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书另名为《古代法:它与社会早期历史的联系和它与现代观念的关系》。作者梅因有句经典的话广为流传:“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为止,是一个‘身份契约’的运动。”

  • 标签: 契约 现代观念 早期历史 古代法 社会 运动
  • 简介:"身分社会"进化"契约社会"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二、"身分到契约"的历史意义梅因所指出的"身分到契约"不仅指出了"身分社会"和"契约社会"的划分标准和比较意义,一、"身分社会"和"契约社会"的比较意义梅因所指出的"身分到契约","契约社会"作为一个平等交往的社会具有比封闭的"身分社会"无比的优越性摘要

  • 标签: 试析身份 身份契约
  • 简介:自从梅因提出"身份契约"这个"公式"以来,它已经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的巨大声望,《古代法》本身也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跨学科的一部经典。然而20世纪以来,围绕这一论断也产生了诸多疑问和争议,对其发出的全面否定和讨伐之声也所在多有。本文通过对梅因这个"公式"般的经典论断进行一种社会史的解析,试图澄清这一论断在梅因语境中以"个体人"、"人格"的产生和发展为灵魂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对相关疑问和批评作出尝试性的回应,认为即使在20世纪,梅因的论断也并没有全然过时。

  • 标签: 历史学家 身份 契约 “个体人” “人格”
  • 简介:学界对于"契约身份"命题的讨论莫衷一是,如果"身份"指的是强势与弱势的身份之别,则在现代社会中,"契约身份"的命题是成立的。现实社会中"契约身份"的运动反映私法领域,则意味着私法的自我矫正进程。在法规范层次上以格式合同为例的分析反映了私法依据身份矛盾因素,运用设权的法律技术使私法主体的法律地位相对平等,进而实现实质性的私法自治。在法哲学层次上的分析则表明了,私法的自我矫正是私法在面临形式理性的危机时运用反思理性对社会系统进行重新整合的过程。同时,这两个层次的分析亦表明,囿于私法的主旨,私法中"契约身份"的自我矫正对现实社会的身份矛盾无法做出最充分的回应。因此,与私法有着不同主旨和调整模式,并以身份矛盾因素为规范重心、以反思理性为主导的社会法便超越了私法的自我矫正,对社会现实做出更充分的回应。以此观照当代中国的法治进程,则可以铺设出法治发展的双重轨道:通往成熟的契约社会的"身份契约"之轨与通往正义社会的"契约身份"之轨,而后者又有两条分轨道,一为私法的自我矫正,二为社会法的开拓完善。

  • 标签: 从契约到身份 自我矫正 反思理性 格式合同
  • 简介:公民是国家的基本因子,公民身份或公民资格是民主政治和现代国家治理的本质性内在规定。中国农民作为国家共同体的重要构成要素,农民获得平等公民权利和养成基本公民精神是民主国家建构的基本要求。当代中国农民不仅因国家的“政治屏蔽”面临着公民基本权利的制度性消解,而且也因农民公民意识的薄弱,农民身份面临着“自我锁定”,这二者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农民公民身份缺失的两大根源。我国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其首要表现为农民的“公民化”。即“身份契约”的转变,既需要农民公民精神的养成教育,也需要农民公民资格的国家认可和承认。中国农民现代公民身份的建构与重塑是保障农民权利、推动乡村治理、巩固民主基础的重要路径和必然选择。

  • 标签: 身份制社会 契约型社会 公民身份 公民权利 职业农民
  • 简介:法治中国的本质,是经过理性选择和契约规定而形成的治理,是以规则为基础的理性规制。在这样的法治背景下,依然包含着基于德性的身份。法治需要理性规制意义上的契约,更需要建设基于德性认同意义上的“契约身份”,而不能仅仅按照“身份契约”的既有路径以契约取代身份。“契约身份”可以为法治提供区分、名分和本分,它们与通过契约建立的“绝对一真实身份”和“相对一虚假身份”有关,也与德性有关。

  • 标签: 法治 德性 契约 身份 契约式身份
  • 简介:《企业国有资产法》围绕着出资人设计了一系列制度,但这些制度在实践中回应的结果是未能按立法者所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本质根源在于人们对企业国有资产属性的忽视,及履行出资人职能机构的误读,我们不能忽视企业国有资产的特殊属性,应对其进行细化分类,并对不同类别的企业国有资产进行分化管理经营,对于竞争性国有资产进行契约经营,使这部分国有资产还利于民。

  • 标签: 企业国有资产 企业国有资产法 出资人制度
  • 简介: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颁布后船员劳务合同纠纷案件中出现的新情况和面临的新问题,在分析当前相关立法、船员劳务关系现状以及一字之差的“劳务”与“劳动”合同对保护船员权益存在本质不同的基础上,认为船员不仅应当得到“契约”的保护,还应当基于劳动者“身份”得到劳动法的特殊保护.进而,针对船员劳务合同相比一般劳动合同的特殊性,合同关系、主体、内容、责任和纠纷解决机制等方面提出司法如何予以应对的相应观点.

