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9 个结果
  • 简介:针对花生裸茬风蚀危害严重的问题,开展了玉米花生间作(玉米+花生),利用玉米残体覆盖防风蚀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花生复合种植模式,不仅可以促进玉米、花生双高产,而且玉米残体覆盖模式还可削弱风速、减少土壤风蚀,达到蓄水保墒的显著效果。第2年玉米花生可以倒茬种植实现土地用养结合。

  • 标签: 玉米+花生间作 双高产 残体覆盖 防风蚀
  • 简介:本文通过频次概率拟合法、扩散系数等分析了银纹夜蛾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银纹夜蛾属核心分布类型;抽样方法以5点抽样方便宜行;田间调查抽样以200丛样本较适宜。

  • 标签: 银纹夜蛾 空间分布 抽样技术
  • 简介:水稻褐鞘病是南方稻区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一般发病率为10~16%,感病品种的发病率高达90%以上,为了对该病的发生规律和调查分析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我们于1990年10月水稻黄熟期、当病情稳定后,在上高县李家村对该病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测定.

  • 标签: 空间分布型 抽样技术 黄熟期 南方稻区 李家村 调查分析方法
  • 简介:胡椒属多年生常绿藤本植物,是世界重要的热带香辛料作物,在医学工业和食品工业都有广泛用途。为了改善胡椒施肥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本文就国内外胡椒施肥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概述,并针对我国目前胡椒施肥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几点提高施肥技术、增加植物养分利用的对策。

  • 标签: 胡椒 施肥技术 研究进展 施肥现状
  • 简介:水稻中后期是多种害虫并发时期,也是药剂进行总体防治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稻田主要害虫总体防治的理想药剂──单·吡啉。在稻飞虱二、三龄若虫高峰期或螟虫卵孵高峰期,每666.7m2用单·吡啉100g对水常现喷雾,适期用药1次,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三化螟的防效均达95%左右,显著优于目前推广的药剂,是当前水稻害虫总体防治的理想药剂。

  • 标签: 单·吡啉 水稻害虫 防治效果
  • 简介:本文对中国1975年以来研究与利用捕食螨情况进行综述。据粗略统计,自1976年以来的15年间,中国共发表有关捕食螨研究及利用的论文180余篇,这些论文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捕食螨的区系分类.约60余篇.

  • 标签: 捕食螨 捕食性 大田防治 捕食功能反应 小面积试验 抗性品系
  • 简介:通过对全国各省、区(不含台湾)的实地考察并查看有关单位收藏的大量昆虫标本和文献资料,对我国农林昆虫(含害虫及天敌)的分布概貌,提出如下一些看法:1.东洋、古北两区在我国秦岭以东的分界线,以放在淮河南岸,即北纬32°附近为适宜,此点笔者1965年在昆虫学报第14卷4期中,已作较详论述。

  • 标签: 文献资料 垂直分布 种类组成 拉雅 中区 梯度变化
  • 简介:(五)虫虻亚科Asilinae属检索表1.触角芒简单(图88);后足基节后区膜质……6触角芒羽状(图89);后足基节后区骨化……22.触角第3节短,几乎与第1或第2节等长,节芒长,羽状毛1列或2列……3

  • 标签: 食虫虻科 触角芒 检索表 触角节 虫蛇 产卵器
  • 简介:综合分析我国区域性环境因子中的气候、土质、植被、地形、水文等对蝗虫在我国的分布、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得到蝗虫对其生存环境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区域性环境因子对蝗虫生长发育的适宜性是蝗虫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则可根据蝗虫生长发育及分布的规律性依据区域性环境因子对蝗灾的形成进行预防。进一步分析得知:蝗虫的治理应重在预防,生态防治是重中之重,蝗灾形成后的治理已对农牧业造成了危害,并且在目前蝗虫的治理方法中,化学防治只能进行蝗灾治理的应急措施,物理防治、不危害生态的生物防治、生态改造是首选的防治方法,这样才能做到蝗虫的"不形成、不扩散、不成灾",达到生态治理蝗虫的目的。

  • 标签: 环境因子 蝗虫 综合防治
  • 简介:在对中国花蝽科昆虫多样性分布统计的基础上,构建数据库,采用特有性简约分析方法,对中国花蝽科昆虫的地理分布格局和物种多样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风蝶在中国8个生物地理大区均有分布,且表现出南部比北部丰富、北部比南部原始的特征,华南区和西南区的凤蝶多样性最为丰富。

  • 标签: 花蝽科 昆虫 物种多样性 分布格局
  • 简介:本文列出中国龟给科昆虫种类名录,共计11属,92种,并将每种的寄主及分布分别进行记述。

  • 标签: 半翅目 龟蝽科 名录
  • 简介:据收集16目228科3431种中国农林昆虫的化性资料统计,一化性昆虫计1313种,占已知化性种数的38.3%;对各目一化性种数及在目中的所占比重,亦一一作了剖析,这样使人们对化性与目、科之间的亲缘关系,可以有一个初步了解。

  • 标签: 农林昆虫 一化性 种数及比重
  • 简介:芝麻茎点枯病是芝麻主要病害。为探讨该病的田间抽样方法,提高调查病株率的准确性,笔者于1990年进行了该病田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现将结果整理于下。一、研究方法1.在芝麻成熟期,该病病情稳定,选择不同品种、不同发病程度的类型田7块,每块田调查250~310个样点,每个样点为10株,记载各样点病株数,绘出田间分布实况图。

  • 标签: 芝麻茎点枯病 抽样技术 分布型 发病程度 聚集分布 抽样方法
  • 简介:松材线虫病被称为松树的“癌症”,是一种引起松属树木毁灭性死亡的森林病害,寄主植物分布广,传播迅速,对松林引发巨大的破坏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成为许多国家防治的首要对象,然而该病害在防控研究方面进展较为缓慢。综述了注干施药技术特点、防治松材线虫病的注干药剂筛选及注干施药技术在林间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效果,以期为松材线虫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和指导作用。

  • 标签: 松材线虫病 注干施药 防控
  • 简介:采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法系统测定了烯啶虫胺对烟粉虱不同虫态的毒力、成虫持效性、抗性风险评估和不同施药方法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烯啶虫胺对烟粉虱低龄若虫和高龄若虫均表现出较高毒力,对成虫也有一定毒力,而对卵效果较差。烯啶虫胺水剂100mg/L处理时对烟粉虱成虫1~15d的校正死亡率在80.18%~92.13%之间,随着时间的延长,烯啶虫胺对烟粉虱的防效降低。烯啶虫胺喷雾和灌根方法效果较好,从速效性来说,喷雾好于灌根,从持效性来说,灌根优于喷雾,两种方法均显著高于单叶施药和涂茎法。经过8代6次选育,烟粉虱对烯啶虫胺抗性发展缓慢,与选育前相比敏感性降低2.653倍,烟粉虱对烯啶虫胺的抗性现实遗传力为0.1025,在50%~90%的筛选压力下,要获得10倍抗性,需要9~21代,表明烟粉虱对烯啶虫胺有产生抗性的风险。

  • 标签: 烟粉虱 烯啶虫胺 生物活性测定 使用技术 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