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就“区域沉积管理”(简称RSM)概念与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以厦门地区为例阐述了RSM研究的必要和重要,并对如何应用区域沉积管理来处理海岸冲刷、淤积与港口码头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讨论,同时,提出了发展RSM的战略构想与框架。

  • 标签: 区域沉积物管理(RSM) 资源 海岸带 疏浚
  • 简介:1.概况:在南海海盆取了26个表层样和2个柱状样。通过沉积成分分析,得知南海深海盆沉积主要有碎屑矿物(石英、长石、黑云母、白云母、风化矿物、角闪石、锆石、锐钛矿、石榴石、电气石等);生物碎屑(硅质生物、钙质生物、鱼牙、鱼骨、骨针、骨刺

  • 标签: 碎屑矿物 柱状样 生物碎屑 火山玻璃 白云母 锐钛矿
  • 简介:通过对唐山滨海湿地表层沉积采样,采用3种不同的方法,评价了不同采样点重金属元素Pb、Cr、Zn、Cu、Cd、As、Hg污染水平,并进行级别的划分;分析了不同重金属元素富集的影响因素,为判别其沉积来源提供依据;通过潜在生态危害评价方法评价重金属对该区域生物的影响,以期为渤海湾重金属防治提供参考资料。结果表明,渤海湾唐山滨海湿地表层沉积中各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Pb>Cr>Zn>Cu>Cd>As>Hg;主要污染指示为Zn、Cr和Pb等元素;其表层沉积As、Cd、Hg、Pb、Cu、Cr、Zn存在低等潜在危害程度;重金属元素对生态城生物为负面效应且偶尔发生,其中As元素的潜在危害最强。

  • 标签: 滨海湿地 重金属 污染评价 生态危害
  • 简介:通过对福建罗源湾口海域KMZK5柱状沉积中甲藻孢囊的分析,共鉴定出15属30种甲藻孢囊。对比发现这30种甲藻孢囊是该湾以前未被记录的种类。其中12种是附近海域也未曾发现的种类,6种为有毒种类:缘亚历山大藻、小型亚历山大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具刺膝沟藻、链状裸甲藻、锥状斯氏藻.同时对甲藻孢囊的主要属种和有毒种类的丰度、分布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

  • 标签: 甲藻孢囊 丰度 垂直分布 有毒种 罗源湾
  • 简介:研究了山仔水库夏、冬季表层沉积内源氮负荷,并应用柱状样模拟法对氮释放速率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该水库表层沉积总氮含量范围840.00~3108.71μg·g^-1,其中氨氮占总氮含量7.267%-11.21%。同一季节,总氮含量空间分布规律是随进口、库心、大坝逐渐增加.柱状样模拟实验得到夏、冬季氮释放速率分别为90.31-128.37mg·(m^2·d)^-1和72.52~93.79mg·(m^2·d)^-1,释放速率与总氮含量分布具有一致。山仔水库表层沉积存在较大的内源氮释放能力且在夏季内源氮更易释放,为水体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可能引起并促进水华的持续。因此,采取措施适宜方法控制内源氮释放非常重要。

  • 标签: 沉积物 氮负荷 释放速率 富营养化 山仔水库
  • 简介:湖泊沉积粒度组成及特征主要受沉积沉积时的动力条件和搬运特征控制,从而可以记录湖面水文信息的变化。基于对东南沿海高海拔湖泊斗湖表层和流域范围表层沉积样品粒度的测试,利用沉积粒度多组分分析方法,分析了表层沉积的组分特征,探讨了斗湖表层沉积粒度变化的环境意义。结果显示,斗湖表层沉积主要为黏土质粉砂,沉积形式主要以悬浮沉积为主。其次,粒度频率曲线呈多峰特征,利用多组分分析方法从湖泊样品中解析出5个组分,其粒径分别为0.64~0.74μm,2.2~4.0μm,10.5~16.4μm,61~110μm和265~436μm,而流域沉积样品仅存在前4个组分。再次,通过与汇水盆地表层沉积粒度特征的对比,推断出斗湖沉积粒度特征主要受湖泊南北方向水动力变化控制,揭示出斗湖沉积是重建东南沿海地区古环境演化的潜在载体。

