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是中国陆域磁地质构造研究最新进展的综述性文章,对基于磁数据的中国陆域地质构造编图最新成果和取得的新认识进行了论述。该项研究利用我国50多年的海量实测航空磁测数据,采用最新的数字化编图技术及先进实用的位场数据处理方法编制了1:5000000万和1:1000000万中国陆域磁系列图件,以板块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理论为指导,以岩石物性研究与磁异常特征分析为基础,定性、定量与综合解释相结合,编制了中国陆域磁性基底深度图及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图件,并依据磁数据对新划分的地质构造进行了论述。

  • 标签: 区域航磁异常 磁性基底 断裂 岩浆岩 构造单元
  • 简介:世界气象组织世界天气研究计划临近预报和中尺度天气预报研究工作组(NMRWG/WWRP/WMO,以下简称NMRWG)第2次会议于2016年7月30一31日在香港天文台会议厅召开,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王建捷和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副所长余晖作为该工作组的成员应邀参加会议。

  • 标签: 工作组 WMO 会议总结 世界气象组织 国家气象中心 天气预报
  • 简介:基于广州及深圳海岛海岸带区域的1:2000航空摄影测量项目,对比分析A3摄仪在有、无地面像控点情况下的空中三角测量精度.结果表明,在无地面像控点的情况下,A3仍可满足海岛海岸带区域大比例尺成图的精度要求,且摄效率高、成图周期短.本研究可为A3在海岛海岸带区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航空摄影 A3航摄仪 空中三角测量 海岛海岸带 数字正射影像
  • 简介:于2015年3月15日、3月25日、4月10日和4月20日,对三亚市铁炉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的红榄李(Lumnitzeralittore)和榄李(Lumnitzeraracemosa)植株进行样品采集,测定其各器官10种矿质元素含量,比较了两种同属植物的矿质元素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在红榄李各器官中,Ca和Fe元素在根中含量最高,Zn元素在茎中含量最高,Na和K元素在叶中含量最高,N、P、Mg、B和Cu元素在花中含量最高。在榄李各器官中,Fe和Zn元素在花中的含量最高,K元素在根中含量最高。红榄李各营养器官中的K、Ca、Mg、Fe、Cu和Zn元素的含量都显著高于榄李(n=27,p〈0.05),而其在生殖器官花中的含量都显著低于榄李;红榄李生殖器官果实中的Cu和Zn元素含量显著低于榄李(n=27,p〈0.05)。

  • 标签: 红树植物 红榄李 榄李 矿质元素
  • 简介:在井下微震监测中,各向异性模型用来获取事件位置和给出对介质实际描是十分有用的。在各向异性介质中,因为横波的分裂和奇异点的出现,使得波场的结构变得复杂。我们的研究展示了对强烈各向异性VTI介质利用速度模型校准和双偶极震源进行常规处理和运动学反演的结果。因小走时的拟合差,常用的质量评价标准,不是总正确的,人工加入各向同性介质层以降低拟合差,也可能产生非物理模型,负泊松比,事件位置的位移,

  • 标签: 微震监测 各向异性 定位质量
  • 简介:1基本气候概况1.1气温3月,全省月平均气温-0.2℃,较常年偏高1.7℃。各地平均气温在-8.8~7.0℃之间,玉树气温较常年偏低0.6℃,青南牧区中东部少数地区及西宁气温较常年偏高0.4—0.9℃,省内其余地区气温偏高1.0-3.1℃.其中祁连野牛沟列历史第1高,

  • 标签: 气候概况 青海省 月平均气温 青南牧区 偏高 中东部
  • 简介:安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从资源储量特征分析,煤炭对经济发展保障形势好,优势地位稳固。2010年至2014年,全省保有资源储量稳步上升,煤质以炼焦用煤为主,占91.3%,在煤炭利用方面,淮南矿业集团等四大矿业集团公司占有资源储量达86%,为煤炭支柱企业。在勘查方面,近几年新增勘查大中型矿产地资源储量多埋藏深较深,估算深达-1500m,深部找矿趋势显著。

  • 标签: 煤炭 资源储量
  • 简介:2015年2月6日,受民航青海空管分局气象台邀请,气象学会秘书长、《青海气象》副主编、高级工程师罗生洲为分局气象台业务人员作题为“科技论文写作知识”讲座。从“科技论文写作注意事项”、“科技论文撰写格式”等方面进行了的讲解。

