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无线电定位(radiopositioning)利用无线电技术与设备测定有关导航参数,确定海上船舶、空中飞行器和陆地车辆等运动载体位置的技术。无线电定位的原理建立在无线电波传播基本特性的基础上,即无线电波在理想的均匀介质中按直线等速传播,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会产生折射和反射;通过无线电定位设备,测量导航台发射的电波的频率、振幅、方位、相位和传播时间等参数,求得运动载体相对于导航台的方位、距离、距离差,经过电波传播误差改正,算得运动载体的位置。

  • 标签: 海洋测绘 百科全书 中国海军 无线电波传播 第二版 无线电定位
  • 简介:从地籍管理城乡分治现状出发,以两合一统一管理、规范运作、高效服务为目标,解决了不同时期、不同手段、不同精度、不同权利类型的多源异构地籍数据的坐标转换、矛盾处理、入库标准设置和统一编码等问题;并以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地籍数据为例,对全域地籍数据建进行了初步研究。

  • 标签: 全域 地籍 成都市
  • 简介:以新疆拜煤田煤层气开发区块近似直立岩层为研究对象,利用地表大比例尺构造裂隙填图和井下煤层对比解剖技术,验证了在同一构造层的地表和井下煤层及围岩中发育相似的裂隙特征,建立了围岩与煤层裂隙发育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裂隙发育方向和程度,提出了一种预测煤层裂隙系统和煤体结构的新方法,划分出研究区煤层气布井有利区和不利区。

  • 标签: 新疆库拜煤田 煤层与围岩 裂隙系统 对应关系 煤体结构预测
  • 简介:利用2013年6月-2014年11月青海15个台站草面温度观测资料.建立了各站草面温度审核规则,在进行质量控制时,还应结合不同的方法进行判断。差值分析结果表明,在各定时草面温度和地面温度温度的差值中,大部分台站为草面温度小于地面温度,最大差值出现在14—15时,夜间差值较小,且基本表现为草面温度小于地面温度;晴天平均差值最大。阴天最小:春、夏季日最高地面温度大于日最高草面温度,秋、冬季日最高草面温度大于日最高地面温度;秋、冬季日最低地面温度大于日最低草面温度;月平均差值较大的站点分别在青南和柴达木盆地,最大差值出现在达日,为-10.8℃;在阴天、多云天和晴天3种典型天气条件下,地面温度和草面温度差值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 标签: 规则库 差值 质量控制 草面温度
  • 简介:探讨了专项地理信息数据的集成方式,开发了地理信息数据管理系统集成框架程序.通过应用实践证明,该框架可有效解决各专项测绘成果分别建和管理带来的各种问题,推动各数据的集成应用.

  • 标签: GEODATABASE 数据库集成 应用程序框架 反射技术
  • 简介:为了实现对机场地理信息数据的有效组织管理,保障机场的日常运行和维护,在Oracle10g数据平台与ArcSDE中间件基础上,构建了Geodatabase驱动的机场地理空间数据.该数据按照地理空间的数据标准对机场空间数据进行分类、编码和命名,遵循现实世界中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建立相关几何网络与拓扑关系,实现了机场地理空间数据的高效存储与管理.

  • 标签: ARCSDE GEODATABASE ORACLE10G 空间数据 数据管理
  • 简介:从总体设计、关键技术、数据构建、数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安徽省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情况。该系统的建成,一方面有效地实现了对国情普查数据成果的高效管理,另一方面为国家与省级国情普查数据之间的数据更新与共享预留了数据交换接口,为后期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国情普查 数据库 地理数据 数据更新
  • 简介: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快速发展,古地理学研究及古地理图的绘制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逐渐从定性走向定量,从基于单因素、单学科信息到基于多因素、多学科综合信息。新一代基于数据和GIS技术的高精度古地理图的绘制,与传统的定性或手工绘制的古地理图相比,涵盖的学科信息广、涉及的数据量大、图件精度高、可叠加各种定量分析的结果,是未来古地理图绘制的主流方向,并将成为定量古地理研究的重要辅助手段。GBDB数据庞大的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数据资源,以及以剖面为核心的数据结构,使其成为目前最适合开展定量古地理研究和古地理图绘制的开放数据平台。作者收集、整理了华南435个剖面的综合地层数据,通过数据的标准化和专家厘定,绘制得到了华南奥陶纪凯迪晚期的高精度古地理图。研究表明,凯迪晚期,扬子地台上广泛发育五峰组黑色页岩沉积;扬子地台的西北缘、西南缘、湖南中南部、下扬子地区等沉积了其他岩相地层;华南南部大范围地区、川中部等均已抬升暴露,缺失本期地层。总体来看,该时期华南呈现了三面古陆环绕的浅水台地这一古地理格局。

