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天气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研究天气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和关注情况,可以更好地引导受众和促使气象部门提供具有更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促进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媒介对天气新闻报道的特别关注和受众自身的价值追求等原因,造成了受众对天气新闻报道的期待,这些期待意识是不可小觑的。气象部门应该发挥好党的“喉舌”的作用,引导受众对天气新闻报道的期待意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可以推动气象部门的宣传机制不断完善。

  • 标签: 天气类 新闻报道 新闻媒介 受众 期待意识 机制
  • 简介: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事业单位改革不仅是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题中之义。本课题基于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思考、资源依赖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对舟山市本级十二家中介服务事业单位的改革区域性差异、改革的阻力和改革最终目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梳理,以便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思路。

  • 标签: 行政审批 前置中介服务 事业单位 改革
  • 简介:基于1961—2015年贵州省81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等资料,分析了贵州省夏季各月的温湿指数、风效指数、穿衣指数及旅游气候舒适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6月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为夏季最低值,7月和8月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和穿衣指数的年际变化基本一致,其中6月第1候和第2候是贵州省夏季最舒适的候;空间分布上,夏季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整体上自西向东呈递增趋势,而穿衣指数由西向东呈递减趋势;舒适度空间分布表明,6月是贵州省夏季旅游的最佳月份,6月仅贵州省南部低海拔地区处于"较不舒适"等级,大部分地区处于"较舒适、舒适"等级,7月和8月"舒适"区域主要位于贵州省西部地区。

  • 标签: 旅游 舒适度 时空分布 贵州省
  • 简介:教学法是把语分析运用到课堂教学的方法,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符合特定语惯例的语篇。本文将系统功能语言学家Hasan的语结构潜势理论运用于大学英语新闻听力的教学,旨在培养学习者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对语篇内容进行预测、推断的能力。教学实验结果初步显示,语结构潜势理论有助于学习者英语新闻听力水平的提高。

  • 标签: 语类结构潜势 英语新闻听力 听力预测
  • 简介:利用多种常规和非常规高时空分辨率的观测资料,对2015年通榆县两次龙卷过程(5月31日和6月8日,分别简称为“531”龙卷和“608”龙卷)形成机制进行详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直接影响系统均为东北冷涡前部的次天气尺度短波槽或切变线,强对流层中层偏西急流使700—500hPa温差大值区东移,低空西南急流使低层湿区显著北伸,叠加在温差大值区之下,龙卷发生在湿舌边缘多尺度系统叠加区附近;但“531”龙卷急流风速、700—500hPa温差及925hPa露点温度均明显高于“608”龙卷,且850hPa切变线和负变压区的存在导致辐合上升运动更强,龙卷强度更强。两次龙卷过程发生前对流有效位能均超过1500J·kg-1,低层存在逆温,抬升凝结高度较低,但湿层较薄,辐合切变线或冷锋是龙卷直接触发机制,且“531”龙卷辐合线两侧有明显风速辐合,为对流风暴发展提供了强入流。两次过程中“531”龙卷过程为强水平风垂直切变下的超级单体龙卷,“608”龙卷过程为弱水平风垂直切变下的非超级单体龙卷。

