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一些农药生产企业在产品中添加“隐性成份”以是公开秘密,对此工商等农业执法部门高度重视,查处和打击的力度在逐年加大。然而,农药产品中添加“隐性成分”的现象并未由此而有所收敛,只是在添加“隐性成分”的技术手法上进行了革新。此外,1+1、1+1+1等套装产品也已成流行发展趋势。

  • 标签: 农药产品 革新 成份 农药生产企业 农业执法 发展趋势
  • 简介:4月,根据广东省农药检定所《关于查处涉嫌违法经营假劣农药行为的函》(粤农药检(2013)5号)要求和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提供线索,肇庆市农业部门开展检查部分农资经营店销售涉嫌加入非登记成分螺螨酯农药行动,有针对性宣传农药管理法规,要求店主守法经营,购进合格农资产品,把好进货关,不得销售无登记证、假冒登记证、加入非登记成分或生产有效成分不足产品,对检查发现涉嫌添加非登记成分螺螨酯3种农药产品作调查取证,清点存货,索取进货单据,抽取样品,封样送广东省农药检定所检测。

  • 标签: 假劣农药 螺螨酯 检查 广东肇庆 农药检定所 有效成分
  • 简介:3月份国内氯市场总体趋势先扬后抑,行情逐渐趋于平稳,各区域之间价位出乎意料地趋向平衡。月底,华东地区氯价格为1300~1800元(吨价,下同),华南地区为1300~1900元,华北地区为1400~1600元,东北地区为1700~1900元,西南地区为1600~2100元,华中地区为1300~1600元,西北地区为1400~1700元。3月份氯市场新特征比较明显。

  • 标签: 液氯 平衡 价位 华东地区 华南地区 华北地区
  • 简介:采用漩涡辅助微萃取技术作为前处理方法,气相色谱-微池电子捕获检测器作为色谱分析仪器,建立了水样中甲草胺、乙草胺和丁草胺3种酰胺类除草剂的残留分析方法。对影响微萃取效率的各种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的微萃取条件为:在25mL容量瓶中,依次加入20mL水样和50μL甲苯,在2800r/min下漩涡1min。该方法线性范围在0.02~5μg/L之间,相关系数(R2)大于0.997。方法的富集倍数大于500倍。按照信噪比为3时估算的检出限在3.0~4.5ng/L之间(纯水),方法的报告限为0.05μg/L(自来水)和0.5μ/L(雪水)。使用该方法进行了自来水和雪水中的添加回收试验,在0.5,0.05μg/L添加水平,方法的添加回收率在74.2%~96.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4.9%~12.1%之间。

  • 标签: 漩涡辅助液液微萃取 酰胺类除草剂 残留分析
  • 简介:摘要:分别采用β-环糊精作为手性流动相添加剂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涂敷型纤维素-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正相高效相色谱手性固定相法拆分了农药己唑醇.结果表明,己唑醇对映异构体在以上两种方法下都完全达到基线分离.考察了影响容量因子、选择性系数和分离度的各种因素.

  • 标签: 高效液相色谱 手性固定相 手性流动相添加剂 己唑醇 对映体拆分
  • 简介:以高压汞灯为光源,研究了恶草酮在环己烷,甲醇,乙腈,丙酮及水溶液中的光化学降解,结果表明,在环己烷,甲醇,乙腈,水中,恶草酮光隆解效应显著,其半衰期分别为4.45,15.34,57.58,54.69min;恶草酮在丙酮溶剂中降解缓慢,半衰期为293.83min,丙酮对恶草酮在水中的光解有显著的光敏作用,光敏效应与丙酮的量显著相关,光敏效率最高达95.84%。

  • 标签: 恶草酮 有机溶剂 光降解效应 光敏作用
  • 简介:采用大孔树脂层析、硅胶柱层析以及制备高效相色谱等技术对具有抑茵和杀虫活性的秦岭链霉菌发酵中的杀虫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3个杀虫活性化合物,经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分别鉴定为阿维菌素B1a、B2a和A1a。研究发现,同一菌株发酵中可以同时产生杀虫和杀菌两类成分,与阿维链霉菌Streptomycesavermectinius亲缘关系差异很大的链霉菌也可以产生阿维菌素成分。

  • 标签: 秦岭链霉菌 杀虫活性 阿维菌素
  • 简介:为进一步确认含蛋白酶、几丁质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诱导酶发酵对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菌株毒力的影响,将高毒力菌株B5、Bxs与低毒力菌株B11、BZ分别制成1×107个/mL孢悬(Ⅰ型)、孢悬+诱导酶发酵(V∶V=1∶1;Ⅱ型)、孢悬+灭菌诱导酶发酵(V∶V=1∶1;Ⅲ型),用浸渍法分别测定Ⅰ型、Ⅱ型与Ⅲ型3种液体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分别含有蛋白酶、几丁质酶和脂肪酶的诱导酶发酵Ⅱ型液体,其LT50值与Ⅲ型液体LT50间的差异均为极显著(P<0.01),而含淀粉酶的差异不显著。分别含有4种酶的诱导酶发酵的Ⅲ型与Ⅰ型液体相比,LT50值之间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可见:含蛋白酶、几丁质酶和脂肪酶的诱导酶发酵对球孢白僵菌毒力具有极显著的增效作用;经过酶灭活的4种诱导酶发酵增效作用也极显著。

