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随着城市规划学科的演进,人们逐渐认识到可达不仅与城市功能布局有关,由于城市中各类群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其活动能力、社会属性均与可达评价存在密切的联系。城市群体的活动能力不同导致所及的空间区域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群体的社会属性不同也影响其活动范围,最终导致不同群体对城市可达评价具有显著的差异。运用离散选择模型分析城市不同群体的特征与城市可迭的关系,构建面向不同群体的可达评价模型方法,并尝试以漯河市不同群体为例,检验该方法的适用,及探讨由于社会角色、收入、家庭状况等特征差异对其评价城市可达的影响。面向群体的可达评价方法对提高空间设施规划的人性化与多元化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作用。

  • 标签: 可达性 群体 离散选择模型
  • 简介:建设用地适宜评价是山地村庄建设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文章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山地村庄的建设用地适宜评价体系,并对指标的分类选取、评价方法的步骤、定性定量结合的评判方法和评价结果的运用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土地管理和城乡规划部门提供一套科学、适用、可行的山地村庄建设用地评价技术体系。

  • 标签: 山地村庄 建设用地 适宜性 评价体系 评价方法
  • 简介:随着许多大中城市建设轨道交通,地铁站点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将成为重要的课题。无锡轨道交通1号线胜利门站地区面临着如何振兴区域活力与如何充分利用孤岛绿地等两大问题,城市设计抓住地铁发展机遇,针对环境现状,运用“消费行为系列化”、“公共交通为导向开发”、“充分发展地下空间”、“地下地上一体化”等理念,制定相关设计策略。通过城市设计对地铁站点与周边地区的整合,振兴了地区的活力,也把原有孤岛绿地发展为自然生态景观型的交通站区。目前,城市设计正在得到实施。

  • 标签: 消费行为系列化 交通枢纽地区体系化 地下地上一体化 自然生态景观
  • 简介:缓解交通拥堵一直是城市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关注的重要课题。以批判视角从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编制机制、城市空间布局与交通减量、交通系统模式与城市空间组织的匹配以及对职住平衡理念认识的偏差等方面,深层次分析了交通拥堵等城市病的规划致因,并结合对现有城市规划、城市交通规划范式的反思,提出了规划范式变革的4个转向:由唯经济目标转向协同规划、由原则规划转向模型规划、由单一规划转向情景规划、由蓝图规划转向过程规划。

  • 标签: 交通规划 交通拥堵 规划范式
  • 简介:伴随着近几十年我国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慢发性技术灾害已日益成为城乡许多地区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之一。对某些特定地区来说,从慢发性技术灾害层面进行规划实施评价已成为一种必需之举。分析了慢发性技术灾害层面规划实施评价的必要和针对,着重从产业符合、规划合理性、规划符合、规划有效4个方面阐述了慢发性技术灾害层面规划实施评价的框架内容,并初步构建了慢发性技术灾害层面规划实施评价的指标体系。

  • 标签: 慢发性技术灾害 规划实施评价 指标体系
  • 简介:"多元化生态交通"强调通过多元化手段、生态化方法来设计以步行系统为主的道路体系,通过合理组织步行交通与车行交通,提高居民出行的安全。文章引入"多元化生态交通"模式,对该模式的适用范围进行分析,总结出"主要道路采用‘人车分行’、次要道路采用‘人车共存’""次要道路采用‘人车分行’、主要道路采用‘人车共存’"两种交通组织方式,并在城市层面提出相关的生态规划措施,在居住区层面提出一系列生态关键方法。

  • 标签: 居住区 多元化生态交通 人车分行 人车共存 交通模式
  • 简介: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研究样本,融合交通、规划、产业、人口多维视角,运用ARCGIS分析工具、对标分析、案例分析等定性定量方法,探析高科技园区交通顽疾的根本性症结,寻求可行解决路径。职住分离、配套分离的宏观规划缺憾,工业时代的路网结构,主观聚焦产业而客观远离产业的公交配置,交通管理的统筹缺失,共同导致了高科技园区交通拥堵、不便、低效的局面,也愈来愈有悖于高科技园区的功能升级、产业升级、区域形态升级对便捷、弹性、人性化交通体系的需求。解决高科技园区的交通问题,需要在"公交优先、推拉结合""、无缝衔接、一体考虑""、建管结合、协同治理"的战略共识下,发挥宏观规划、公交配置、道路建设、道路管理、静态交通、慢行交通等多体系的协同作战、疏堵结合,才能有所收效。

