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巴黎协定》将努力控制全球温升到2100年不超过工业化前的1.5℃确定为全球温控目标之一。继2℃目标后,1.5℃也被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温控目标之一。目前科学界对于1.5℃目标的研究还十分有限。已有的科学研究表明,尽管区域差异很大,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范围内地球各系统要承受的气候风险可能要低于2℃。相比于2℃目标,1.5℃目标对全球减缓行动的要求更为严苛。尽管在《巴黎协定》中各缔约方承诺了各自到2030(2025)年的减排目标,但相对于实现1.5℃目标而言仍有很大的差距。多家研究机构的模拟结果表明,如完全执行当前国家自主决定贡献(NDC),到21世纪末全球温升范围为2.2~3.4℃。截至2025年,实现当前NDC的减排承诺后,2℃温升目标下全球仍有467GtCO_2(万亿tCO_2当量)的排放空间,1.5℃温升目标下全球仅剩17GtCO_2。到2030年,基于NDC的排放已经超过了1.5℃目标的排放量。按当前的路径来看,若想实现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的范围内,全球不仅需要立即行动并采取强有力的减排、脱碳和固碳措施,在2100年前,还必须实现负排放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尽管当前的科学研究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1.5℃目标已是全球努力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向,也是开启未来世界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 标签: 气候变化长期目标 1.5℃目标 减缓行动 低碳发展
  • 简介:一个国际科研小组2017年8月15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全球产量减少。

  • 标签: 全球变暖 农作物 减产 科学院 小麦 水稻
  • 简介:以近期发表的《1962—2014年秦岭主峰太白山地区积雪变化和成因分析》为例,结合已发表的其它科技论文,从论文选题、资料整理、分析方法、论文撰写、图表设计选择、期刊选择和申请科研项目几个方面,总结个人撰写科技论文的一点体会,供业务服务一线科技工作者参考。

  • 标签: 论文选题 论文写作 项目申请 太白山 积雪变化 成因分析
  • 简介:大陆板内玄武岩(ICB)是一个广义的术语,包括大陆溢流玄武岩(CFB)、大陆裂谷玄武岩(CRB)以及所有出露在大陆板内构造环境的玄武岩。本文研究的大陆板内玄武岩不包括大陆溢流玄武岩和大陆裂谷玄武岩,主要是一些规模比较小的玄武岩,是狭义的ICB。本文详细介绍了研究的方法、数据清洗过程以及数据处理过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新生代ICB的时空分布,着重对不同时代的ICB进行了对比,发现中新生代、古生代、元古代的ICB的地球化学特征总体上一致,其中,古生代和元古代之间的相似性更加明显,而中新生代则显示V、sc、Yb亏损的特征,具体如何解释还需要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的研究表明,全球不同时代ICB的地球化学特征大体相似,地质理论中的“将今论古”原则适用于ICB,只是在应用时尽量回避A12O3、Zn、V、Sc、Yb等元素就更加万无一失了.

  • 标签: 大陆板内玄武岩 大数据 置信椭圆 时代 对比
  • 简介:2017年9月18日,《自然-地球科学》期刊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尽管实现《巴黎协定》所定的将升温控制在1.5℃的目标并非不可能,但人们要下更大的减排决心。论文指出,根据此目标设定的碳预算,可用的碳排放剩余限额比此前预计的更多。

  • 标签: 升温控制 地球科学 目标设定 碳排放 论文
  • 简介:大陆裂谷是大陆内部的拉张地带,与地幔软流圈的隆升有关。大规模玄武岩浆侵位是大陆裂谷发展的重要特征。新生代大陆裂谷玄武岩(CRB)的时空分布表明,CRB绝大部分出现在更新世,暗示更新世可能是全球拉张最明显的时期。大数据研究表明,CRB与洋岛玄武岩(OIB)、大陆溢流玄武岩(CFB)的地球化学特征虽然存在一些差别,但总体上类似。与CFB和OIB相比,CRB的LILE和LREE更加富集,可能与岩浆混染程度较高及部分熔融程度较低有关。与OIB相比,虽然它们都是深源的,但是,CRB的源区深度可能略浅一些,而混染程度略高一些。

  • 标签: 大陆裂谷玄武岩 大陆溢流玄武岩 洋岛玄武岩 大数据 源区 混染作用
  • 简介:2017年7月23-29日,国际科学技术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科学技术史分会(IUHPST/DHST,简称“国际科技史学会”)组织的第25届国际科技史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这也是国际科技史大会首次在南半球巴西举办。