  • 标签: 表层沉积物 粒度 多组分分析 福建斗湖
  • 简介:针对直径小于62.5μ(4Phi)的颗粒在颗粒组合中的重量或体积占比超过50%的沉积沉积岩,提出了三角成分分类法(tripartitecompositionalclassification)。Tarl(陆源-泥质)的颗粒组合中有75%以上的碎屑来自盆外,既包括来自大陆风化的碎屑,又包括火山成因的碎屑。Carl(钙质-泥质)的颗粒组合中来自盆外碎屑的占比低于75%,而且在其盆内颗粒中,包括碳酸盐集合粒(aggregates)在内的生物成因碳酸盐颗粒占主导地位。Sarl(硅质-泥质)的颗粒组合中来自盆外碎屑的占比低于75%,而且生物成因硅质颗粒的数量要比碳酸盐颗粒占优势。划分出这三种类型的细粒颗粒状(particulate)沉积和岩石,有效区分了具有明确的沉积环境而且有机质含量和次要颗粒类型存在系统差异的物质(materials)。在地下,定义这些岩石类型的颗粒组合经历了差异明显但可预测的成岩途径,而这些成岩途径对全岩性质(bulkrockproperties)的演化具有明显的意义,因此把细粒沉积岩归入这三种岩石类型之一,是预测其经济价值和工程品质(engineeringqualities)的重要的第一步。为了便于进行描述,这三种岩石类型的名称还可以与指示岩石结构的修饰词、更准确的成分划分、重要比较大的具体颗粒类型以及成岩特征等结合使用。

  • 标签: 颗粒状 成分分类 沉积岩 沉积物 细粒 岩石类型
  • 简介:本文以上海市苏州河沉积为研究对象,采用Tessier形态分析法研究了沉积中重金属元素Zn、Cu和Hg的含量变化与形态分布,初步探讨了沉积特点,为苏州河底泥的进一步治理提供了参考。结果表明,样品中Zn、Cu、Hg的含量均接近或高于生物有影响水平;Zn、Cu分别主要存在于有机态和Fe-Mn氧化物态中,可交换态中含量较少;Zn、Cu、Hg含量随沉积深度的变化为:沉积表层重金属含量较低并略有起伏,中部较高,底层较低。

  • 标签: 重金属 形态分析 河流沉积物 苏州河
  • 简介:生物源碳酸盐是海洋沉积的组成部分,在深海更是如此,钙质软泥约占大洋面积的一半、全球面积的四分之一。深海造碳酸盐生物与浅海不同,主要不是底栖生物而主要是浮游生物,其中以浮游有孔虫、颗石藻、浮游软体动物翼足类、异足类等主群最多。当生物碎

  • 标签: 碳酸盐沉积物 环境意义 钙质软泥 方解石补偿深度 翼足类 浮游有孔虫
  • 简介:南极半岛及其附近岛屿属中新生代褶皱带,大面积分布巨厚的中新生代火山岩系,主要为钙碱性安山岩类和玄武岩类及一些花岗岩侵入体。局部出露三叠系基底沉积地层。由于南极半岛的地质和岩石特征可与“一衣带水”的南美安第斯山区相对比,因此,人们通常称其为安第斯南极半岛褶皱带。