  • 标签: 高精度古地理图 数据库 地理信息系统 GBDB数据库 奥陶纪凯迪期
  • 简介:主要分析了河北数字地震台网近年来记录到的华北区域近震中6种常规震相(PN、PG、P11、SN、SG、S11)的基本特征,分析总结了该区的震相特点。利用编目震例与动态分析演示系统软件,建立了河北台网典型地震震例。为新人快速了解该区域地震波形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提供了图文、声音、视频并茂的基础数据。

  • 标签: 数字化近震记录 震相分析 典型震例库
  • 简介:MapGIS软件中的投影变换相比国外以及其他的软件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中国的国情。以"用户文件投影变换"功能的具体操作为例,介绍了在地理基础、地质、灾害中的应用,辅助该功能在投影图及地形地质图中大量各类数据的整理及归并示意图,讲解MapGIS投影变换系统在区域性数据建设中的应用,就如何利用MapGIS投影变换系统增加工作精度节省工作时间进行讨论。

  • 标签: MAPGIS 应用 地质灾害 数据库
  • 简介:选择典型亚热带稻-麦轮作农田,比较不同施加量的玉米芯生物质炭对作物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和CO2排放的影响,并结合同位素分析研究了生物质炭的分解程度及其在水作影响下的田间存留量。结果显示,施加生物质炭显著增加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总有机碳含量,降低了土壤CO2排放速率。δ^13C数据表明,生物质炭在施加初期被快速分解,对土壤CO2排放的短期贡献率可达35.95%,但一个生长季后分解微弱;生物质炭在水田中流失明显,一个轮作周期后的田间存留率为17.33%-36.50%。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可提升亚热带水一旱轮作农田土壤碳并降低土壤CO2排放速率。

  • 标签: 生物质炭 Δ^13C 土壤碳库 土壤CO2排放 水旱轮作 农田生态系统
  • 简介:对GPS高程转换的3种方法(二次多项式拟合、三次多项式拟合、多面函数法)进行实际计算,通过综合比较和分析,给出了相同地形不同拟合方法的精度评价.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利用GPS测得的高精度平面坐标和己知的大地高、正常高,采用多面函数拟合法所得到的结果可以满足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在测量中可以取代传统几何水准测量.

  • 标签: 大地测量定位 GPS高 高程拟合模型 内符合精度 外符合精度
  • 简介:阿尔金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研究青藏高原构造演化和陆内地震机理非常重要。为定量科学研究较为薄弱的阿尔金南缘断裂东段的运动学参数,我们采用航卫片的解译、野外调查、地形测绘和年代学样品测试等多种方法对该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该段断裂主要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且沿线存在较多的小位移,其位移空间分布的3个明显峰值分别为4.5m、8m和13m。根据河流阶地的左旋位移和相应的地貌面沉积年龄,得到晚第纪以来阿尔金断裂东段的走滑速率约为2.7±0.9mm/a。基于所获得的定量参数,认为该段断裂向东以应变分解的形式将其应变量传递到相邻的逆冲断裂上。

  • 标签: 阿尔金南缘断裂 断裂滑动速率 应变分解
  • 简介:光教授(1889~1971)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和先驱者之一,是著名的地质学家。他长期担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现称院士)。他曾两度在北京大学执教,1920年至1928年任地质学系教授,1931年至1936年任研究教授,并任地质学系系主任,对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对北京大学也贡献良多。

  • 标签: 地质事业 地质部 中国科学院 地质系 副院长 丁文江
  • 简介:在了解研究区地质特征基础上,在甲基卡南部开展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采集土壤样品403件,分析7种稀有金属元素含量,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研究元素组合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内稀有金属元素富集规律明显,出现异常且叠合较好;可大致分为Li-Be-Nb-Ta-Rb和Sr-Cs两组。前者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岩体边缘及靠近岩体部位,后者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南相对远离岩体。在解剖该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基础上,圈定出六个具有良好找矿前景的元素组合异常区,为研究区下一步矿产勘查工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 标签: 土壤地球化学 找矿 锂多金属矿 甲基卡
  • 简介:通过1∶50000炉霍县幅区域地质调查详细填图工作,如年各岩组主要为一套整体有序,局部无序(滑塌沉积混杂无序)的地层。碳酸盐外来滑塌岩块、火山喷发混杂造成地层中新的砂泥质沉积与早期成岩的碳酸盐岩块分属不同时代,但这属于沉积混杂,排除外来岩块,砂泥质基质仍然是成层有序的,无论是野外还是室内,均未发现砂泥质基质有类似佛朗西斯科混杂岩的剪切现象(后期鲜水河断裂的破坏不在此列),排除了其蛇绿岩组合的可能。

