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褐飞虱(BPH,NilaparvatalugensSt#l)是中国和世界区最严重的水稻害虫之一,发现和利用新抗性基因和进行抗性种质创新对于褐飞虱抗性品种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进行了1200多份普通野生(OryzarufipogonGriff)种质对多种BPH生物型的抗性鉴定,获得了30份抗性资源,其中6份对分布于世界主要区的褐飞虱生物型1和2、孟加拉、湄公河(越南)、九龙江(越南)、潘特纳加(印度)等6种生物型或其中5种具有广谱高抗性。遗传分析证明了这些种质对BPH生物型2和九龙江生物型的抗性受2对重复作用隐性基因控制,对潘特纳加生物型的抗性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表明抗源对不同褐飞虱生物型具有不同的遗传机制。普通野生材料2183存在的2对隐性基因很可能是新发现的基因,因为在这些染色体区域还没报道有BPH抗性基因,这两对基因暂命名为bph18(t)和bph19(t)。研究总共培育出143份抗性创新种质和6份抗性品系或高产优质杂交水稻组合,这些优良的抗性创新种质为培育抗性新品种建立了坚实的基础。更多还原

  • 标签: 普通野生稻 水稻 稻褐飞虱 抗性品种 基因标记 bph18(t)
  • 简介:用超级杂交协优9308的母本协青早A的保持系协青早B和父本恢复系中恢9308杂交,以单粒传方法建立含281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选用695对简单重复序列(SS鼬引物进行亲本多态性筛选,共有186对检测到多态性,频率为26.8%。构建成的水稻分子遗传图谱共包含163个标记座位,总图距约1578.9cM,覆盖整个基因组的87.5%,标记间平均图距为9.69cM。群体和标记中母本等位基因频率平均为0.52,群体中标记偏分离情况较严重。该图谱的构建为研究超级杂交协优9308各种性状的遗传规律及QTL定位打下了基础。

  • 标签: 超级杂交稻 重组自交系 遗传图谱
  • 简介:本研究以6个超级品种(组合)及1个耐旱常规品种为材料,在防雨棚内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孕穗期干旱胁迫对超级剑叶部分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干旱胁迫处理使超级剑叶含糖量、脯氨酸及丙二醛含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增加,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极显著提高;有效穗及穗实粒数下降,千粒重提高;生物产量及经济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Y两优2号、新两优6号、丰两优4号在正常灌溉及干旱处理条件下经济产量均位居前三位,且较其他品种产量提高均达极显著水平。建议,在安徽江淮丘陵区可以推广种植Y两优2号、新两优6号、丰两优4号。

  • 标签: 水稻 孕穗期 干旱胁迫 生理指标 产量
  • 简介:本研究利用常规回交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来自C750的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和抗稻瘟病基因pi9聚合到感病杂交恢复系闽恢3139中。最后在回交后代中获得了4个双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改良系ZR21-sk1、ZR21-sk2,ZR21—sk3和ZR21-sk4,且其遗传背景恢复率达96%以上。用来自福建省具有代表性的24个稻瘟病菌株和白叶枯病广致病型菌系P6对改良株系进行人工接菌鉴定,结果表明,聚合了Xa23和pi9基因的改良系同时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且抗性与抗谱与供体亲本C750相似。农艺性状分析显示,改良株系所配组合基本保持闽恢3139的农艺性状和配合力,可直接应用于生产或作抗性育种亲本。

  • 标签: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稻瘟病 白叶枯病 杂交稻恢复系 pi9/Xa23基因
  • 简介:杂种不育性是繁殖隔离的一种主要形式,数年来,尽管繁殖隔离在广泛的生物体体的进化生物学中已经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但仅有几个基因在繁殖隔离中被鉴定。亚洲种分为两个亚种,籼稻(indica)和精(japonica)。这两个亚种的杂交种通常为高度不育,水稻胚的一个特殊种群具有广泛的亲和性,与籼稻和精进行回交时能产生高度育性杂交种。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

  • 标签: 繁殖障碍 杂交种 亲和性 籼稻 调控因子 杂种不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