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2 个结果
  • 简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WRF模式,对2013626—29江西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稳定维持在21°N附近,副高北侧强盛西南气流将水汽向江南北部地区输送是暴雨产生和稳定维持的主要原因。超低空偏南急流的建立、发展和维持是这次连续暴雨过程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低空低涡南侧出现一串近似东西向排列的30~60km更小尺度的强对流系统,它们与大暴雨区相吻合;整层水汽通量密集区的南北界位置和暴雨区南北界位置基本吻合,整层水汽的大值中心的范围和大暴雨中心的范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水汽通量散度最大辐合中心为暴雨的产生输送了大量的水汽,水汽辐合中心与暴雨的落区有很好的一致性;强降水落区与假相当位温最大值区相对应。

  • 标签: 暴雨 数值模拟 中尺度 物理量
  • 简介:利用天气形势图、物理量场和卫星云图资料,对西宁地区2012729-30出现的大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本次区域性大降水天气的环流背景是巴湖低槽分裂短波槽和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在青海东部地区交汇;前期低层大量不稳定能量的积累及不稳定层结满足了大到暴雨天气的基本条件,大范围强烈上升运动和深厚的水汽辐合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

  • 标签: 西宁地区 大降水 综合分析
  • 简介:利用1961~2012宁夏22个气象台站逐日天气现象、能见度、相对湿度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趋势系数、最大熵谱分析、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宁夏各区域雾日数和霾日数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宁夏雾目数、霾日数均呈南北多、中间少的空间特征,但雾日数南部最多,而霾日数北部最多。近52a来,雾日数除南部山区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外,其他3个区域均呈增多趋势,而霾日数各区域均呈显著的增多趋势;另外,二者均有明显的阶段性演变特征,1961—1980为明显偏少阶段,1981~2000为波动变化阶段,2001以后为明显偏多阶段;雾日数具有较明显的准7.5a,4.3a周期振荡,霾日数具有较明显的准4.6a、3,0a周期振荡;各区域雾日数与霾日数均未发生突变现象。

  • 标签: 宁夏 雾日和霾日 趋势分析
  • 简介:研究大陆或次大陆尺度日降水长期趋势变化规律,对于检测、理解区域气候和陆地水循环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十分重要。利用美国国家气候资料中心(NCDC)和中国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网降水观测资料,在对该站点资料进行基本质量控制基础上,选取东亚地区619个站1951~2009降水数据,按照百分位阈值对降水进行分级,共分为弱、中、强、极强4个级别,用经纬度网格面积加权平均方法构建区域平均的时间序列,分析了各类降水事件长期变化趋势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地区近59平均总降水量表现出不显著下降趋势,降水日数没有出现趋势性变化,平均降水强度略有减小;区域平均的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在中国北方大部、蒙古东部、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和日本列岛多呈减少趋势,而在俄罗斯中西伯利亚南部、朝鲜半岛南部和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一般表现为增加。从季节上看,近59东亚区域平均的冬、春季降水量、降水目数和降水强度均呈增加趋势,而夏、秋季一般呈减少趋势,仅夏季降水强度略有增加。降水的年内分配出现均匀化趋势。从不同级别降水事件看,近59来东亚区域平均的各级别降水量均为下降趋势,中降水、强降水和极强降水日数也呈现下降趋势,弱降水日数表现出较明显增加;仅有全区秋季强降水量、日数减少趋势和冬季中降水量、日数增加趋势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分析还发现,近30(1980~2009)东亚地区降水趋势变化出现了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地区降水日数呈现增加,降水强度减少,45°N以南多数台站降水量也增加,全区降水有向非极端化方向发展趋势。

  • 标签: 东亚地区 日降水 降水量 降水日数 降水强度 弱降水
  • 简介:根据石河子地区3个气象站近50(1961-2010)逐月日照时数资料,建立石河子地区日照时数序列,利用3滑动平均、一元线性回归、Mann-Kendall全面分析石河子地区近50来日照时数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日照时数呈现增加趋势,其变化的倾向率为6.9h/10;日照时数近50来极低值出现在1987,最高值出现在1961;春季、夏季和秋季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但是秋季变化趋势不明显,未能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冬季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32h/10日照时数20世纪70代以来年日照时数在1974发生了突变,之后年日照时数逐渐减少,到1994照时数出现增加趋势。

