本文概述了这两场援外斗争的情况,并提出了应该铭记和研究这两场援外斗争的重要历史意义。

  • 标签: 援越 援老 抗美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