  • 标签: 科技史 国际 科学技术史 里约热内卢 科学哲学 南半球
  • 简介:《巴黎协定》正式生效,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必将对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带来重要影响。本文结合IPCC发布的可持续发展(SSP1)、中度发展(SSP2)、局部或不一致发展(SSP3)、不均衡发展(SSP4)、常规发展(SSP5)5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以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准,综合考虑人口现状和发展政策设定不同发展路径下各省人口模型的相关参数,在全球升温控制在1.5℃和2.0℃时,对比研究中国和各省分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的人口演变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全球升温1.5℃时,SSP1和SSP4路径下总人口较2010年增加0.44亿人;升温2.0℃时,SSP2和SSP3路径下较2010年分别增加0.23亿和0.67亿人,SSP5路径下减少约0.12亿人。5种路径下中国人口将在2025—2035年达到峰值,人口峰值正处于全球升温1.5℃期间。(2)全球升温1.5℃时,除了东北地区和四川、安徽省外,多数省(市)人口均较2010年有所增加;升温2.0℃时,西北、西南和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主的发达省份保持较高的人口增量,其他地区人口开始呈减少趋势。(3)在全球升温1.5℃和2.0℃期间,大部分省份人口达到峰值,其中SSP3路径下广西人口最多,可达1.13亿,其他路径下广东省人口最多,达1.53亿。(4)未来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比重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与全球升温1.5℃相比,升温2.0℃时的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重,东北地区老龄化问题最严重。采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路径,全球升温控制在2.0℃之内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选择。

  • 标签: 全球升温1.5℃和2.0℃ 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 人口预估 分省 中国
  • 简介:中国东部铀成矿带中酸性岩广泛发育,前人对中国东部和铀矿有关的中酸性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推动了中酸性岩和铀矿找矿的进步。本文尝试应用大数据方法对比中国东部铀成矿带中酸性岩与全球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主要采用不同元素比值对来考察它们之间的区别,得出72个元素对,做出2556个图解,从中优选出12个图解,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研究表明,中国东部铀成矿带中酸性岩与全球A型花岗岩具有大体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在许多判别图中,中国东部铀成矿带中酸性岩位于全球A型花岗岩范围之内,且主要位于全球A型花岗岩的一侧,说明它们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中国东部铀成矿带中酸性岩更加亏损Co、Ni、cu、Nb、Ta和富集P205、Sr、Se、Pb的特征上。本文公布的判别图说明,落在中国东部铀成矿带中酸性岩范围之外的花岗岩是与铀矿无关的;落在中国东部铀成矿带中酸性岩范围内的可能与铀矿有关,也可能与铀矿无关;但是,与铀矿有关的花岗岩一定落在中国东部铀成矿带中酸性岩范围内。上述结论是初步的,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 标签: 大数据 铀矿 中酸性岩 A型花岗岩
  • 简介:为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5月15日,京津冀地理信息科技创新联盟正式成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作为联盟指导单位,联盟由河北省地理信息局牵头,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天津市规划局及京津冀地区从事测绘地理信息的相关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等单位组成.

  • 标签: 地理信息 科技创新 联盟 管理委员会 京津冀地区 新区建设
  • 简介: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最新的市场分析和5年预测结果,全球天然气市场正在经历在美国推动作用下的转型,以满足发展中经济体与不断增长的工业需求,该增长将超过电力行业成为天然气需求增长的最主要来源。

  • 标签: 天然气市场 市场分析 美国 需求量 上升 国际能源署
  • 简介:本文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CMIP5)的17个全球气候模式,确定了1.5℃温升(相对于1861—1880年)的发生时间,预估了全球升温1.5℃时,北半球冻土和积雪的变化,并对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在3种排放情景下(RCP2.6,RCP4.5,RCP8.5)分别于2027、2026、2023年达到1.5℃阈值。当全球升温1.5℃,北半球多年冻土南界北移1°~3.5°,冻土退化主要发生在中西伯利亚南部。多年冻土面积在全球升温1.5℃时,在RCP2.6、RCP4.5和RCP8.5排放情景下较1986—2005年分别减少约3.43×10~6km(221.12%)、3.91×10~6km(224.10%)和4.15×10~6km~2(25.55%);北半球超过一半以上的区域雪水当量减少,只在中西伯利亚地区略微增加;北美洲中部、欧洲西部以及俄罗斯西北部减少较显著,减少约40%以上。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面积在RCP2.6、RCP4.5以及RCP8.5排放情景下分别减少0.15×10~6km~2(7.28%)、0.18×10~6km~2(8.74%)和0.17×10~6km~2(8.25%)。青藏高原冬、春季雪水当量分别减少约14.9%和13.8%。