  • 标签: 日照 变化特征 石河子地区
  • 简介:分析了20122—3异常连阴雨天气的环流背景、副热带西风急流、低层热力场特征及水汽输送,结果表明:1)500hPa在乌拉尔山以东地区为稳定的高压脊区,东西两路冷空气从高压脊两侧的低槽分裂南下交替影响;华西低槽稳定维持,西北太平洋高度场偏高,形成西低东高环流特征。2)200hPa西风急流位置比常年偏北。3)850hPa在西南地区东部有冷温槽,在江南地区有明显的锋区维持。4)低层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南海。5)连阴雨期间的区域性暴雨过程中存在一支强劲的西南风低空急流。

  • 标签: 连阴雨 环流特征 水汽输送 区域性暴雨
  • 简介:为了探索夏季(6~8气象负荷的最佳分离方式和引起最大电力负荷波动的主要因子,以及建立预报模型最佳个数,基于北京市2005~2010逐日最大电力负荷和间期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最大电力负荷的变化规律,采用不同方法将气象负荷从夏季最大电力负荷中分离出来,分析北京夏季气象负荷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及炎热指数、高温持续日数、炎热日数持续时间、前一气象负荷等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基于2005--2009夏季逐日气象负荷和其主要影响因子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最大电力负荷的预报模型,将2010夏季北京最大电力负荷作为预报效果的独立样本检验。结果显示:2005~2010,北京逐日最大电力负荷具有明显的线性增长趋坍,夏季最大电力负荷具有显著的星期效应;与去掉逐年夏季最大电力负荷趋势和夏季平均最大电力负苘趋势相比,去掉全年逐日最大电力负荷变化趋势的夏季气象负荷预报模型的拟合能力更优;北京夏季气象负荷与当日气温的相关系数最高,与前一气象负荷也关系密切;利用前一相对气象负荷和当日气缘要素一周逐日分别建立预报模型的拟合和预测效果较好。

  • 标签: 北京 日最大电力负荷 气象因子 趋势分离方式 预报模型
  • 简介:堆积体位于地质灾害高发区一雅砻江中游河段,通过地质环境奈件和工程地质特征分析,结合岸坡已有变形破坏现象,对岸坡稳定进行了定性评价,根据室内试验成果,结合规范取值及参数反演分析,综合确定了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采用极限刚体平衡法对岸坡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利用已有监测成果分析了岸坡的稳定性。

  • 标签: 冰水堆积 工程地质特征 岩土体力学参数 极限平衡 变形监测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1°×1°再分析产品以及雷达回波资料,对陕西北部榆林市2012714—283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表明,华北冷涡后部有强冷平流,850hPa偏南风较大,气层有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可引起陕北北部局地突发性大暴雨;雷达回波显示反射率突然增强到60dBz以上,并有中气旋出现;副高西伸北抬,其外围形成较强的西南风急流到达陕北北部,当有西风槽东移或有北路冷空气下滑时,触发陕北北部区域性大暴雨;大暴雨前期对应有假相当位温高能区、高位涡和能量锋,散度、涡度、垂直速度均较一般暴雨量级明显偏大;来自东海、南海及盂加拉湾的水汽均是大暴雨的水汽来源。

  • 标签: 陕西北部 大暴雨 中气旋
  • 简介:20121-2果洛由于持续降雪致使中北部发生雪灾,其中甘德达到了重度雪灾标准。本文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及各种物理量场对造成此次雪灾的五次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和归纳,以期获得一些对果洛冬季降雪有指导意义的预报指标。