  • 标签: 南极半岛 锶同位素 岩石特征 大面积分布 中新生代 褶皱带
  • 简介:以闽江河口最大的鳝鱼滩湿地为研究区,选择远、近潮沟2个不同潮水水淹区域设置样线,对研究区3种建群植物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短叶茳芏(又称咸草)(Cyperusmalacceusis)和蔗草(Scirpustriqueter)下18个沉积剖面分层取样,研究闽江河口湿地远、近潮沟区不同植物下沉积有机碳含量和储量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芦苇下沉积有机碳含量及储量最大,咸草下沉积次之,蔗草下沉积最小;芦苇、咸草和蔗草下0~60cm沉积中有机碳储量平均为10045.7t/km^2、9706.9t/km^2和5303.9t/km^2;湿地沉积有机碳含量及储量与植物种类及生物量密切相关;近潮沟区蔗草下沉积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大于远潮沟区,而远、近潮沟区芦苇和咸草下沉积有机碳含量波动变化,且差异不明显,其近潮沟区有机碳储量小于远潮沟区。3种植物下沉积有机碳含量与容重呈显著指数负相关关系(n=36,r=-0.8041,p〈0.001),其与盐度、pH不相关。

  • 标签: 有机碳储量 沉积物剖面 潮沟 芦苇 咸草 蔗草
  • 简介:细粒沉积沉积岩的Milliken(2014)分类,是为取代基于沉积构造、粒径和成分的现有命名方案而提出改进分类的一种尝试,它所依靠的是解释的颗粒成因。Milliken认为现有的术语很混乱,因此提出用新名词tarl、carl和sarl来限定泥岩分类的三种主要类型。我们认为所提出的这种分类不具有可行,原因在于:(a)存在与所解释的颗粒成因相关的模棱两可;(b)要确定经过成岩蚀变颗粒的原始矿物特征有难度;(c)需要有许多地质人员并不普遍具备的特殊设备和技术。在我们看来,这一新提出的分类相对于以前已确立的分类方法并没有增进地质以识.

  • 标签: 成分分类 沉积岩 沉积物 颗粒 细粒 沉积构造
  • 简介:Camp等对Milliken(2014)的细粒沉积沉积岩成分分类的讨论,是受欢迎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这一重要课题的机会。然而Camp等并没有提到作为这种分类基础的概念模式:原生颗粒组合的成分对于控制着地下岩石总体性质演化的化学和力学变化途径来说,是一种关键的预测因素。如果人们承认颗粒成分与成岩作用之间的这种基本联系,那么Camp@提出的异议虽然有意义和值得讨论,但也不应该用于阻拦对所提出分类的全面试验,因为可选择的其他分类都没有涉及这种基本联系。这一分类对于与页岩(石油、天然气和C02的储层和封盖层)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的全岩性质预测具有潜在价值,同时支持更广泛地了解细粒沉积在地壳沉积部分流体流动和元素循环中的作用。

  • 标签: 成分分类 颗粒成分 沉积岩 沉积物 细粒 答复
  • 简介:对南海南部25个表层沉积样进行了生物硅的测定分析,试图揭示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生物硅的分布及其对现代海洋环境的指示意义,以便为古海洋学研究提供进一步的科学依据。研究发现,表层沉积中生物硅含量与其所处水深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782。陆架浅水区表层沉积中生物硅含量非常低,不能反映表层水体中硅质生物生产力情况,这可能与沉积类型和陆源物质输入影响有关。深水区表层沉积中生物硅的含量分布表明,其不仅能反映出表层水体中硅质生物的古生产力水平,而且还能指示上升流的强弱,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利用沉积中生物硅含量来追踪上升流发育和变化的有效与可信度。研究结果还显示,在研究区域中北部表层沉积生物硅中放射虫和海绵骨针较硅藻占有更大的比重,这可能是由于硅藻易被溶解并易被其他生物体摄食的缘故。在有上升流发育的海域,放射虫、硅藻和海绵骨针基本上均表现出较高的丰度,这与高的生物硅含量相一致。

  • 标签: 南海南部 表层沉积 生物硅 上升流
  • 简介:  海岸湿地是全球生物生产量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污染汇集的主要区域之一.对2006年春季在福建泉州湾不同类型海岸湿地内采集的柱状样进行重金属分析,结果显示,泉州湾海岸湿地2006年表层沉积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表1).……