  • 标签: 高科技园区交通问题 高科技园区交通需求 高科技园区交通解决方案
  • 简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区域中心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其空间发展质量及空间使用效率有待考评。文章以空间绩效为视角,在辨析其内涵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空间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包含经济绩效系统、社会结构绩效系统、资源环境绩效系统、空间形态绩效系统和制度创新绩效系统5个子系统,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5个主要城市的空间绩效进行综合评价,重点探析各中心城市空间绩效的变化趋势、影响要素及动力机制。结果显示,我国35个中心城市的空间绩效可归纳为4个层级:东部地区城市的空间绩效平均得分最高;东北地区城市的层级划分明显,发展差距较大;中部地区城市的平均发展速度最为缓慢;西部地区城市的空间绩效水平最低,但提升幅度最大。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实施分层级差异化发展路径、提高空间结构及土地效率、建立规划考评及干预机制3个方面提出调控策略,以提升空间绩效水平及推动各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 标签: 全局主成分分析法 指标体系 空间绩效 中心城市
  • 简介:立体城市是未来城市空间竖向发展的新趋势。从立体城市发展历程出发,分析了立体城市的构建目标及特征,明确构建多模式绿色交通系统是立体城市集约低碳发展的要求。从慢行优先、公交导向、人车分流、动静分离、快捷换乘等方面探讨了立体城市多模式绿色交通系统构建策略,结合成都立体城市案例研究,提出了立体城市交通系统的构建模式建议包括合理转换内外交通衔接、优化交通系统基础设施设计、保障智能交通系统引入下的公共信息安全等发展建议。

  • 标签: 立体城市 多模式绿色交通 空间集约
  • 简介: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城乡养老资源严重匮乏的背景下,面向日益突出的社区养老问题,研究以老龄化社区为研究对象,对其居住空间环境展开评价,总结出社区公共设施的均衡、外部公共空间环境的品质是影响老年人居住空间环境的主要因素,外部居住空间环境的不均衡、社区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量"与"质"的缺失是老龄化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在社区"原地养老"模式下,以存量规划为抓手,通过差异化配置城乡养老服务设施、重点完善街道级老年人户外公共空间、集约化配置社区级养老服务设施、整合社区公共空间等策略,最终实现社区养老空间环境的优化提升。

  • 标签: 老龄化社区 社区“原地养老”模式 空间环境评价 规划策略
  • 简介:城市总体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发展的基础和纲领公共政策,在有序引导城市空间拓展、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交通始终是核心内容之一,不仅因为交通是城市的基本功能,还因为它对城市的空间塑造与基本格局有重大的影响。但在目前的总体规划与综合交通管理体制下,交通专业规划与总体规划存在割裂的状况,导致总体规划交通内容缺乏说服力和可实施,总体规划权威受损。因此,需要重新思考总体规划综合交通部分的编制形式与方法。聚焦转型时期特大城市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突出问题,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的总体要求,进而提出总体规划编制中综合交通部分的编制改进方向与整体思路。

  • 标签: 城市总体规划 交通 城市转型 特大城市
  • 简介:8月29日,为期半个月的2015河南省七校联合创意设计工作营在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完美谢幕。此次设计竞赛活动由郑州大学建筑学院主办,河南大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协办,来自省内的七所高校——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及黄淮学院的建筑学专业学生积极参与,经过紧张又激烈的角逐,设计作品《翻转的城市列车》在此次竞赛中荣获了一等奖。

