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一种用于康复治疗的音乐-低频电磁振动生理信息反馈治疗系统,设计了音频振动驱动电路,包括提取低频声波的硬件滤波及软件滤波装置、驱动电路等。研究了生理信息(皮肤温度与皮肤阻抗)的自动检测方法,完成了自动检测系统设计。针对目前音乐治疗系统只对患者的感觉做问卷调查来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的现状,本文首次提出基于生理信息实时检测反馈的音乐治疗系统,旨在能实时改进治疗方案,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经试验本系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康复治疗 音乐 生理信息反馈 皮肤温度 皮肤阻抗
  • 简介: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生物反馈的智能化神经康复治疗仪。采用DSP+CLPD的新型设计思想,利用CPLD芯片实现刺激器的主要硬件电路的设计,实现了刺激参数的数字式可调,简化了电路;使DSP从繁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肌电采集、人工智能判断、闽值调整,并控制键盘液晶实现刺激参数的显示;并通过串口与上位机通信,提供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

  • 标签: 生物反馈 刺激器 DSP CPLD
  • 简介:生物系统具有鲁棒抵御外界干扰而维持自身性能稳定的特征。细胞中分子相互作用负反馈环是系统鲁捧控制的主要机理之一。本文对各种负反馈环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并针对p53、Mdm2构成的负反馈环建立了数学模型,以模拟负反馈系统的衰减振荡。

  • 标签: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 负反馈环 鲁棒性 数学模型
  • 简介:目的研究颅电极脑电图监测技术在病毒性脑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应用价值并予以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病毒性脑炎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脑电图监测、颅电极脑电图监测以及脑脊液检查。分别比较两组脑电图异常率情况以及癫痫样放电现象发生率情况。此外,根据患者是否为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分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40例,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70例。以脑脊液检查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测方式诊断病毒性脑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敏感度、特异性以及准确度。结果颅电极脑电图监测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轻度异常率为0.00%(0/110),明显低于常规脑电图组的10.91%(12/110),而脑电图重度异常率与癫痫样放电现象发生率分别为46.36%(51/110)、56.36%(62/110),均明显高于常规电脑组的25.45%(28/110)、16.36%(18/11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脑电图监测诊断病毒性脑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真阳性以及真阴性人数占比均明显低于颅电极脑电图监测,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脑脊液检查为金标准,常规脑电图诊断病毒性脑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准确性分别为57.50%、60.00%、59.09%,均明显低于颅电极脑电图监测的85.00%、84.29%、84.5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颅电极脑电图监测技术应用于病毒性脑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有利于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可作为临床治疗预后的指标,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病毒性脑炎 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颅内电极脑电图 脑电图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