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运用1小时间隔的GMS-4数字展宽红外资料和部分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199355日下午至夜间发生在甘肃、宁夏等省(区)部分地区罕见特大沙尘暴的形成原因。结果指出,这场沙尘暴主要由冷锋前部的一次飑线活动造成的。飑线的形成,是冷锋强迫出的小对流单体群和冷锋云系分裂出的云区合并及与中纬度地区短波槽云系相互作用的结果,飑线的强烈发展,则是飑线云系、中纬度短波槽和孟加拉湾强热带风暴登陆后向北伸展云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局地性强烈增温共同造成的。飑线的移动大体与700—500hPa间的平均气流方向一致。最后对此飑线的可预报性问题作了讨论。

  • 标签: 沙尘暴 飑线 甘肃省
  • 简介:从气象、水文、地质等方面,分析了渭河洪水灾害发生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为渭河防汛减灾献计献策。

  • 标签: 气象 水文 地质 渭河 洪水灾害 成因分析
  • 简介:通过对20149至20158福建省农业气象灾害过程的气象资料统计,结合田间调查、专家走访等方式收集的灾情数据,分析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20149至20158福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包括干旱、寒(冻)害、强对流、暴雨、台风5种,其中干旱、寒(冻)害、强对流对农业生产影响偏轻,暴雨和台风带来的影响偏重。

  • 标签: 农业 气象灾害
  • 简介:一、地震基本参数表1 地震基本参数表发震时间年月日时分秒震 中 位 置微 观宏 观东经北纬东经北纬参考地名震级(MS)震源深度(Km)震中烈度 地震类型 9985200707119°18′24°49′惠安海外4811Ⅴ主余震型  地震发生于海域,离震中最近的惠安小山乍,距离约36公里。故宏观震中无考,震中烈度亦为推测的。二、地震烈度分布本次地震的现场调查工作,由莆田市、泉州市、南安市及惠安县等地震局(办)分开进行,各自提交有关调查报告。经过汇总及电话核查,给出本次地震的烈度分布图(图25-1)。其中Ⅳ度区是根据现场考察确定的,Ⅲ度线则是采取控制点电话调查的办法勾划的。图25-1 19998

  • 标签: 1999年8月 震源机制解 8级地震 地震基本参数 地震地质背景 惠安
  • 简介:一、地震基本参数表1 地震基本参数表发震时间年月日时分秒震 中 位 置微 观宏 观东经北纬东经北纬参考地名震级(MD)震源深度(Km)震中烈度 地震类型 1987080217071157°251°115°38′24°59′江西寻乌56178Ⅶ震群  微观震中与宏观震中不吻合,两者相距15Km左右,前者位于Ⅶ度极震区的外围的澄江附近。(图10-1)。图10-1 198782日寻乌地震等震线图二、地震烈度分布本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寻乌县城关北西3公里的文峰乡长举村附近,震中烈度Ⅶ度(图10-1)。Ⅶ度区(极震区):Ⅶ度等震线包围了寻乌县城关长宁镇及文峰乡的下河岭、黄坳、石圳、长溪和三标乡的的香

  • 标签: 江西寻乌 地震序列 北西向断裂 震源机制解 震中分布 1987年
  • 简介:2015814日,在呼伦湖设置采样点,采集水样,分析呼伦湖水体的化学特征,以揭示呼伦湖水化学特征、水体中的离子来源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呼伦湖湖水的pH为9.06-9.23,湖水为弱碱性水,湖东南部水体的pH相对较大;湖水中总溶解固体质量浓度为670-843mg/L,平均值为784.17mg/L,总体上东北部和中部湖水中的总溶解固体质量浓度较大;以CaCO3计的水总硬度为141.80-250.36mg/L,平均值为210.20mg/L,湖水属于硬水;湖水中的优势阳离子为Na^+,其占阳离子总数的80%;优势阴离子为HCO3^-,其占阴离子总数的73%;呼伦湖水体水化学类型为[C]NaⅠ型或HCO3^--Na^+型;湖泊水体水化学特征受蒸发岩盐和碳酸盐岩的控制,水体离子来源不受大气降水控制,主要受蒸发—结晶和岩石风化共同作用,且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对离子组成和来源也有影响;自20世纪60代至70代以来,呼伦湖呈现淡水湖、微咸水湖不断交替的特征,与区域气候特征存在良好的响应关系。

  • 标签: 水化学特征 呼伦湖 人类活动
  • 简介:一、地震基本参数表1 地震基本参数表发震时间年月日时分秒震 中 位 置微 观宏 观东经北纬东经北纬参考地名震级(MS)震源深度(Km)震中烈度 地震类型 197808100336251204°252°1202°254°平潭东南53主震型  地震发生在平潭东南海中,宏观震中及烈度无法作实地考察,仅根据陆地上宏观调查的等震线趋势进行推测。二、地震烈度分布图5-1为本次地震宏观调查的等震线图,陆地上仅存在Ⅲ度及Ⅳ度线的片段。图5-1 1978810日平潭东南海中地震等震线图1Ⅳ度区:Ⅳ度线经过福清的高山,向东北延伸至平潭大练岛东侧,包括了整个平潭岛,向西南延至南日岛西部,南日岛大部分属Ⅳ度区范围

  • 标签: 台湾海峡 平潭 地震基本参数 重力异常 莫霍面 等震线图
  • 简介:对2002828日杭州市区出现的暴雨,进行环境场分析和物理量场诊断,利用MICAPS2.0中的分析工具和T213、MM5等数值模式对中小尺度的东风带系统降水的预报结果,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为今后东向型暴雨的预报积累有效的经验.

