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6 个结果
  • 简介:荒漠化发生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指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生态系统结构遭受破坏、功能过程受阻和演变发生异化的过程,其防治的根本措施是恢复和重建健康的生态系统.所以,景观生态学理念在荒漠化的研究和防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荒漠化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变化、荒漠化与生物多样性、荒漠化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及荒漠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论述了景观生态学理念在荒漠化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并重点分析了景观生态学关于景观格局变化的评价指标与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 标签: 景观生态学 生态学原理 荒漠化 理论分析
  • 简介:植被研究方法之一─针刺法简介陈建纲(甘肃农业大学兰州730070)1简介针刺法是指采用固定在针刺架上的刺针穿行植被层时的触点数、触点内容及触点高度等指标来研究植被特征的方法。支架上通常装有单只或按一定距离排列的多只刺针(5~10只),每只刺针可通过支...

  • 标签: 针刺法 植被研究 叶片角度 叶面积系数 叶片密度 引导槽
  • 简介:研究以山丹新麦草为材料,通过秋水仙素处理萌动种子、胚芽、二倍体植株幼苗染色体加倍研究,探讨了不同诱变材料的适宜处理浓度和时间,从而比较出最适宜的染色体加倍方法。结果显示:最好的加倍方法是用0.1%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二倍体幼苗24h诱变率最高,为62.5%。

  • 标签: 山丹新麦草 秋水仙素 染色体加倍
  • 简介:对山野豌豆几种种子发芽试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因采用的方法不同所得的效果也不同,用98%浓硫酸处理山野豌豆种20min,种子发芽率从28%提高到94%;采用60目砂纸磨破种皮与锉磨处理,种子发芽率由28%分别提高至48%与72%;热水处理效果不佳;低温与高温处理几乎无影响。

  • 标签: 山野豌豆 种子 发芽试验 研究方法
  • 简介:2007年青海省首次采用3S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完成了全境范围的草地退化调查,全面掌握了退化草地的类型分布、面积、现状及动态数据,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完善了草地退化调查的分级指标.本文依据农业部有关退化草地的标准和规定,在认真总结草地退化调查结果的基础上,介绍了青海省天然草地退化调查的主要方法,为今后开展退化草地调查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草地退化 遥感调查 方法
  • 简介:准确测定灌木草地产草量的方法灌木、半灌木、小半灌木草地在我国五大牧区都有分布,且占有一定的面积,而对这些草场组的草地牧草产量的测定方法,有必要从数学的角度进行严格论证,使该草场组草地牧草产量测定工作做到精益求精,提高准确度。下面就说明其测定方法。首先...

  • 标签: 灌木草地 产草量 草地牧草 各三 平均半径 样方
  • 简介:对饲料中水溶性氯化物的测定,采用GB6439—86国家标准和GB6439—86替代法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差异不显著,但GB6439—86替代法具有取样量少,简便,易操作的优点。

  • 标签: 饲料 氯化物 测定 方法比较
  • 简介:采用98%H2SO4浸泡种子不同时间(30min、45min和75min)、45℃温水浸泡48h后切割外壳、不同温度层积沙藏(5℃、15℃和5~15℃)以及5℃沙藏处理后45℃温水浸泡48h,98%H2S04浸泡种子45min等4种方法处理水枸子和灰构子2种构子属种子,旨在探索各处理对2种枸子种子萌发的影响及打破2种子休眠的方法和最优萌发条件。结果表明:1)98%H2SO4不同处理时间和45℃温水浸泡48h后切割外壳2种处理方法不能打破两种枸子种子的休眠。2)2种构子在不同温度层积沙藏处理下都发了芽,但发芽率低,其中5℃的沙藏温度下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相对较高。3)5℃沙藏处理后45℃温水浸泡48h,98%H2SO4浸泡种子45min处理下种子发芽率较高,解决了两种枸子种子的休眠问题,为最优萌发条件,在此处理下的两种构子种子的发芽势、活力指数、发芽指数与对照及其他处理相比差异显著。

  • 标签: 水枸子 灰构子 种子萌发 处理
  • 简介:青海草地资源理论载畜量为1608.08×10^4羊单位。其中,天然草地载畜量为1282.84×10^4羊单位,人工草地载畜量为224.78×10^4羊单位,农作物秸秆载畜量为104.45×10^4羊单位,分别占理论载畜总量的79.77%、13.73%和6.50%。与全省2009年度存栏牲畜3020.05×10^4羊单位相比,超载1411.97×10^4羊单位,超载率87.81%,属重度超载,草地载畜压力指数为1.88。经畜、草平衡分析,青海牧区19个县共计需要减畜1183.26×10^4羊单位,减畜幅度为60.71%。

