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2 个结果
  • 简介:探讨了生物浸出法处理湘江河床多种重金污染的碱性底泥。底泥中的多种重金对水生生物与人类有较大的毒性以及显著抑制细菌的浸出,利用自养细菌与异养细菌协作的浸出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结果表明,底泥中锌、锰、铜和镉的生物浸出率分别达95.2%、94.2%、90.1%和84.4%。利用连续提取法分析了浸出前、后底泥中不同形态重金的含量变化,发现浸出后底泥中残余重金主要以铁锰氧化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的形式存在,这些存在形态的生物毒性较低。本研究说明自养菌结合异养菌的浸出法可有效提高碱性底泥重金浸出率和降低生物毒性。

  • 标签: 生物浸出 碱性底泥 重金属 连续提取 自养与异养细菌
  • 简介:8月20日,环境保护部公布了《2013年上半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以下简称《环境质量》)。与以往的半年环境质量状况通报相比,今年的《环境质量》在地表水水质一章,首次增加了地表水重金污染的内容。环境保护部监测司司长罗毅,"增加这部分内容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务院关于环境监测信息公开的要求,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罗毅进一步指出,以往环境保护部门对地表水环境质量的监测限于传统的污染指标,而对重金监测较少,而随着2011年《重金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的实施,环境保护部门对重金的监测已经属于环境监测的一项重要内容。《环境质量》显示,2013年上半年,12个地表水国控断面(点位)共出现22次重金超标现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周宏春针对当今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重金污染防治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诠释,值得借鉴。

  • 标签: 重金属污染 城镇化进程 污染防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环境质量状况 环境保护部门
  • 简介:当前,有关重金在河流水相、生物相和固相三相空间的综合污染效应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主要围绕河流三相空间重金风险评估展开研究。大量学者在开展单一介质空间生态风险评估时,主要考虑重金毒性系数和污染指数。本文构建的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表明重金对环境安全具有严重威胁。该模型应用于松花江5种有毒重金污染综合效应评价,结果表明,5种有毒重金在单一介质中生态风险指数均表现为水相〉生物相〉固相,三相空间综合生态风险指数由高到低排序为Cd〉Hg〉As〉Pb〉Cr。在此基础上,将Cd和Hg筛选为松花江重金优控污染

  • 标签: 综合生态风险评价 优控污染物筛选 重金属 松花江
  • 简介: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上水平,加速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根据国家科技部等六部门《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关于在重点有色金属领域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总体要求,由中国瑞林公司发起并联合国内铜、镍、铅锌大企业、

  • 标签: 技术创新战略 有色金属工业 联盟 产业 短流程 重金属
  • 简介:通过采集153个样品分析长沙市土壤中As、Cd、Cr、Cu、Hg、Mn、Ni、Pb和Zn的含量,利用多元统计、地学统计、直接暴露以及不规则三角网模型(TIN模型)等方法分析土壤中重金的来源、空间分布以及对儿童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长沙地区部分区域需经过污染治理后才适合人类生活;约9.0%的区域风险值超过了临界值1.0,1.9%的区域风险值大于2.0,其中高风险主要集中在南部和西部地区;元素As和口腔摄入途径是儿童的主要健康风险来源;土壤重金的直接暴露对儿童所产生的健康风险应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 标签: 土壤 重金属 地统计学 健康风险 TIN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 简介:传统湿法炼锌过程产生大量富含有价金属资源的铁锌废渣,铁的分离是实现铁锌废渣中有价金属资源回收的关键。提出含大量铁锌的锌浸出渣选择性还原焙烧-浸出分离铁和锌的新方法。通过热力学分析确定铁锌分解过程中Fe3O4和ZnO产物的优势区域,并发现V(CO)/V(CO+CO2)比是控制铁锌还原焙烧产物相的关键因素,在V(CO)/V(CO+CO2)比在2.68%-36.18%范围内,铁锌优先分解生成在Fe3O4和ZnO。通过TG分析,确定铁锌还原焙烧的最佳条件为焙烧温度700-750°C,CO体积分数6%,V(CO)/V(CO+CO2)30%。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对富含铁锌的锌浸渣进行还原焙烧处理,焙烧产物经浸后,锌的浸出率达70%,铁的浸出率仅为18.4%,实现锌浸渣中锌和铁的有效分离。

  • 标签: 铁酸锌 锌浸出渣 还原焙烧 金属分离
  • 简介:提出一种从黑泥中回收利用钛的新工艺,该工艺包括NaOH水热转化、水洗和H2SO4浸出制备TiO2。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即NaOH溶液浓度为50%(质量分数)、NaOH/黑泥质量比为4:1、反应温度为240°C、反应时间为1h和氧气分压为0.25MPa,钛转化率可达97.2%,主要含钛产物是Na2TiO3。非目标产物Na2TiSiO5在水洗中保持稳定,在水热反应中提高NaOH浓度可以抑制Na2TiSiO5的生成。水热产物经过水洗后,97.6%的Na^+可以回收。含有NaOH的溶液经过浓缩之后可以回用。在较低温度下,水洗物料中96.7%的钛能被较低浓度的硫酸浸出得到钛液。利用所得钛液进一步制备合格TiO2产品。