  • 标签: 船员劳务合同 劳动合同 司法应对
  • 简介:契约身份”运动的兴起,使现代民法陷入了困境。民法的终极价值是自由,这决定了民法在面对上述运动时,必须放弃社会正义的价值取向,而坚持自由这一终极价值。“契约身份”运动只能由以社会本位为本原的经济法加以规范。

  • 标签: 自由 “从契约到身份” 困境与突破
  • 简介:本书作者SatishChandra是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中世纪印度历史,是印度知名的历史学家;HimanshuPrabhaRay是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教授,主要研究航海和海洋联系以及印度考古史等。

  • 标签: 历史学家 中国南海 孟加拉湾 海洋 大学教授 尼赫鲁
  • 简介:罗马法系与普通法系是当今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两个法系,两者都有一套自己的法律系统及实施机制。二者作为成熟的法系,却在很多特征上呈现出相反的情形。~①但两大法系的这些近乎相反的特征却履行着相同的社会功能,实在是令人不解。特别是以罗马法系的法律视角和法学理论去解释普通法,甚或得出普通法不是成熟的法律的结论。然

  • 标签: 路径探析 罗马法系 世界影响力 契约法 法学理论 关系契约
  • 简介:本文以契约的历史发展为视角,通过分析契约自由原则的形成、发展以及现代化的过程,来探讨契约自由的作用以及其与契约正义的关系,并于此基础上提出对契约自由限制的建议。

  • 标签: 历史发展 发展契约 契约历史
  • 简介:社会契约理论起初不过是人们假设的一种乌托邦。社会契约理论乌托邦现实政治的过程,乃是一个法律化的过程。法律就是社会契约的一般规范表达。法律本身承载的”作为乌托邦的社会契约”使命,使得法律自然具有制度修辞的属性。

  • 标签: 社会契约 乌托邦 法律 制度修辞
  • 简介:在传统媒体时代,对公共言论的特殊保护,在诽谤法上形成了基于言者的公共身份和基于言论内容涉及公共利益减轻名誉权侵权责任的两种不同路径,其代表分别为美国公众人物理论及其真实恶意原则和英国的“公共利益抗辩”。在网络媒体时代,随着传统公众人物理论的正当性基础面临巨大挑战,美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均对公众人物理论进行了反思及调整,开始依据言论内容是否涉及公共利益设定不同的诉讼规则,英国在2013年诽谤法改革中进一步明确了诽谤法上的公共利益原则,法国、日本也对涉公共利益言论给予特殊保护。公共言论特殊保护路径出现的融合趋势,对我国建立诽谤法上的公共利益原则具有一定启示。

  • 标签: 网络媒体 公共言论 公共身份 公共利益 公众人物理论
  • 简介:身份”是社会学家研究社会分层时经常使甩的重要概念。美国社会学家帕金在研究“身份制度”时采用非常尖锐的词汇——“社会屏蔽”。他认为在这样的“社会屏蔽”下,各种不同身份之间有明显差异,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占有不同的社会资源,拥有不同的社会权力,并且具有不同的机会结构。个人一旦获得某种社会身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终身的,很难依赖个人的力量加以改变。社会学概念的“身份制度”

  • 标签: 身份问题 农民 社会分层 社会学家 身份制度 社会资源
  • 简介:传统的中国社会,传统的中国社会,把传统的中国社会定义为所谓

  • 标签: 礼治法治
  • 简介:与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遥遥相对的地方,有一组规模宏大的现代化建筑群,那就是赫赫有名的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卫星测控是干啥的?通俗地讲就是"放风筝":卫星发射上天后,为了能使卫星沿着预先设定的轨道准确地运动,就要在地面对其进行测量控制,否则卫星就像是断了线的风筝。卫星测控是一项极其复杂的

  • 标签: 孤儿院士
  • 简介:如果哲学家讲的自由与法学家讲的自由不是同一个自由,那么,人们就可以相信,哲学家讲的规律、本质、社会、人类、历史、国家、自然等,与法学家讲的也不是同一个东西。但是,在讲社会、历史、规律这些概念时,法学家并没有声明“我说的社会不是哲学上的社会”,“我说的历史不是哲学上的历史”,“我说的规律不是哲学上的规律”。所以,法学家的声明“我说的自由不是哲学上的自由”就是讲不通的。事实上,哲学家讲的自由与法学家讲的自由应当是同一个自由,即使表述方式不同其精神实质也应当是和谐一致的。如果哲学家讲的自由与法学家讲的自由总是抵触的甚至是严重对立的,那么必定有一方讲错了,笔者认为是哲学家错了。

  • 标签: 自由 他由 能力 自如
  • 简介: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困境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政府管制方式改革的角度撕开了传统体制的铁幕,  (2)对于那些政府应该管制的事项,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

  • 标签: 管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