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以小流域为研究尺度,选取云湖流域为研究区,以TM遥感影像和DEM为数据源,在RS和GIS支持下,以最新的全国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为模型基础,得到研究区1986年和2010年2个时段的土壤侵蚀强度及分布数据,分析土壤侵蚀时空格局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1986—2010年,土壤侵蚀强度呈减小趋势,变化面积比例为29.47%,主要以中度、强烈、极强烈侵蚀等级面积向轻度、微度等级及相邻较低侵蚀等级面积转化为主。2)通过将研究区划分为88个小流域的研究表明,25年来小流域土壤侵蚀强度指数降低趋势明显,76%的小流域侵蚀强度指数减少10%以上;侵蚀加强的有5个小流域,增加幅度最大者为6.23%,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西南部地区。3)影响因素的岭回归分析表明,坡度因子始终是影响土壤侵蚀时空分布的最主要因素,但影响程度逐渐降低,贡献率由1986年的85.36%下降到2010年的80.79%;土地利用结构对侵蚀格局的影响逐渐增强,2010年贡献率达到19.21%;因此当植被覆盖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流域内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是制约土壤侵蚀时空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 标签: 土壤侵蚀强度 时空格局 影响因素 岭回归 云蒙湖流域
  • 简介:本文将介绍一种综合利用静态和动态油井表征资料优化超薄砂岩油藏完井和提高石油产量的方法。厄瓜多尔国家石油公司公司在Limoncocha油田3英尺厚的砂岩油藏生产潜力评价和优化中使用了如下流程:通过精确的测井解释来识别薄砂层(纵向分辨率,静态数据)。通过裸眼井小型中途测试(MiniDST)评价渗透率、表皮效应以及地层压力与采油指数(动态数据)。采用800psi静态欠平衡压力的锚定射孔枪来避免泥浆侵入。利用钻机进行完井作业;这样就无需进行试井。在已下套管的井中进行PVT取样,用于进一步开展油藏描述和不断提高描述质量。在厄瓜多尔奥连特盆地(Oriente)经营的石油公司已经建立了一些常规的工作流程,这些流程在厚度超过20英尺的油藏中应用的效果通常比较好,而应用于薄油藏时会使部分层段的生产潜力被低估,从而被忽视。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负责Limoncocha油田项目的G&G团队建立了适用于这种薄砂岩油藏的综合性研究流程,用于在井筒仍处于裸眼状态的早期阶段对这种类型的层段开展正确的动态和静态表征,进而确定井的产能和最佳完井方案。在本文所讲的特定案例中,基于正确的分析,G&G团队成功地对埋深11200英尺厚度只有3英尺的薄层砂岩油藏进行了表征和产量预测。在整个过程中,小型中途测试(MiniDST)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衔接静态和动态数据的绝佳桥梁,确保了整个工作流程的一体化。利用早期综合性的油井表征资料可以确定最佳的完井设计,包括在不进行试井的情况下确定最优射孔方法和优化ESP设计,使厚度仅为3英尺的薄油藏的石油产量提高至850桶/日,目前其累计产量已达到12.6万桶(126MMSTB),这也突破了之前认为其产量过低或不具产能的认识。该方法可以很好的预测生产潜力,�

  • 标签: 厄瓜多尔奥连特盆地 砂岩油藏 石油产量 超薄 国家石油公司 静态数据
  • 简介:针对亚热带地区树种丰富,树种间相似度大对树种识别带来的问题,本研究以福建省三市莘口镇格氏栲自然保护区附近13种常见树种的冠层实测高光谱数据为例,采用一种分层分析方法,探讨不同光谱类别的树种识别精度以及树种识别的最佳波段。首先,对原始光谱进行变换处理,包括一阶微分、二阶微分、对数一阶微分、包络线去除和植被指数;其次,通过分析选择出13种树种各光谱类别的差异显著波段;最后,利用逐步判别法对选择的差异显著波段进一步降维,判断不同光谱类别的树种识别精度并找出识别13种树种的最佳波段。结果表明:光谱变换能有效地提高树种的识别精度,尤其是对数一阶微分光谱,总识别精度高达98.7%;对于原始光谱,近红外波段(760~1300nm)的树种识别能力更强,对于变换光谱,可见光波段(350~760nm)的树种识别效果更佳;不同光谱类别之间具体的显著性差异波段存在很大差别,原始光谱与变换光谱之间仅在绿光波段(500~600nm)有少量相同的显著性差异波段,此研究成果可为亚热带地区树种识别提供参考。

  • 标签: 树种识别 高光谱 福建省 光谱变换 逐步判别法
  • 简介:新疆伊犁盆地其古尔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大型砂岩型铀矿床。以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为主要研究层位,通过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和沉积序列分析及露头描述和剖面对比,从沉积学的角度解释其古尔矿区铀矿化的发育条件和成矿机制。研究认为,其古尔地区三工河组以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水下决口扇等为主要沉积微相类型,河口砂坝不发育。该沉积微相对研究区铀矿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砂体的连通性为成矿流体提供运移空间;(2)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控制氧化带发育及矿体富集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3)沉积微相变化导致的砂体变异部位是矿体厚度、宽度与富集程度增大的主要原因;(4)由决口扇形成的泥岩天窗是越流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 标签: 沉积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 越流 砂岩型铀矿 侏罗系 伊犁盆地
  • 简介:基于1980—2014中670站日最大风速资料,利用改进的客观天气图分析法(OSAT)分离出中国陆地的台风大风(6级以上,≥10.8m/s),并定义了台风极端大风,进而研究了台风大风和台风极端大风的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在地理分布上,台风大风年均日数和占比均自海岸线向内陆迅速减小,在海南、华南和东南沿海省份以及江苏南部,台风大风占比一般为30%-70%台风极端大风年均日数大值主要分布在沿海省市(除河北和天津),特别是华东和华南沿海,局部地区台风极端大风日数占比达100%。从季节变化看,在台风活跃的7—9月,中国台风极端大风频次总体上超过了季风极端大风;就全国而言,当阈值从最低值(11.5m/s)提升至12级(32.7m/s)时,台风极端大风频数占比则从12%急剧攀升至77%。1980—2014年,中国台风大风和台风极端大风年日数均显著减少,而台风极端大风年平均强度增强;这期间引起中国台风大风和台风极端大风的台风频数均显著减少,但引起台风极端大风的台风在生命期和影响期的平均强度均显著增强,这可能是上述显著变化特征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台风大风 台风极端大风 OS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