  • 标签: 黑泥 钛回收 NaOH水热转化 水洗 H2SO4浸出
  • 简介:低品位氧化锌矿浸后,浸出渣中夹带3%以上的锌,采用水洗-P204萃取可回收浸渣中的水溶性锌,得到的反萃液经过净化后可电积沉锌。该工艺可与湿法炼锌工艺相结合处理低品位氧化锌矿。

  • 标签: 氧化锌矿 低品位 溶剂萃取 浸出 水洗渣
  • 简介:提出一种合成γ-LiAlO2的替代解决方案—改进燃烧法直接合成γ-LiAlO2,并将其用于相对简单的反应体系中,原料为非氧化性化合如Al2O3和LiOH,燃料为尿素。采用1:1、1.5:1和2:1的非化学计量Li/Al摩尔比,在900和1000°C下反应5min,制备LiAlO2,并对其组织和结构进行表征。考察Li/Al摩尔比对材料形貌和高γ射线辐照下材料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粉体的晶体结构为?-LiAlO2和?-LiAlO2,其取决于Li/Al摩尔比。因此,用该方法可以成功合成微砖状、多面体状和层状?-LiAlO2,而无需任何后续处理。γ辐照结果表明,所得到的?-LiAlO2不分解,只形成少量的Li2CO3;由此可以确定,辐照会导致固结,不利于氚的有效提取;结果证明,用燃烧法生产高纯度?-LiAlO2不需要硝酸盐前驱体。

  • 标签: 尿素 氧化物 燃烧 铝酸锂 陶瓷
  • 简介:湿法炼锌厂的浸出渣是镓、锗的主要二发资源,本文综述了锌浸出渣中镓、锗的主要回收技术及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为冶炼厂综合回收镓、锗提供了参考。

  • 标签: 锌浸出渣 回收技术 回收镓 炼锌厂 冶炼厂
  • 简介:SiO2以γ-2CaO·SiO2的形式存在于铝酸钙炉渣中,γ-2CaO·SiO2比β-2CaO·SiO2稳定,但是在氧化铝溶出过程中它仍然可以被碳酸钠溶液分解,并引起二次反应。利用XRD研究铝酸钙炉渣二次反应的程度和机理。结果表明,γ-2CaO·SiO2的分解率随着浸出时间和碳酸钠浓度的增加而上升,主要二次反应产物为水化石榴石和钠硅渣的混合。溶液中SiO2的浓度随着溶出温度的上升先增加而后降低。XRD分析表明,低温下二次反应的产物是水化石榴石,而高温下水化石榴石则会转变为钠硅渣。

  • 标签: 铝酸钙炉渣 二次反应 氧化铝 浸出
  • 简介:采用X射线衍射(XRD)与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黄铜矿在中度嗜热菌浸出过程中的表面产物变化。结果表明,在A.caldus,S.thermosulfidooxidans与L.ferriphilum浸出过程中,一硫化(CuS)、二硫化(S2-2)、元素硫(S0)、多硫化(S2-n)与硫酸盐(SO2-4)是黄铜矿表面的主要产物。在A.caldus浸出黄铜矿过程速率较慢,这主要是由于黄铜矿的不完全溶解产生多硫化,限制了进一步的溶解。在S.thermosulfidooxidans与L.ferriphilum浸出黄铜矿过程中,多硫化与黄钾铁矾是钝化膜的主要成分。元素硫不是导致黄铜矿生物冶金过程钝化的主要物质。

  • 标签: 黄铜矿 表面产物 生物浸出 钝化 中度嗜热微生物
  • 简介:研究了硫酸浸出德昌稀土与天青石共伴生矿的焙烧矿过程。考查粒度、搅拌速度、硫酸浓度和温度对稀土浸出率的影响,并对稀土的浸出动力学进行分析。在选定的浸出条件下:粒径0.074~0.100mm、硫酸浓度1.5mol/L、液固比8:1、搅拌速度500r/min,稀土浸出反应受内扩散控制,表观活化能为9.977kJ/mol。

  • 标签: 氟碳铈矿 稀土 焙烧矿 浸出 动力学
  • 简介:研究浸出参数对电炉炼钢粉尘灰中选择浸出性Zn的影响,以Zn和Fe的浸出率为响应变量,以硫酸浓度、浸出温度、浸出时间和液固比为独立变量,采用基于三水平Box-Behnken的响应面法对浸出参数进行优化。对试验结果进行ANOVA分析和验证。在硫酸浓度为2.35mol/L,浸出温度为25℃,浸出时间为56.42min,液固比为5的条件下,可得到Zn的最大浸出率为79.09%,Fe的最小浸出率为4.08%。通过ANOVA分析表明,对Zn和Fe浸出率影响最大的因素为硫酸浓度和浸出温度。基于响应面法的模型与试验数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Zn和Fe浸出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和0.97。