  • 标签: 雪灾 天气过程 分析 归纳
  • 简介:20111110—14苏州地区发生了一次严重灰霾天气过程,本文利用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大气成分站监测资料对苏州三个站点的受污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灰霾期间地面受弱气压场控制,风力较小,且有接地逆温的持续存在,大气水平和垂直输送都较弱,导致大量污染物在近地面堆积,能见度较差;三站中昆山站灰霾持续时间最长,共计104时次,影响程度最重,重度灰霾占总数的39%,中度和重度灰霾超过灰霾总数的一半;灰霾时各粒径颗粒物浓度均维持在较高水平,细粒子在可吸入颗粒物中占有较大比重,说明细粒子对灰霾贡献作用大,14凌晨昆山及太仓出现大雾天气时细粒子比重甚至超过了灰霾时,而相对湿度峰值只有94%,因此将该段天气定性为雾霾共存或者湿性霾;秸秆焚烧污染期间,黑碳(BlackCarbon,BC)浓度明显上升,其绝对浓度要高出正常情况的3倍左右;通过CO/SO2及PM10/SO2对比发现昆山站受秸秆焚烧污染程度要严重的多,因此推测昆山本地郊区可能也存在零星秸秆露天焚烧点。

  • 标签: 灰霾 秸秆焚烧 颗粒物 气态污染物
  • 简介:基于卫星观测数据,评估了23个CMIP5耦合模式对北半球3—4积雪面积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应用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预估了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北半球3—4积雪面积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整体上看,CMIP5耦合模式对北半球3—4积雪面积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模式基本能再现北半球3—4积雪面积的分布特征,但对高原等复杂地形地区积雪的模拟偏差较大并且低估了北半球积雪的减少趋势,这些可能是由卫星资料本身的缺陷以及模式参数化方案的不同造成的。多模式集合预估结果表明,未来几十北半球3—4积雪将继续减少并且集中发生在欧亚大陆中西部地区。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对未来北半球积雪的变化产生显著影响。在RCP8.5情景下,未来北半球积雪减少最显著;在RCP4.5和RCP6.0情景下,在21世纪前半叶北半球积雪减少趋势与RCP8.5情景相当,但是在21世纪后半叶积雪的减少趋势明显小于RCP8.5情景;在RCP2.6情景下,北半球积雪减少趋势最小。所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于未来北半球积雪的生存至关重要。

  • 标签: 积雪 CMIP5 预估
  • 简介:利用1961--20126.8内蒙古自治区100个站各降水量资料,以降水距平百分率划分了单站和全区各的多、少雨年份,分析6—8全区多雨和少雨站点百分率变化特征,针对全区夏季各异常多雨和异常少雨年份,分析了同期北半球欧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分布特征。8降水存在减少趋势,6和7则主要表现为阶段性多(少)雨,且少雨多于多雨。结果表明:在多雨月份,100hPa高度场上,欧亚中高纬度呈径向环流分布,极涡较弱。其中,6为两槽一脊型,内蒙古位于高压脊区前部,7—8为两脊一槽型,内蒙古位于高压脊区后部;500hPa高度场上,6亚洲区主要表现为变形场,内蒙古处于锋生区,或是亚洲中高纬度环流为两脊一槽型,内蒙古处于两高之间的宽广低槽中,7—8欧亚中高纬度环流主要表现为东高西低,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低压槽区中;850hPa流场图上内蒙古为气旋性切变区域或为风场辐合区域控制。在少雨月份,100hPa和500hPa高度场上,欧亚中高纬度呈纬向环流分布,极涡较强,内蒙古位于南亚高压北边的正距平区域;850hPa流场图上表现为弱的风场特征,无明显的水汽输送。

  • 标签: 降水异常 多雨年 少雨年 大气环流
  • 简介:文章利用呼伦贝尔市1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温度资料,并选择上海、北京与海拉尔3个代表站温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重点对呼伦贝尔市20121下旬出现的持续低温天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a气温整体趋势是在上升的,但海拉尔气温上升的幅度比较小.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候变的比较异常,极端事件也在增多,甚至出现持续性极端低温天气.

