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本报讯日前,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北京市地下保护和污染防控行动方案》。方案要求,通过地下污染防控行动,到2015年,确保北京地下环境监管能力全面提升,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理和防范,污染趋势基本遏制,水源地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方案明确,由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地勘局承担地下资源勘查和监测等工作。地下是北京市供水水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本市供水量的60%以上。

  • 标签: 北京市政府 地下水保护 保护方案 地下水污染 国土资源局 水资源勘查
  • 简介:记者近日从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环境地质环境研究所获悉,该所实施的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污染调查评价》已通过专家评审。地下质量调查评价结果显示,华北平原浅层地下综合质量整体较差,几乎无Ⅰ类地下,仅在大清河冲洪积扇零星存在,Ⅱ~Ⅲ类地下沿太行山、燕山山前呈带状分布,沿地下流向下游逐渐变为以Ⅳ类地下为主,至中部平原下游和滨海平原主要分布为Ⅴ类地下

  • 标签: 地下水污染 浅层地下水 华北平原 中国地质科学院 水污染调查 地下水流向
  • 简介:通过对沱河沿河2km范围内地下取样分析,查明了沿河地带村镇的地下质现状,10m以浅地下污染严重,以Ⅴ类水为主;10~20m地下污染较轻,大部分为Ⅵ类水,其次为Ⅳ类水;20m以下地下基本未受污染,水质较好,以Ⅶ类水为主。污染原因主要是河水污染、汛期河水倒灌、利用河水灌溉、化肥的过量使用、生活污水等。

  • 标签: 水质状况 地下水 沱河
  • 简介:目标:处理污染的土壤和主要被有机氯污染(有机溶剂和杀虫剂)、无机阴离子或者金属污染的地下,纳米级零价铁(NZVI)作为一种新方案脱颖而出。本文对欧洲NZVI的应用进行了简短的概述,提出了美国对比现状。此外,还讨论了技术上差异的原因。方法:本文的结果是基于大量的文献资料的回顾和专家研讨会中,欧洲和美国专家的讨论结果。经验评价是以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为基础。结果:欧洲和美国在NZVI应用的范围和使用的技术类型上有显著差异。在欧洲,到目前为止,仅进行三次NZVI的大规模修复,而这些在美国却广泛地应用,但是在欧洲却寥寥无几。欧洲基于经济约束和预警态度,提出了NZVI对含水层修复是否具有成本效益的方法。NZVI商业化的调整主要包括非技术方面的诸如公众可能的反弹情绪,事实上,这一技术很大程度上不被执政领导、政府和网站所有者所了解,而且缺乏长期使用经验。结论: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但是,在目前领域应用该方法去除污染物是有前景的。迄今为止,没有报告报道该方法使用对环境的重大负面影响。因此,在欧洲这些试验将有助于推动该技术的发展。

  • 标签: 纳米级零价铁(NZVI) 修复 地下水 氯化烃类
  • 简介:根据该矿区重点部位地下质分析数据,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对该矿区地下质进行了分析,显示除亚硝酸盐和高锰酸盐指数有超标现象外,该矿区地下其余指标均能达到《地下质量标准》中III类标准水质要求,说明该矿区内地下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较好。

  • 标签: 铁钛矿 地下水 质量评价
  • 简介:北京市永定河冲洪积扇中上部,具备建设地下库的基本条件。本文在确定永定河地下库水资源人工补给方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各方式的入渗能力,提出了地下库的人工补给方案,利用地下数值模拟的预测结果和有效储水率计算公式,首次研究了地下库的储水能力,分析了永定河地下库的水资源补给效果。结果表明,永定河地下库水资源人工补给能力最大可达18.93m^3/s,回灌地表水2.42×108m^3的情况下地下位最大回升32m,地下储存量增加2.09×108m^3,回灌后1年和5年的有效蓄水率分别为78.6%和46.8%,北京永定河地下库具有较好水资源回灌能力、储存能力,地下人工调蓄能够起到明显的效果。

  • 标签: 永定河地下水库 地下水人工补给 回灌能力 储存能力
  • 简介:同位素技术是研究区域地下循环规律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对平原区地下进行了取样分析,运用同位素技术并结合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了北京市平原区地下循环演化规律。运用^3H和^14C的测年技术确定了地下年龄;利用D和18^O关系曲线探讨了地下的起源;按照是否积极参加了现代水循环的原则将第四系地下划分为浅层水和深层水;对浅层水和深层水的更新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浅层水广泛分布于北京平原区,径流条件好,更新快;深层水主要分布于永定河、潮白河冲洪积扇下部及冲洪积平原的深部地区,补给条件相对差,与现代大气降水联系弱,径流条件差,更新慢。

  • 标签: 北京平原区 同位素 地下水年龄 更新速率 地下水循环
  • 简介:对菏泽黄泛平原地区浅层地下资源潜力进行了分析,采用地下开采潜力指数法分析开采程度的强弱,判定其开采潜力。全区浅层地下尚处于正均衡状态,属有开采潜力区。但区内浅层地下资源分布与开采强度不均,开采布局不合理。为保持区内地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全区按照科学合理的采。补,控,改等原则分为增源区、增采区、节水区和咸水改造利用区。

  • 标签: 黄泛平原 浅层地下水 潜力 对策
  • 简介:地下在饮用水、灌溉农田和工业生产供水中占有重要地位,湛江市的发展离不开对地下的开发利用.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湛江市的地下受到一定程度污染,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本研究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湛江市市区在2001年和2011年丰水期期间中浅层地下水质监测点的水质状况进行评价分析,探讨了10年间湛江市地下水质状况的变化,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2001年Ⅰ类水仅占13%,Ⅴ类水比重高达67%,2011年接近一半的监测点属于Ⅴ类水,超过六成的监测点处于Ⅳ、Ⅴ类水.对比2001年和2011年可以看出,2001-2011年期间湛江市市区中浅层地下水质状况未有明显变化,地下受污染程度严重,主要污染物为NH4+,NO2-和Fe.