  • 标签: 电炉炼钢粉尘 选择性浸出 优化 BOX-BEHNKEN设计
  • 简介:研究硅酸锌在氯化铵溶液中的浸出动力学,讨论搅拌速度(150-400r/min)、浸出温度(95-108°C)、硅酸锌粒度(61-150μm)以及氯化铵浓度(3.5-5.5mol/L)对锌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小硅酸锌粒度、提高浸出温度和氯化铵浓度可以显著地提高锌的浸出率。在多孔颗粒的动力学模型中,颗粒模型的孔隙扩散控制能很好地描述锌的浸出动力学。浸出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161.26kJ/mol,氯化铵的反应级数为3.5.

  • 标签: 硅酸锌 氯化铵 浸出 动力学 孔隙扩散控制
  • 简介:采用真空熔炼方法制备Al2Ca金属间化合并将其添加到AZ31镁合金中,研究其添加量对铸态AZ31镁合金晶粒细化的影响,同时讨论其晶粒细化机理。结果表明:添加1.1%Al2Ca(质量分数)可使得铸态AZ31镁合金晶粒尺寸从354μm细化到198μm,且经Al2Ca细化后,合金晶粒的热稳定性良好。晶粒细化的机理是溶质效应和Al2Ca的异质形核协同作用。

  • 标签: AZ31镁合金 Al2Ca 晶粒细化 机理
  • 简介:AuRico金属公司日前宣布,将收购加拿大多伦多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企业——Kiska金属公司,Kiska金属公司股东将以l股该公司股票换取0.0667股AuRico金属公司股票,这部分股票占目前AuRico金属公司总流通股股份的5.5%;此次交易涉及总金额为960万加元,不过并购交易还需要得到Kiska金属公司股东大会的批准。

  • 标签: 金属 收购 证券交易所 股东大会 上市企业 创业板
  • 简介:水热合成并表征水硅铀矿,在此基础上对水硅铀矿在硫酸体系中的浸出过程进行研究,并将结果与其他相关的合成U4+矿物如氧化铀(UO2)和钛铀矿(UTi2O6)在类似条件下的浸出速率和浸出率进行比较。浸出时间对铀溶出影响的研究表明,水硅铀矿在36~48h被完全浸出,该反应的活化能为38.4kJ/mol。与水硅铀矿相比,氧化铀矿的溶出速率明显较快,可以在3h内达到完全溶出(Ea=42~84kJ/mol)。比较而言,合成钛铀矿的浸出速率较水硅铀矿的明显更低,其144h铀的最大浸出率只有18%。上述3种矿物溶出速率和提取率的显著区别与文献报道相符合,即矿物的可溶出性为氧化铀>水硅铀矿>钛铀矿。在天然水硅铀矿中,由于杂质的存在,其可溶出性可能会被进一步抑制。

  • 标签: 水硅铀矿 钛铀矿 浸出动力学
  • 简介:研究氯化铵处理对赤泥碱性阴离子及钠离子浸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氯化铵添加量为0.75%、液固比为3、温度为30°C、浸出时间为18h的条件下,赤泥pH从10.49降至8.93,碱性阴离子(HCO3^-,CO3^2-,OH^-,AlO2^-)浓度从38.89降至25.50mmol/L,可溶性浸出率为80.86%;液固比是影响碱性阴离子和钠离子浸出的主要因素。氯化铵促进了赤泥中一水铝石的溶解及团粒结构的形成,有助于实现赤泥的土壤化。

  • 标签: 赤泥 氯化铵 浸出行为 碱性调控 土壤化
  • 简介:研究硫铜钴矿生物浸出过程中细菌的作用及其溶解反应途径。结果表明,间接作用机制和接触作用机制均对硫铜钴矿生物浸出过程产生影响。当细菌吸附到矿物表面时,矿物溶解速率显著加快,说明浸出过程中接触作用机制对硫铜钴矿的溶解有重要影响。浸出过程中硫元素氧化价态的变化顺序为S-2→S0→S+4→S+6,并有单质硫沉淀在矿物表面,说明硫铜钴矿生物浸出过程按照多硫化途径进行。硫铜钴矿表面被细菌严重腐蚀,出现许多大小不一的腐蚀坑洞,并有单质硫、硫酸盐及亚硫酸盐生成。这些氧化产物在矿物表面形成一层钝化层。

  • 标签: 硫铜钴矿 生物浸出 细菌 反应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