  • 标签: 气象学会 青海省 科技论文写作 高级工程师 业务人员 论文撰写
  • 简介:河北沙质岸滩存在海岸侵蚀现象,对沙滩旅游、海滩工程建设造成严重威胁,制约河北海洋经济社会发展.海岸侵蚀监测结果显示,区域海滩滩面受波浪、潮流影响较大,时冲时淤,摆动频繁,沙质岸滩整体处于侵蚀状态,各区段蚀淤情况有所差异,高潮线以上有所淤高,海滩坡度开始变陡,呈下蚀状态.海岸侵蚀灾害已引起沙滩沙质粗化、滩肩变窄、滩坡变陡及基岩裸露比率增多等问题.针对这亿突出问题,通过定点测量与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河北海岸线动态演变特征,经计算,河北各侵蚀岸段海岸侵蚀速率达1.0-4.0m/a,单宽体积侵蚀量-1.42--19.08m^3/m·a.综合分析显示,人类海岸工程建设、区域海洋水文条件及输砂量减少,是河北发生海岸侵蚀发生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海岸侵蚀 海岸带 机理分析 秦皇岛沿海
  • 简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WRFV3.2模式对2014年3月30-31日发生在广州的一次持续性雷雨伴随冰雹天气过程进行模拟,并对基本气象要素进行验证,重点对冰相水成物的时间和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模式模拟的雷达回波、K指数、风场、相对湿度场、探空曲线分布与实况非常吻合,K指数、相对湿度以及探空曲线均显示强对流天气特征明显,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冰雹的出现.2)霰粒子产生的时间与冰雹出现的时间非常吻合,云中过冷水对冰雹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霰粒子和过冷水的时间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监测冰雹的发生发展.另外,云冰、雪、雨水的混合比在冰雹出现的时刻表现为异常增强,这些变化对冰雹的监测均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3)高度一时间序列图能够直观地显示霰、雨水、云冰、雪、云水等水成物的时间演变情况,方便预报员的使用,为今后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提供参考.

  • 标签: 强雷雨 数值模拟 冰雹 水成物
  • 简介:利用1981—2010年安徽61个站的逐日风速资料,结合卫星遥感台站分类方法,统计分析了城市化进程对年、季节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和小风日数的影响和贡献。结果表明:(1)近30年安徽年、季节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呈显著减少趋势,小风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城市站的变化速率明显大于乡村站,郊区站基本介于二者之间。(2)2000年开始安徽省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站与乡村站平均风速及小风日数距平的差异有明显增大趋势。(3)城市站与乡村站年平均风速的趋势系数之差为-0.10(m/s)/10a,城市化对年平均风速减弱的贡献率为40.0%,春季更明显;城市站与乡村站年小风日数的趋势系数之差为15.58d/10a,城市化对年小风日数增多的贡献率为46.9%,秋、冬季更明显;城市化对年最大风速的影响不明显。

  • 标签: 城市化效应 风速 贡献率 安徽省
  • 简介: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安徽46个台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了城市站、郊区站和乡村站1961—2010年的极端气温指数的年和季节的变化趋势及其受城市化的影响和贡献。结果表明:1)近50年来,除最高气温年极大值外,其他气温年极值都有明显上升趋势,以最低温度极小值最显著;暖日、暖夜天数呈增加趋势,而冷日、冷夜天数呈减少趋势,其中暖夜和冷夜变化趋势更明显;各极端指数的变化趋势总体均表现为城市站较乡村站更显著,郊区站介于两者之间。2)城市站最高气温极大值、最低气温极大值和最低气温极小值因城市化造成的增温分别为0.144、0.184和0.161℃/10a,增温贡献率分别达100.0%、58.8%和21.6%,但城市化对最高气温极小值影响较弱;季节尺度的城市化影响基本都造成增温,春、秋季更明显,而增温贡献率以春、夏季更明显,冬季最小或不显著。3)城市化效应使暖日和暖夜天数增加、冷夜天数减少的趋势更加显著,城市化影响贡献率都在40%以上;暖日、暖夜和冷夜天数的城市化影响贡献率都在冬季最小或不显著。

  • 标签: 城市化 极端气温 变化趋势 安徽省
  • 简介:利用2011—2013年安徽ADTD闪电定位系统资料,对皖南山区地闪的发生频次、强度、时间及空间等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安徽的地闪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皖南山区地闪发生频次占安徽全省地闪发生频次的28.2%,皖南山区地闪的平均密度为3.21(次/km~2)·a~(-1),明显高于安徽全省地闪的平均密度2.51(次/km~2)·a~(-1)。安徽全省和皖南山区地闪的主要类型为负地闪,6—9月为皖南山区地闪活动频繁期,此时段的地闪发生频次约占全年地闪发生频次的90.8%。皖南山区地闪活动主要集中出现在午后至傍晚,14—17时为雷电活动最频繁时段,与安徽全省闪电日变化特征基本相同。皖南山区地闪电流强度主要集中在10—50kA,在雷电流强度高值区,正地闪比例略增加,皖南山区正地闪平均强度为45kA,负地闪平均强度为36kA,均略低于安徽全省的平均值。