  • 标签: 球孢白僵菌 蛋白酶 几丁质酶 脂肪酶 淀粉酶 松墨天牛
  • 简介:农药液滴在靶标植物叶片表面的蒸发是农药对靶沉积后的重要过程,也是影响农药利用率和对有害生物防控效果的关键。滴蒸发过程存在多种模式:接触半径恒定的CCR(Constantcontactradius)模式、接触角恒定的CCA(Constantcontactangle)模式以及混合模式(Mixedmode)等,不同蒸发模式下滴的形态变化及蒸发时间均有一定差异。文章综述了滴在光滑固体界面、人工修饰后具有不同微观结构的粗糙界面以及不同植物界面上的蒸发动力学研究进展。现有研究表明:在光滑固体界面上,滴蒸发速率随蒸发时间呈线性变化趋势;在不同微观结构修饰后的粗糙界面上,滴蒸发速率和蒸发模式受固体表面特性的影响;在不同植物界面上,叶片表面的微观结构与组分特性是影响农药液滴在叶片上沉积、持留、铺展及药液渗透过程的重要因素,富含蜡质层以及微纳米结构的叶片,一般不易被农药液滴润湿,滴铺展面积小,蒸发相对较慢。通过加深对靶标植物叶片表面农药液滴蒸发行为的认知,可以根据有害生物为害特性与有效防控剂量需求,合理调控农药液滴在靶标植物叶面的蒸发时间,同时可为指导农药制剂中表面活性剂的合理应用及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界面 液滴 蒸发 植物叶片 表面特性 农药利用率
  • 简介:建立了QuEChERS-超高效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同时测定浙贝母鲜样和干样中吡虫啉、啶菌齅唑、氟唑菌酰胺、嘧菌环胺、吡唑醚菌酯和阿维菌素共6种农药残留量的方法。样品用V(乙腈):V(水)=4:1混合溶液提取,经C1850mg+PSA50mg+MgSO4150mg净化,采用UPLC-MS/MS电喷雾离子化正离子扫描和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测定,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01~0.2mg/L范围内,6种农药的质量浓度与相应的峰面积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4。6种农药在浙贝母鲜样中的定量限(LOQ)为0.01mg/kg,检出限(LOD)为2×10^–5~3×10^–4mg/kg,在干样中的LOQ为0.05mg/kg,LOD为1×10^–4~1×10^–3mg/kg。在0.01、0.5和2mg/kg添加水平下,6种农药在浙贝母鲜样中的平均回收率均在80%~10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95%~13%之间(n=5);在0.05、0.5和2mg/kg添加水平下,6种农药在浙贝母干样中的平均回收率均在77%~101%之间,RSD在0.89%~7.5%之间(n=5)。经实际样品检测验证,该方法快速、简便、可靠、高效,适用于同时检测浙贝母中吡虫啉、啶菌齅唑、氟唑菌酰胺、嘧菌环胺、吡唑醚菌酯和阿维菌素等农药的残留。

  • 标签: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 浙贝母 QUECHERS 农药 残留
  • 简介:通过室内测定和田间防治试验,研究了在3%阿维菌素微乳剂中添加不同量的有机硅表面活性剂Silwet408后,对药液的表面张力及在苹果叶片上接触角的影响,以及添加助剂后药剂对苹果红蜘蛛Panonychusulmi和苹果绣线菊蚜Aphiscitricola毒力及防效的变化。结果表明:Silwet408能有效降低3%阿维菌素微乳剂药液的表面张力及其在苹果叶片上的接触角,且在试验添加量(质量分数)3%~10%范围内,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均随助剂添加量的增加而不断降低。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添加Silwet408可显著提高3%阿维菌素微乳剂对苹果红蜘蛛的毒力及田间防效,但对苹果绣线菊蚜的毒力和田间防效则无明显影响。研究表明,在杀虫剂中添加增效助剂以提高药效时,除了需考察该助剂能否显著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及在靶标上的接触角外,害虫种类也是需考虑的因素之一。