  • 标签: 如年各岩组 沉积混杂 火山喷发混杂 炉霍-道孚构造带
  • 简介:运用最邻近距离指数、核密度、地理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的方法,对川省39处湿地公园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以川省交通图和土地利用图为基础数据,采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法,分析湿地公园的空间可接近性,并测算县域单元的整体可接近性、公园服务范围和人口数量。结果表明,川省湿地公园空间格局属于聚集型,分布不均衡;湿地公园平均可接近时间为238.76min,60%的湿地公园可接近性在4h以内,可接近性好的湿地公园多集中在海拔600~2000m之间,交通和地形成为制约湿地公园可接近性的主要因素;湿地公园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数量不一致,人均服务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川西地区、川南地区、川北地区、川东地区和川中地区。人均服务面积最小的川中地区,湿地公园面临的人与湿地环境之间的压力最大。

  • 标签: 湿地公园 空间分布 可接近性 四川省
  • 简介:川盆地灯影组是中国最古老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也是年代最为久远的含气储集层,其成岩作用较为复杂。根据钻井岩心及野外露头观察,结合取样实验分析对该白云岩进行系统研究,其成岩作用经历了胶结、交代、生物、白云石化、溶蚀、压实、压溶、硅化、新生变形等作用。其中,早期的白云石化作用、不同时期的溶蚀作用对灯影组的储层发育起到了建设性作用,而胶结作用、硅化作用是影响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

  • 标签: 灯影组 白云岩 成岩作用 四川盆地
  • 简介:五台山北麓断裂位于山西地堑系北部。本文以五台山北麓断裂繁峙段的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分别在繁峙县的大峪村和岗里村两地断裂沿线进行了无人机测量。利用三维结构的运动重建技术(StructurefromMotion,SfM)进行影像数据处理,得到高精度点云数据,并通过进一步处理获得了分辨率达0.5m的高清断错地貌正射影像(DOM)和数字高程模型(DEM)。通过对典型地区的详细野外调查和挖掘探槽等手段对该段晚第纪的活动性进行研究,发现断层晚第纪以来的活动主要是以正倾滑运动为主。同时在五台山北麓断裂沿线的大峪村、岗里村等地进行了断错地貌分析和晚第纪滑动速率计算,得到约20ka以来的断层垂向滑动速率为0.4-0.6mm/a,近18ka以来该段发生过至少两次古地震事件。古地震事件和滑动速率分析表明,五台山北麓断裂晚第纪,尤其是全新世以来活动强烈,且不同段落存在明显的活动性差异。

  • 标签: 山西地堑系 五台山北麓断裂 晚第四纪活动性 滑动速率 正断层
  • 简介:通过对福建海坛岛北部海岸带镜沙、流水等地软质海蚀崖剖面结构与构造的野外观测、分析粒度特征、磁学特征,并参考前人有关南方第纪年代地层学的研究成果,对海蚀崖地貌演化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末次间冰期的干热气候背景下,在镜沙海岸带发育了风成老红砂沉积,在冰后期气候转型阶段发育了山前冲洪积层,覆盖在剥蚀夷平的老红砂沉积之上,在冰后期以来的海平面波动上升的背景下,波浪、潮汐等海岸动力的长期侵蚀造成海岸线不断向南侵蚀后退,逐渐演变成目前的海蚀崖地貌景观。第纪早更新世海平面的升降交替,在今流水镇一带堆积了浅海相和陆相交互沉积,构成流水镇连岛沙坝的地貌基础。中更新世晚期以来转变为陆上沉积环境,在历次问冰期干热气候背景下发育了多层老红砂沉积,并在晚冰期以来海平面波动性上升过程中,侵蚀形成流水镇北部的海蚀崖,以波浪-风沙侵蚀作用为主,强烈的波浪侵蚀作用使海蚀崖不断向南侵蚀后退。总体上看,第纪以来海坛岛北部海岸软质海蚀崖演变过程是由地壳运动、气候变迁、海平面变化、波浪作用等内外营力所驱动的。

  • 标签: 软质海蚀崖 粒度特征 磁学特征 海岸动力 地貌演化 福建海坛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