  • 标签: 暴雨过程分析 数值模式 中小尺度预报 物理量场 环境场
  • 简介:一、地震基本参数表1 地震基本参数表发震时间年月日时分秒震 中 位 置微 观宏 观东经北纬东经北纬参考地名震级(MS)震源深度(Km)震中烈度 地震类型 1980050810371174°235°1174°234°东山南海中4312Ⅴ主震型  微观震中在东山宫前南10余公里的海中,但现场调查中发现,宫前村及广东南澳岛东端的烈度均未能达到Ⅳ度,故考虑到一般的衰减规律,把震中向南稍偏西移动了15公里左右。二、地震烈度分布本次地震现场调查工作仅在陆地上的Ⅲ、Ⅱ两烈度区内进行。众所周知,低烈度的评定以人的感觉为主要依据,准确度较难掌握。调查中宜根据大趋势来勾划等震线轮廓。在图7-1中,原调查者把诏安一

  • 标签: 地震基本参数 1980年 中4 南海 东山 地震地质背景
  • 简介:在辽东湾水体中设置8个采样点,于2013811日和1126日,在8个采样点采集浮游植物样品,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利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研究两次采样和各采样点之间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群落关系。本次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65种,其中8记录53种,11记录43种;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还有少量的绿藻、蓝藻、裸藻和金藻,优势种为硅藻;8,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主要为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danicus)、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pungens)、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asteromphalus);8,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主要为星脐圆筛藻、具槽帕拉藻(Paraliasulcata)和中心圆筛藻(Coscinodiscuscentralis),8与11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组成存在差异,说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随季节发生变化。8,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6.34×10^4-286.43×10^4cells/L,平均值为10^4.52×10^4cells/L;11,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2.31×10^4-16.4×10^4cells/L,平均值为8.28×10^4cells/L。8,各采样点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3.25-4.62,平均值为3.94;11,各采样点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25-3.39,平均值为2.80,表明8调查海域的生境质量好于11。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多维分析结果显示,辽东湾沿岸与近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

  • 标签: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辽东湾
  • 简介:2000816-17日,环北京地区出现较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并结合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对本次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在高空西来槽和东北冷涡的环流形势下,高空辐散强迫抽吸作用和低层辐合共同作用造成强上升运动、低层有向北京地区的水汽输送,在以上两个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前期对流不稳定能量的聚集和适时释放,也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原因之一.

  • 标签: 环流形势 辐散抽吸 诊断分析
  • 简介:1气候概况评述20097福建省基本气候概况是:全省气温正常-偏高,降水量大部正常-异常偏多,日照正常。月平均气温偏高0.5℃,降水量偏多22.2mm(约2成)。8的基本气候概况是:全省气温显著偏高,降水量正常,日照正常。月平均气温偏高0.9℃。降水量偏多31.9mm(约2成)。

  • 标签: 气候概况 福建 天气过程 月平均气温 月降水量 偏高
  • 简介:利用天气图等实况资料,针对2005813日抚顺大暴雨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特征、不稳定能量、水汽和动力条件等方面入手,寻找形成强降水的物理背景,并对云团演变过程、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和特殊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降水过程的天气系统演变特征及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以提高对此类型暴雨天气的认识和预报能力。结果表明:西风槽东移、热带风暴北移,促使副热带高压北上,建立了低空急流;低空急流为大暴雨输送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切变线东南移,携带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边缘不稳定能量在抚顺交汇,对流云团得到强烈发展,触发了副热带高压边缘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因此形成了大暴雨天气;地形辐合抬升。对降水起到了增强作用。

  • 标签: 大暴雨 副热带高压 不稳定能量 诊断分析
  • 简介:1气候概况评述20087福建省的基本气候概况是:全省气温正常;降水量偏多~异常偏多;日照正常。8福建省的基本气候概况是:全省气温正常~显著偏高;降水量偏少~显著偏少;日照正常。

  • 标签: 气候概况 福建省 天气过程 降水量 气温 日照
  • 简介:用区域回归试验的方法对2003718日~812日遂川县开展的人工增雨作业进行效益评估,发现遂川县在这期间进行的人工增雨作业增加降水量38.68mm,相对增加率为35.88%.

  • 标签: 人工增雨 效果检验 统计
  • 简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68广西地区一次东风波暴雨过程成因进行分析,并基于多种物理量分析东风波及其诱生低涡的动力、热力特征。结果表明,东风波及其诱生低涡是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对流层高层强辐散、低层强辐合的散度场垂直结构,低层强烈的水汽输送和积聚,以及中低层暖湿的大气状态是东风波及其诱生低涡西移加强,并造成相应区域强降水的重要原因。另外,利用重新定义的热力螺旋度物理量,分析其高值区与强降水落区在出现时间和空间上的对应关系,发现两者具有较好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因此,热力螺旋度的分布与演变情况对于暴雨预报和研究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 标签: 暴雨 东风波 热力螺旋度 诊断分析
  • 简介:利用厦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0482日午后发生在厦门市同安区的雷雨大风和冰雹过程进行简要分析。82日我区低层处于低涡和辐合区中,中高层受偏北气流控制,呈现对流不稳定。午后在安溪生成的强对流风暴在向东南方移动中与其前方的对流单体合并,进入同安区时出现雷雨大风和冰雹天气。分析表明,在50公里的范围内环境风场具有风向和风速的辐合,有利于强对流风暴的发生发展,与强对流风暴相对应的流场具有中-γ尺度的气旋性辐合,回波发展快,强度强,属多单体强风暴。

  • 标签: 新一代天气雷达 雷雨大风 冰雹 中气旋 三体散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