  • 标签: 设计工作 河南省 创意 城市 学生 郑州大学
  • 简介:县城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文章以可持续的城市空间内涵为基础,结合皖北地区县城空间拓展实际,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构建可操作的县城空间拓展合理性评价体系。同时,以利辛县县城为实证,综合评价利辛县县城空间拓展的合理性。文章认为,在欠发达地区皖北、工业化和城镇化刚起步的利辛县城,在外界对县城空间拓展干扰较小的情况下,空间拓展总体基本合理,但空间拓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不合理。

  • 标签: 皖北地区 县城 城市空间拓展合理性评价 利辛县
  • 简介:目前我国产业遗存再利用过程往往过于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风险与治理成本,造成诸多生态安全隐患。首先明确环境安全是产业遗存再利用的首要前提,然后构建适于产业遗存再利用的潜力评估模型,并从自身特征与外部环境两方面确定评估因子、因子权重及评估准则。最后选取上海桃浦工业区作为试评估实验对象,结合污染程度与再利用潜力的评估结果,对其内部产业遗存地块再利用的适宜与时序做出规划指引。

  • 标签: 产业遗存 再利用潜力 评估 上海桃浦工业区
  • 简介:我国传统交通枢纽地区的发展存在城市土地与空间利用不合理、综合交通体系缺失及体系化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城市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多种现代交通方式的汇聚点,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如何利用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带来的契机,对其周边地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是当前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结合上海西站及其周边地块城市设计实践,从用地布局、开发容量调整、城市空间与景观系统营造、交通体系构建及地下空间开发等方面探讨了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带动下的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方法,以期为我国同类地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 标签: 综合交通枢纽 城市中心区 城市设计 上海西站
  • 简介:前段时间,在吉林长春老式楼房拆迁,有位韩国人花了3万元买走了旧砖。、虽不知道这个韩国人买旧砖有何作用,但建筑旧砖再利用确实受到了广泛关注.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说过:“每个城市都在变得一应俱全,但所有细节都消失了,变成了一个个相似的城市。”不过现在,“旧砖再利用”或许能为新建筑赋予新价值的重要途径.一来,它能实现建筑的本土性和艺术;二来,旧砖能实现经济和历史.

  • 标签: 建筑师 再利用 韩国人 库哈斯 新建筑 艺术性
  • 简介:曼谷作为泰国的首都和中心城市,正面临可持续和包容发展的诸多挑战。轨道交通的发展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变,TOD模式促使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重新增长。但是土地利用、轨道交通规划以及城市弱势群体公平权益等交织的问题为发展带来巨大阻力;贫富悬殊也通过曼谷和泰国其他城市之间的空间资源分配不均以及不合理的土地所有权进一步显现。这些根本问题长期困扰着泰国社会,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障碍。曼谷要实现可持续和包容发展,必须解决目前国家和区域发展层面法律和政策不完善、规划机制碎片化、土地使用条例不健全以及非常薄弱的城市管理这一系列挑战。

  • 标签: 中心城市 以公交为导向的城市发展 不平等 土地所有权 城市管理 曼谷
  • 简介:控制详细规划是指导规划管理和实施建设的基本依据。开展控制详细规划层面地下空间规划内容的研究,对于地下空间的科学集约利用和规划实施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概述了目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地下空间规划方面的政策背景和基本要求,分析了当前控制详细规划层面地下空间规划存在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详细规划层面地下空间规划的关注重点和主要内容,并通过《无锡生态城示范区控制详细规划》予以实证。

  • 标签: 控制性详细规划 地下空间 关注重点 主要内容
  • 简介:传统英美背景下的居住隔离研究,在定义、量度和尺度等方面已有丰富和深入的研究成果。然而,居住隔离会根据城市政治经济结构、阶级组成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我们对于世界上不同区域背景下的差异知之甚少。在ThomasMaloutas和KunikoFujita编写的《居住隔离的比较研究——理解社会背景的多样》一书中,比较了全球范围内一系列城市,探讨了居住隔离的空间模式和发展趋势的巨大差异。

  • 标签: 居住隔离 空间模式 发展水平 城市政治 城市网络 阶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