  • 标签: 多年冻土 雪水当量 北半球 全球变暖1.5℃
  • 简介:利用2015年的7682(167×46)景MODISL3级地表温度产品(MOD11A2),对全球面积〉25km^2的2446个湖泊(总面积为1.43×10^6km^2),提取湖泊表面温度信息,在经纬度、气候带、海拔、土地利用四个维度上,开展夏季全球湖泊表面温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夜间,低纬度热带、高温炎热的赤道气候带、海拔0m以下、人造地表覆盖地区湖泊表面平均温度分别为23.55℃、23.89℃、21.85℃、21.15℃,高于其它地区湖泊表面温度;夏季夜间,高纬度寒带、终年寒冷的极地气候带、超高海拔、冰川积雪覆盖地区湖泊表面平均温度分别为8.17℃、7.17℃、8.99℃、6.39℃,低于其它地区湖泊表面温度;整体上,全球湖泊表面温度呈现出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的明显纬度分异规律,但是在局部地区,由于气候、地形、下垫面和湖泊水体性质的不同,个别湖泊表面温度不同于同纬度其它湖泊。对全球4个显著差异区内的24个湖泊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北美洲中南部地区,导致夏季其沿海湖泊表面温度高于内部湖泊的因素依次是气候、海拔;在南美洲西部安第斯山脉地区,导致夏季湖泊表面温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拔、气候、下垫面和湖泊水体自身的性质;在非洲东北部地区,夏季湖泊表面温度差异的影响因素依次是气候、海拔、下垫面和湖泊水体自身的性质;在亚欧大陆内部地区,导致夏季湖泊表面温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拔、气候、下垫面和湖泊水体自身的性质。综合分析表明,全球夏季气温格局是影响夏季湖泊表面温度的主导因子(白天:R^2=0.85;夜间:R^2=0.94);在非地带性规律中,海拔是影响夏季湖泊表面温度格局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 标签: MODIS 表面温度 湖泊 全球 夏季 遥感
  • 简介:1会议基本情况2017年3月13—15日,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潘进军、国家气候中心,龚志强博士应邀参加了在日内瓦召开的WMO全球气象预警系统(GMAS)第1次咨询组及技术组会议。此次会议安排了若干交流报告,涉及基本系统委员会(CBS)人道主义任务工作组、国际多灾种早期预警系统网、WMO强天气预报示范计划(SWFDP)等示范项目、WMO预警枢纽(WMOAlertHub)建设情况、欧洲区域气象预警系统、中亚区域气象预警系统、中国气象预警系统建设情况,以及香港天文台承担的世界气象信息服务网(WWIS)和灾害性天气信息中心(SWIC)建设运行情况及未来发展设想等。

  • 标签: 早期预警系统 中国气象局 WMO 会议简介 技术 咨询
  • 简介:1概况2017年2月9日至3月10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刘建栋研究员前往澳大利亚,与悉尼科技大学(UTS:UniversityofTechnology,Sydney)作物模拟研究组的相关专家进行了为期1个月左右的模型合作研究工作。在澳期间,按出国计划,研究了相关作物生长模型中的氮元素模块,编写了相应的FORTRAN程序代码,与相关科研人员讨论了模块加入作物生长模型的方案,并在悉尼科技大学作物模型研究组进行了有关学术汇报。

  • 标签: 赴澳大利亚 作物模拟 大学 科技 悉尼 合作
  • 简介:1概况2017年4月5—7日,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WCRP陆地气候观测小组(TOPC)第19次会议(TOPC-19)在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大地测量与地理信息系(GEO)举行,国家气候中心马丽娟作为WMO全球冰冻圈观测项目(GCW)综合产品组专家,受GCOS秘书长CarolinRichter邀请参加此次会议。

  • 标签: 全球气候观测系统 观测项目 冰冻圈 WMO 会议简介 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