  • 标签: 气候变暖 持续低温 波动
  • 简介:利用NCEP.DOE再分析数据分析了2008126~28中国南方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扰动能量的生成以及各种能量之间的转换。在急流中平均动能(Km)先转换成相互作用动能(Ki)然后再转化成扰动动能(Ke)。相互作用动能流是顺急流方向的。位势高度平流和有效位能与扰动动能的转化生成的扰动动能比平均动能转化的要小一个量级。中国中南部扰动有效位能(Ae)的产生主要由平均有效位能(Am)间接提供,其中相互作用有效位能(Ai)流起到了关键作用。生成的扰动有效位能在2612:00(协调世界时)主要来源于两个地区:一个位于青藏高原,另一个位于中国东北部。随着两个主要源地的向东移动,转化也向东移动。相互作用有效位能流的方向同时存在逆急流方向和顺急流方向。

  • 标签: 扰动有效位能 扰动动能 相互作用能量流 南方雪灾 能量转化
  • 简介: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并行版本,对20067—8发生在中国南方的持续高温干旱气候事件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RegCM3能够较好地模拟出2006夏季盘踞在中国大陆的副热带高压,同时模拟的暖区位置、范围及强度与实况也较接近。相关性检验结果也表明,RegCM3对发生在中国南方的持续高温天气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 标签: 区域气候 高温干旱 数值模拟
  • 简介:利用全球谱模式T106L19和增长模繁殖法(BGM)建立了动力延伸集合预报系统,基于气候海表面温度(SST)和预测海表面温度,设计了三组集合预报试验,一组为气候SST作为模式下边界条件的集合预报试验(CSST试验),另一组为预测SST作为模式的下边界条件的集合预报试验(FSST试验),第三组为前两组试验的集合预报结果之和(AvE30试验),对两种海温强迫分别进行了48个的试验,并对预报结果进行了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单一的控制预报,不管是CSST试验还是FSST试验,利用BGM方法制作的初值集合预报能显著提高月平均环流的预报技巧,集合预报对PNA区域的预报技巧改进显著,特别是预测SST强迫有正的贡献;同时考虑初值和边值不确定性影响的集合预报试验(AVE30试验),其全球预报技巧不仅高于控制预报,也分别高于FSST试验和CSST试验,这说明要提高延伸预报技巧,必须同时考虑初值和边值的影响;大气对SST强迫的响应在模式积分10天开始显著,SST对第二旬和第三句的作用直接影响月平均环流的预报效果,而SST对第二旬和第三旬预报的影响不仅与SST本身变化有关,还与初值有关,不同的初值其作用不同;集合预报对我国夏季月平均温度分布具有较强预报能力,采用预报海温强迫的预报结果,总体上优于气候海温强迫的结果。

  • 标签: 动力延伸预报 集合预报 海温强迫 预测海温
  • 简介:3D抵抗力倒置最小化答案的数字,在倒置的一个固有的问题,考虑的数据的数量不得不大,优先的限制需要被使用。关于一个地质的异例的程度的地质、地球物理的数据是重要优先的信息。我们在3D建议形状限制的使用电的抵抗力倒置。三加权的直角的向量(正常和二正切向量)被用来在异例的边界控制抵抗力差别。异例的边界上的异例和限制的空间形状因此被建立。我们在3D抵抗力倒置的客观功能合并了空间形状限制并且与空间形状限制构造了3D抵抗力倒置方程。随后,我们使用了抑制方向向量和3D抵抗力倒置的重量的基于优先的空间形状数据的数字建模。我们建立了在方向向量和重量之间的一个合理范围,并且验证了使用空间形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减少过多的结构和答案的数字的优先的限制。我们使用了优先的空间地抑制形状的倒置方法在广州地铁定位含水土层。空间形状限制从渗透雷达数据的地面被拿。含水土层的地点和形状的倒置结果与钻倒置的数据,和数字同意解决方案显著地被减少很好。

  • 标签: 电阻率反演 三维电阻率 形状约束 空间形状 地质异常 地球物理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