  • 标签: 地闪频次 雷电流强度 地闪密度
  • 简介:于2015年春季(5月)和夏季(8月)对河北昌黎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研究区域选择十九个采样点(39°26′30"-39°39′N,119°17′30"-119°34′03")。调查结果表明,春季共获得27种浮游植物,夏季63种。春季优势种包括具槽帕拉藻(Paraliasulcata)和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夏季浮游植物优势种为中华盒形藻(Biddulphiasinensis)、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affinis)、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lorenzianus)、暹罗角毛藻(Chaetocerasiamense)、角毛藻属(Chaetocerassp.)、浮动弯角藻(Eucampiazodiacus)、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danicus)、尖刺伪菱形藻(Nitzschiapungen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结果表明,春季浮游植物的总丰度为0.99×104cells/m3-43.08×104cells/m3,平均丰度为12.68×104cells/m3;夏季浮游植物的总丰度为7.83×104cells/m3-2418.97×104cells/m3,平均丰度为241.30×104cells/m3。春季和夏季的多样性指数(H')的平均值分别为0.99和3.25。冗余分析(RDA)表明,氨氮(NH4+-N)和硝酸盐氮(NO3--N)是影响浮游植物分布的重要环境因素。

  • 标签: 浮游植物 环境因素 物种组成 RDA
  • 简介:利用1959—2014年江西83个国家气象站汛期逐日降水资料,运用要素分析和EOF、REOF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江西汛期暴雨和区域性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6a来江西汛期多年平均暴雨日和日暴雨量分布呈从西南至东北递增的特征。4—6月日暴雨频次和当月降水贡献率呈逐月上升趋势,7月上旬略有下降,日暴雨中心大多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落区略有差异。江西汛期区域性暴雨分为6个分布型态:江西北部沿江型、江西省中北部型、浙赣铁路东段型、浙赣铁路西段型、江西省中部型和江西南部型。

  • 标签: 暴雨 时空分布 REOF分析 客观分区
  • 简介:为了探讨前期海洋和大气的何种信号对辽宁秋季降水产生影响,为辽宁秋季气候预测业务提供理论支持.利用1961—2012年辽宁53个气象站月平均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位势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资料及由NOAA重构的月平均海温场资料,分析了辽宁秋季降水的异常特征.通过相关分析方法,寻找海洋和大气中影响辽宁秋季降水的前期信号;并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预报方程.结果表明:1961—2012年辽宁秋季降水EOF第一模态在空间上表现为全省一致的异常特征,且辽宁秋季降水随时间呈减少的趋势.前期5、7月和8月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5月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和5月北太平洋涛动对辽宁秋季降水全区一致的模态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可作为辽宁秋季降水的预报因子.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和北太平洋涛动呈正位相时,辽宁秋季降水全区一致偏多,反之秋季降水全区一致偏少.

  • 标签: 秋季降水 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 北太平洋涛动
  • 简介:利用CMIP5全球气候模式、RegCM4区域气候模式数据集和中国东北三162个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评估了CMIP5和RegCM4模式对中国东北三降水的模拟能力,并对RCP4.5和RCP8.5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东北三未来降水的变化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CMIP5和RegCM4模式均能较好地模拟东北三年及四季降水量的变化,可再现东北三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形势,但模拟的降水中心偏北,模拟的降水强度偏;两个模式对夏季降水的模拟优于冬季,对冬季降水的模拟存在较大偏差。总体而言,全球气候模式CMIP5对东北三降水的模拟结果较好。对东北三降水量的预估表明,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全球气候模式CMIP5预估东北三年和四季降水量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对冬季降水量预估的偏差百分率增幅最大。在RCP8.5情景下,东北三降水量增幅显著,预估未来东北三降水增加量基本呈由南向北逐步递减的分布,降水偏差百分率基本呈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分布。在RCP4.5情景下,东北三降水量增幅较小,预估未来东北三降水量总体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降水偏差百分率基本呈由西向东递减的分布。

  • 标签: 全球气候模式 区域气候模式 降水 模拟能力 情景预估
  • 简介:在分析国内数字县域典型建设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湖南实际情况和测绘地理信息最新发展动态,针对湖南数字县域地理信息基础工程建设,就数据资源建设内容、软件平台建设模式、应用示范系统领域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一些数字县域地理信息工程组织建设的建议.

  • 标签: 数字县域 地理信息基础工程 天地图 地理空间框架
  • 简介:重要天气过程概述1大雾过程2016年1—3月,江西省区域性大雾日数共计18d,其中3月为7d,较历史同期略偏多(表1)。1月4—5日、1月28—29日、2月27—28日、3月6—7日、17—19日、30—31日出现连续性大雾天气过程。

  • 标签: 天气过程 江西省 气候特点 大雾 区域性 连续性
  • 简介:本文以高速公路为区划对象,利用2004—2013年浙江68个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及交通事故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加权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方法,从致灾因子、承灾体及历史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特征3个方面,构建了浙江高速公路风险区划指标体系,并对浙江高速公路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进行了评估与风险区划。结果表明:浙江高速公路可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和低风险5个等级;高风险区路段占浙江高速公路总长的13.49%,主要分布在杭景新高速建德段、杭瑞高速杭州至临安段、沪渝高速湖州段、申嘉湖高速湖州段、练杭高速德清至余杭段、长深高速杭州市段及湖州至余杭段、杭金衢高速衢州段、诸永高速东阳至磐安段、台金高速缙云段。高速公路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风险区划结果可为公路管理部门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高速公路 ARC GIS 风险评估 风险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