  • 标签: 模糊综合评判法 地下水 水质评价 湛江市
  • 简介:岩溶塌陷是山东省临沂市区最重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一旦发生,会带来较大的经济和财产损失,因此对岩溶塌陷的风险评价十分必要。风险评价包括现状评价和预测评价,主要分3个步骤来完成: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和期望损失评价。利用地下流模型确定调采方案下的相关评价因子,预测了岩溶塌陷的风险性。通过比较发现,经过地下调采后,原岩溶塌陷高风险区范围大为缩小。地下流数值模型和风险评价方法结合,可以确定合理的岩溶水规划开采方案,对于指导和防治岩溶塌陷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岩溶塌陷 风险 地下水 临沂
  • 简介:本报讯北京市地下空间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日前在北京地质大厦召开。论坛旨在强调"城镇化建设,地质工作要先行",让地质工作全方位、立体化地对接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美丽北京世界城市建设。随着北京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向地下拓展发展空间成为必然之路。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是在地质体中进行的,因此地质体的性质对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制约作用。

  • 标签: 地下空间资源 北京市 平方 地质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 空间资源开发
  • 简介:就地理国情监测的概念、监测类型、监测对象的选择、监测的内容、任务和过程,与主要学科的关系、监测的基准、监测数据的选择,以及时空表达、尺度和采样等若干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认识。

  • 标签: 地理国情监测 监测类型和基准 时空表达 尺度选择
  • 简介:GPS位移监测技术已被广泛用于滑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中。三峡库区典型滑坡以GPS监测数据、野外踏勘和深部位移等资料为基础,对GPS监测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监测点尤其是基准点被遮挡,采集到的数据存在严重误差,对滑坡变形分析影响巨大。

  • 标签: GPS技术 滑坡监测 野外环境 监测精度
  • 简介:回顾了内蒙古地震台网建设的发展历史,阐述了各阶段地震台站的建设情况,通过“九五”和“十五”的建设,内蒙古的地震监测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

  • 标签: 地震监测 台站 地震台网
  • 简介:土壤干湿状况的监测对于区域生态资源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福州地区为研究区,利用HJ-1BCCD/IRS遥感影像建立基于不同植被指数(NDVI和EV1)的地表温度一植被指数特征空间,分析和比较了2种特征空间差异,并计算得到2种地表温度一植被干旱指数TVDL将TVDI与同期野外采集的实测土壤湿度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这2种植被指数计算得到的TVDI在研究区进行表层土壤湿度监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TC/EW的监测精度更高,其能很好地反映区域表层土壤湿度状况,是一种有效的表层土壤湿度监测方法.

  • 标签: 土壤湿度 特征空间 TVDI HJ-1B CCD IRS
  • 简介:在含有金刚石的雅库特省,实际上禁止用露天开采的方法对金刚石矿产露头进行工业开采。在“俄罗斯-萨赫金刚石股份公司”的大多数采矿选矿公司有计划地过渡到地下开采矿产。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消除潜在的、会淹没矿坑的地下裂口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在顶板塌落和向多年冻土地下空间排入排水情况下,在矿产地采用地下开采方法时,对预测的流入量进行评价。

  • 标签: 地下开采方法 地质条件评价 矿产地 露头 水文 金刚石
  • 简介:北京市岩溶水自动监测信息系统在网络框架设计、数据库设计、系统功能设计、系统安全性设计等基础上,通过MIS、GIS和数据库的集成,突出了远程控制管理功能及人性化设计理念,构建了充分发挥岩溶水监测信息功能的重要载体与应用平台。

  • 标签: 岩溶水 自动监测 信息系统
  • 简介:根据重庆开展地理国情监测试点工程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系统阐述了重庆市地理国情监测的主要内容选取、技术方法及重庆市地理国情监测实践与经验。

  • 标签: 地理国情 监测 试点 实践 经验
  • 简介:在自然灾害防御方面国土、水利、气象、地震、环保、水文、泥石流预警等部门都具备一定的防灾职能,这些机构在自然灾害防灾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侧重点不同,且自成体系,其实质仍属单一灾种垂直管理模式,存在信息不能互通,设备资源浪费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灾害影响的全局性和综合性特点越来越明显。如果继续延续老的体制,将难以承担自然灾害防御工作。为了提升自然灾害防御的整体水平,整合资源,陇南市在市委市政府指导下,在国土、水利、气象、地震、环保、水文、泥石流预警等部门紧密配合下,按照暴雨监测站平均站间距5km,山洪泥石流灾害一级重点区站间距5km,二级重点区站间距10km,一般防治区站间距15km的要求进行测站建设。陇南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包括:基本信息、实时监测、历史资料查询、综合研判与预警发布、系统管理5大模块14个子系统。

  • 标签: 自然灾害 应急指挥 监测预警 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