  • 标签: 中低空急流 超级单体 非超级单体 悬垂结构
  • 简介:中梯装置三维激电成像技术兼顾了激电测深与激电剖面二者的特点,能快捷高效的获得测区三维电阻率及极化率信息,空间分辨率高,探测深度大。本文从中梯装置的数据采集方式入手,阐述了采用中梯装置进行三维激电成像的工作方式.建立了一个三维地电模型,采用中梯装置进行三维正演模拟,并进行反演及成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中梯装置进行三维激电成像能较好地刻画实际地电模型的特点。以甘肃省某多金属矿为例,利用阵列式电磁法综合测量系统,进行了三维大功率激电成像技术的应用研究。实际应用结果表明,采用三维激电成像技术,可以多角度、多细节显示测区地下介质电阻率、极化率的分布情况,明确电性突变界面的延展状态,快速圈定成矿有利区。该研究对多金属矿产勘探等领域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 标签: 类中梯装置三维激电成像技术 电磁法综合测量系统三维正演 三维反演 三维可视化
  • 简介:利用2003—2013年湖北省三峡谷地加密自动站资料、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逐6h再分析资料,对三峡谷地突发性中尺度暴雨过程进行分型,并从环流背景及天气系统、环境场、地形影响等方面分别进行分析阐述,确立有预报意义的概念模型。结果如下:2003—2013年间,三峡谷地突发性中尺度暴雨过程分为西南低涡前冷暖切变结合型、东北冷槽尾部南北气流汇合型和副高内部边界层辐合型三。其中,西南低涡前冷暖切变结合型,以天气尺度强迫为主,低层冷暖切变结合区对中尺度暴雨预报指示意义强,地面上以北风气流为主,峡谷入口处南侧迎风坡抬升作用强,峡谷附近温度场呈Ω型,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形成后多沿峡谷向东移动;东北冷槽尾部南北气流汇合型,天气尺度系统明显,低层冷切变尾部辐合区对中尺度暴雨预报指示意义强,地面上南、北两支气流并存,在峡谷入口处交汇进入峡谷,MCS形成后多由北向南移动;副高内部边界层辐合型,以边界层辐合和地形强迫抬升为主,边界层弱切变对预报指示意义强,地面上以偏南气流为主,进入峡谷后受地形阻挡作用,形成逆时针旋转的中尺度辐合中心,配合峡谷入口北侧迎风坡地形抬升作用,动力强迫达到最强,MCS形成后多由南向北移。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建立了三峡谷地三中尺度暴雨概念模型。

  • 标签: 三峡谷地 中尺度暴雨 地形强迫 概念模型
  • 简介:2010年4月-2011年1月期间,在高潮位和中潮位下,分别对杭州湾南岸滩涂排水区和非排水区的5个断面进行桡足丰度和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发现15种河口桡足,包括剑水蚤3种、哲水蚤5种和猛水蚤7种;第一优势种为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dorrii),第二优势种为四刺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tetraspina);研究区河口桡足的平均丰度为15.3ind./L,平均生物量为0.214mg/L,主要分布在排水区的S3和S2采样断面。在春季采样日,滩涂水中的NO2—N和PO4—P营养盐通过浮游植物生物量影响桡足群落,浮游植物生物量是河口桡足丰度发展的决策因子和桡足生物量波动的限制因子;在夏季采样日,水中的高浓度NH4—N通过NO2—N含量损害桡足,成为桡足丰度变化的限制因子;温排水通过减少海水溶解氧含量间接影响桡足生长,成为桡足生物量变化的限制因子;在秋季采样日,水中的SiO3—Si含量是桡足丰度和生物量的决策因子。

  • 标签: 滩涂 河口桡足类 丰度 生物量 通径分析 杭州湾
  • 简介:基于1979~2014年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温度资料,依据温度递减率插值法,计算出北半球两对流层顶(热带对流层顶和极地对流层顶)频率数据。对比分析了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两对流层顶频率在季节变化上的差异,并讨论了青藏高原两对流层顶频率分布与高空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依据温度递减率插值法计算出的再分析两对流层顶频率可以反映青藏高原两对流层顶频率季节变化特征:热带对流层顶全年频率高,冷、暖季节差异不明显;极地对流层顶盛夏频率极低,冷、暖季节差异明显。与极地对流层顶频率相比,青藏高原热带对流层顶频率的可信度更高。2)青藏高原和同纬度地区热带(极地)对流层顶频率在暖季增加(减少),在冷季减少(增加)。相比同纬度地区,青藏高原热带(极地)对流层顶频率在冬季偏少(多),其他季节偏多(少)。青藏高原两对流层顶频率等值线的梯度更大,表明青藏高原对流层顶更易断裂。3)青藏高原两对流层顶频率与高空温度关系密切。青藏高原对流层中上层(平流层下部)温度升高(降低),有利于青藏高原热带对流层顶频率增加,极地对流层顶频率减少,反之亦然。

  • 标签: 青藏高原 热带对流层顶 极地对流层顶 频率 季节变化 高空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