  • 标签: 海岸湿地 重金属 泉州湾
  • 简介:依据对长江口外表层沉积187个站位沉积样品的黏土矿物含量分析,研究了长江口外表层沉积黏土矿物的组合特征和分布规律。长江口外表层沉积伊利石为优势矿物,平均含量为60.3%;次之为蒙脱石,平均为14.9%;高龄石平均含量13.5%,绿泥石平均含量为12.3%。黏土矿物的组合类型以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绿泥石型为主,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蒙脱石型次之;长江口外表层沉积黏土矿物主要为陆源成因,物质主要来源于黄河和长江的供给。Q型聚类分析显示,现代黄河物质及老黄河物质主要沉积于研究区东北部北纬29°30′以北地区,长江物质主要在研究区西部及中部区域沉积

  • 标签: 黏土矿物 分布特征 长江口外
  • 简介:本研究以杜塘水库大坝断面沉积为对象,通过对上覆水-沉积界面的好氧/厌氧连续培养模拟试验,比较灭菌与非灭菌条件下,上覆水中氨氮和硝酸盐氮的浓度变化以及沉积中氨氮和总氮质量分数的变化,并分析培养前后沉积中与氮循环相关微生物的变化,研究微生物对氮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灭菌组沉积氨氮和硝酸盐主要通过上覆水-沉积浓度梯度作用力进行扩散释放,较快达到平衡;而未灭菌组氨氮和硝酸盐的释放受溶解氧浓度影响,缺氧环境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促进反硝化作用以及氨氮的释放,沉积中含有10^4CFU/g的氨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暗示着沉积中微生物作用下的氨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较为激烈.

  • 标签: 沉积物 释放 微生物 杜塘水库
  • 简介:对上海郊区不同地貌单元的12个土壤—沉积剖面进行铀、钍含量调查的结果显示,各剖面铀、钍的含量均处于中国土壤背景值范围之内,且表土和下部沉积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反映尚未遭受到人为污染。铀、钍含量的分布与地貌环境(包括物质来源、物质颗粒组成、有机碳含量以及pH值等)密切相关:贝壳砂堤和火成岩残丘附近剖面的铀、钍最为富集,而新形成的潮滩剖面中铀、钍含量最低。在砂质沉积占主导且pH值较大的河口沙岛和新滨海平原环境中,铀、钍含量随有机碳含量增加而上升,而在泥质沉积占主导且pH值偏低的淡水湖沼区,铀、钍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呈相反关系。

  • 标签: 有机碳 PH值 地貌环境 上海
  • 简介:皖南晚震旦世蓝田组底部含锰碳酸盐岩、硅质岩和铁锰矿层,含有丰富的成矿物质并且赋存有银铅锌等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是由于热水沉积作用而形成。这一发现为皖南地区矿床的成因给予了解释,并且为今后的矿床勘探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热水沉积 地质地球化学 蓝田组 晚震旦世 皖南
  • 简介: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研究白洋淀沉积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NOM)的结构和来源,通过提取自然有机质的Uv-vis图谱特征参数(HIX)发现,与入河口区和水产养殖区的采样点相比,淀区出水口区域采样点的沉积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腐殖化程度较高,这表明淀区出水口区域沉积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具有较高的芳香碳的结构。白洋淀沉积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分层分析结果显示,表层沉积(0~3cm深)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腐殖化程度较低。特征参数E2/E3(UV-Vis在波长250nm和365nm处吸收率的比值)显示,白洋淀自然保护区采样点沉积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主要来自胡敏酸源,河口区和养殖区采样点沉积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主要来自生物源,其他采样点沉积间隙水中的自然有机质则同时受到陆源和生物源的影响。

  • 标签: 沉积物 间隙水 自然有机质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白洋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