  • 标签: 草地 载畜量 计算方法 载畜压力
  • 简介:通过对我国乡土草种资源与利用的实际和对目前牧草种子生产现状以及育繁体系分析,结合在旱生牧草乡土草种中育繁的实际经验,提出内蒙古乡土草种研究与利用的“源库圃繁”建设体系。“源”是种质资源的采集、整理,“库”包括种子库和基因数据库建设,“圃”是建立种质资源囿,“繁”是对优异的材料进行及时扩繁。通过对乡土草种的种源收集、栽培驯化选育,逐步实现由“源”到“库”、从“圃”到“繁”这一过程的工作,实现优良乡土草种资源的生产推广利用工作,达到为生产推广提供种源的目的,进而实现“繁”和“库”到生产的示范推广和利用。

  • 标签: 乡土草种 育繁 “源库圃繁”体系 生产实践
  • 简介:以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物种数为研究对象,采用样线法和样地法两种取样方法,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物种数空间分布特点及其与不同取样方法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物种数在不同样方间的变化为4-17种/m^2。样线法取样时平均物种数为9-10种/m^2,空间变化的结构比随样线长度的增加整体呈减小的变化趋势,分形维数在样线长度为1500m时最小,采用样线法取样时样线长度应该在1500m-2000m比较适宜。样地法取样时平均物种数为11-12种/m2,样地法取样时结构比随样地面积的增加呈先增加后稳定的变化趋势,分形维数随样地面积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样地取样面积在6400m^2-8100m^2比较适宜。样地法取样会在两个方向上同时获得荒漠草原物种数空间分布信息,更能够全面地反映荒漠草原物种数空间分布特点。

  • 标签: 荒漠草原 短花针茅 空间异质性 取样方法
  • 简介:害虫采食量和损失量的精确测定,是制定防治指标、评定防治效益的科学依据。特别是探讨提供新的害虫采食量的公式和草地损失量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应用新的公式和计算方法在青海蝗害区实测了主要蝗虫及其混合种群的采食量,得到了国内草地植保界专家及工作者的普遍认可。

  • 标签: 草地食叶性害虫 采食量 损失量 计算方法
  • 简介:1介绍许多模型方法已经描述了生长植物的牧草质量变化,在这些方法中,饲草是被在任意高度以整体性处理的,并且,饲草的质量特性(如:消化率、粗蛋白质浓度)是按经验与植株或环境因素(如:饲草的连续生长、生长温度)联系起来的,如此的模型有两个主要缺陷,首先,因为它的弱的机械性基础,模型不具有普遍性.

  • 标签: 动力模型 变化新方法 叶消化率
  • 简介:本文通过目前国内对列当属植物化学成分、药物活性、药效的研究进展,对列当属植物作为杂草防除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列当属植物在传统中药学及临床应用进行了总结,为今后列当属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以及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列当属 化学成分 药物活性 化感作用
  • 简介:苦荬菜(1xerispolycephalaCass)具有很高的饲用和药用价值,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为了合理利用、研究和开发苦荬菜资源,本文综述了近些年关于苦荬菜分类、生物学特性、农艺学特性、细胞学、药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苦荬菜 分类 特性 细胞学 药用价值
  • 简介:由于骆驼生存在严酷的恶劣环境条件下,特殊的生存环境使其血液与其它动物的血液相比,具有特殊的生理、营养功能。现代研究表明:骆驼血中的白蛋白不仅明显高于其它动物,而且具有异常高的生理活性。因此,驼血的研究有利于合理、有效的利用这一宝贵的资源。

  • 标签: 双峰驼 驼血 血清蛋白
  • 简介:在半人工草地上,植被如何对应人工管理而变化尚不清楚。当半天然草地用于放牧时,了解植被变化与人工压力间的关系非常重要。此项研究提出了扩展总优势率E-SDR作为草地植被比较的参数,明确了人工压力下的芒型草地植被的分类。另外,描述了放牧芒型草地优势种的E-SDR的变化率。最后,讨论了黄花茅侵入结缕草型草地的植物互克潜力作为半开然草地植物演替的因素,证明植物互克物质来自黄花茅植物。

  • 标签: 香豆素 黄花茅 半人工草地 植物演替 结缕草 琼脂培养基
  • 简介:采用3S技术结合地面调查手段查清了正蓝旗干湖盆区域的基本情况;通过培育和种植乡土植物碱蓬等物种的试验,改善了干湖盆重度盐碱地的恶劣环境;同时结合灌木移栽、柳条沙障、自然恢复等干湖盆盐渍化治理方法对盐碱化土壤进行了有效的治理与恢复。通过试验研究获取了干湖盆区盐碱地生态治理的科学方法和数据资料,确定了干湖盆裸露盐碱地重建技术集成模式,提高了区域干湖盆盐碱地生态系统的治理和管理水平,有效遏制干湖盆本身的盐碱粉尘及周围草地退化的趋势;从而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潜在的经济效益。

  • 标签: 干湖盆 治理与恢复 技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