  • 标签: 阿维菌素 微乳剂 Silwet 408 表面张力 接触角
  • 简介:为满足农药残留试验的需要,建立了氟硅唑在葡萄和土壤中残留的相色谱分析方法.该方法仪器最低检出量为3.0×10-11g,最低检出浓度为0.01mg/kg,平均回收率为92.6%~99.0%,变异系数为1.7%~13.3%.方法的灵敏度、精密度和检测限都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 标签: 氟硅唑 葡萄 土壤 残留 高效液相色谱
  • 简介:建立一种超高效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检测大米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15种常用农药残留的方法,考察了基质效应、提取溶剂种类、提取方法以及不同净化方法对15种农药回收率的影响。样品经V(乙腈):V(丙酮):V(水)=16:2:2混合溶液匀浆提取,分散固相萃取法净化,电喷雾正离子(ESI^+)模式电离,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05~1mg/L范围内,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15种农药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在0.01、0.1、1和4mg/kg4个添加水平下,15种农药在大米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2%~11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2%~12%之间(n=5)。方法检出限为0.0005~0.005mg/kg,定量限为0.01mg/kg。用该方法对上海市郊20个批次的大米样品进行测定,均未检出农药残留超标。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准确,适用于大米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15种常用农药残留的同时检测。

  • 标签: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QuEChERS方法 大米 农药 多残留
  • 简介:建立了一种超高效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甘蓝中三乙膦酸铝残留的方法。通过测定甘蓝样品中乙基磷酸和亚磷酸的含量,对三乙膦酸铝进行定量。采用电喷雾负离子(ESI–)电离,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定性分析,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三乙膦酸铝在不同配比的乙腈-水溶液中均可解离为乙基磷酸和亚磷酸,且二者的质量比均为40:60;三乙膦酸铝的检出限(LOD)为1.3μg/kg;在10-500μg/L范围内,乙基磷酸和亚磷酸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在0.01、0.1和0.5mg/kg3个添加水平下,甘蓝中三乙膦酸铝的平均回收率在82%-10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6.7%-9.2%(n=5)之间。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及准确度高,可满足甘蓝中三乙膦酸铝残留的检测要求。

  • 标签: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甘蓝 三乙膦酸铝 乙基磷酸 亚磷酸 残留
  • 简介:建立了超高效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同时测定豇豆中溴氰虫酰胺、乙基多杀菌素、呋虫胺、噻虫嗪和啶虫脒残留量的方法。豇豆样品经乙腈提取,通过QuEChERS法净化后,采用AcquityUPLC??BEHC18色谱柱分离,在电喷雾正离子模式下以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结果表明:在0.01~1μg/mL内5种农药的峰面积与其相应的质量浓度间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在0.01、0.1和1mg/kg3个添加水平下,回收率为71%~129%,相对标准偏差为0.90%~20.8%(n=5)。5种农药在豇豆中的检出限为0.084~4.0μg/kg,定量限为0.80~16.6μg/kg。该方法简单灵敏,定量准确,可用于分析豇豆中的溴氰虫酰胺、乙基多杀菌素、呋虫胺、噻虫嗪和啶虫脒的残留量。

  • 标签: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豇豆 溴氰虫酰胺 乙基多杀菌素 呋虫胺 噻虫嗪
  • 简介:应用超高效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建立了乙螨唑在柑桔和土壤中残留的分析方法,并研究了田间试验条件下乙螨唑在柑桔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样品采用乙腈提取,硅胶柱净化,UPLC—MS/MS检测,外标法(ESTD)定量。在0.002~1mg/L质量浓度范围内,乙螨唑的仪器响应值与质量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9。该方法的最小检出量为6.0×10^-6μg,乙螨唑在柑桔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02mg/kg。当乙螨唑在柑桔和土壤中的添加水平为0.002-1mg/kg时,平均回收率为87.3%~98.4%,相对标准偏差在5.5%-8.6%之间。消解动态试验表明,乙螨唑的消解动态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柑桔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5.6—7.6d和5.3~8.6d。

  • 标签: 乙螨唑 柑桔 土壤 残留 消解动态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 简介:采用直链淀粉-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键合型手性固定相(ChiralpakIA柱)和涂敷型手性固定相(ChiralpakAD—H柱)对6个O,O’-二烷基-α-(氟代苯乙基)氨基-3,4,5-三甲氧基苯基甲基膦酸酯化合物进行了直接手性拆分研究,在正己影异丙醇、正己影乙醇两种不同流动相条件下,6个化合物均能在AD—H柱上实现基线分离,AD—H柱的手性分离效果优于IA柱。并考察了AD—H柱在以正己影乙醇作流动相时,不同温度及乙醇浓度对手性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4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降低,化合物的分离因子、分离度均增大,在乙醇体积分数为5%-15%范围内,随乙醇浓度的降低,化合物的分离度增大,分离因子基本保持不变。表明AD-H柱可推荐用于此类化合物的半制备手性分离。

  • 标签: α-氨基膦酸酯化合物 直链淀粉-三(3 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手性固定相 手性拆分 液相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