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4 个结果
  • 简介:2016年1月13日,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在京召开四届十次常务理事。刘宁理事长主持会议,参加会议代表39人,其中常务理事29人出席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国水土保持学会2015年工作总结和2016年工作计划要点、《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优秀研究生资助办法》、《中国水土保持科学》第四届编委会换届方案、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五届理事换届方案(草案)、第七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学会2015年财务工作报告,原则通过了《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分支(代表)机构管理办法(修订稿)》、《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修订稿)》,听取了关于制订《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水平评价管理办法》和修订《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单位水平评价管理办法》的总体思路、2015年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候选人推荐情况、学会2015年理事和团体会员会费缴纳情况的说明。

  • 标签: 编委会换届 水土保持科学 常务理事会 主持会议 生产建设项目 海峡两岸
  • 简介: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二届二十二次在京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于2005年1月29日在北京林业大学召开。在京的常务理事、名誉理事、理事及专业委员代表共计25人参加了会议,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杨振怀理事长主持。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传达中国科协六届五次全委会会议精神;审议学会2004年工作总结报告和2005年工作计划要点;

  • 标签: 中国 扩大 会议 大会 召开 理事
  • 简介:日前获悉,我刊副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崔鹏研究员在南非召开的第十四届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科学委员(SC)会议上,当选为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科学委员委员,任期截至2018年12月31日。这是自2010年IRDR成立以来,我国当选的唯一一位科学委员委员。

  • 标签: 灾害风险 研究计划 国际科学理事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成都山地灾害 国际社会科学
  • 简介:2012年12月2日,《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创刊十周年纪念座谈暨第三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海南三亚召开。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四届理事副理事长、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主编王礼先教授作了"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纪念《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创刊十周年"的报告。

  • 标签: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编委会 创刊 三亚 海南 第四届理事会
  • 简介:3月20日,水利部召开2015年水土保持工作视频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二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新时期治水方针,落实2015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要求,安排部署2015年水土保持重点工作。水利部副部长刘宁出席会议并讲话,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主持会议并做会议总结。

  • 标签: 水土保持工作 视频会议 水利部 部署 会议总结 水利厅
  • 简介:2006年12月2日山西省水土保持学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了第3次会员代表大会,来自40多个单位的100余名代表出席。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副理事长、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刘震司长,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张文聪处长,山西省科协关原成、郭振德副主席、苗洪泽部长,山西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李光烈局长,北京林业大学王礼先教授,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岳金山副秘书长到会,山西省水利学会秘书长郭志刚、农机学会副秘书长张建中、林学会秘书长于吉祥、农学会秘书长王海笑、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宋建民、生态学会秘书长刘增光等到会祝贺。

  • 标签: 会员代表大会 水土保持 水利学会 山西省 北京林业大学 秘书长
  • 简介: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以来,各级科协及所属科技团体迅速行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涌现出大批贡献突出、事迹感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表彰模范典型,进一步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先进生产力开拓者的作用,经中国科协七届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

  • 标签: 中国科协 抗震救灾 先进集体 专业委员会 滑坡防治 水土保持
  • 简介:耕作位移和耕作侵蚀主要是在重力作用下,由耕作工具触发的土壤侵蚀;是造成坡耕地土壤重新分布和坡耕地土壤侵蚀的重要过程之一;对坡面地形演化、土壤性质改变、土壤养分流失与重新分布、土地生产力降低、土壤碳储存变化等都有重要影响。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耕作侵蚀的基本过程和机制、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和侵蚀速率的研究进展,讨论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与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不同于风蚀和水蚀,耕作侵蚀发生的动力条件是人为影响,而非自然发生的降水或风力;因而,其侵蚀过程和机制、研究方法、影响因素、侵蚀速率分布等均不同于风蚀和水蚀。耕作侵蚀主要受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人为因素驱动耕作侵蚀发生,坡面是耕作侵蚀的地形基础。人为因素主要有耕作工具特性、耕作方向、速度和深度等;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坡面的形状和尺寸、地形、坡度和土壤性质等。强烈的耕作侵蚀主要发生在坡面上部和坡面曲率剧烈变化的部位。耕作侵蚀研究主要通过基于示踪技术的实测方法,结合模型预测开展。由于耕作侵蚀、风蚀和水蚀的研究方法各成体系,通用方法较少,因而,多营力侵蚀研究难度巨大。以^137Cs为代表的核素在研究水蚀、风蚀和耕作侵蚀中均表现出独特的优势,为区分多营力侵蚀中各种侵蚀的速率和贡献提供了新的可能。

  • 标签: 耕作侵蚀 耕作位移 侵蚀速率 坡面曲率 多营力侵蚀
  • 简介:台湾地狭人稠,平地开发趋于饱和。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山坡地陆续开发,破坏原有之水土保持,且台湾岛之山脉地质大多属沉积岩及变质岩,性质脆弱且易断裂,再加上年平均雨量高达2500mm,其中78%的降雨集中于5—10月的台风季节,因此台湾地区土石流频繁。为了解台湾地区土石流之研究沿革,搜集相关土石流之研究成果,并配合台湾地区重大灾害,分析土石流特性、土石流成分分析、危险评估与重建、抑制工程及现场调查仿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土石流 天然灾害 台湾省
  • 简介:土壤-植被-大气传输(SVAT)模型对于研究大气水、植物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植物耗水过程与生态需水规律、生态系统与局地气候的反馈机制、土壤水分与植被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具有十分重要作用。SVAT模型经过“水桶”模型、生物物理学模型以及生物化学模型3个阶段约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由最初的单层模型发展到双层模型、多层模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该文总结了SVAT模型主要水热过程的参数化方案,模型的应用研究、比较以及参数化方案的改进,并提出下垫面不均匀性、模型的简化、模型的全面性、模型的验证和比较等亟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 标签: SVAT模型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 陆面过程参数化 陆气耦合传输
  • 简介:土壤氮素是直接反映土壤肥力的重要部分,是生态系统循环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土壤氮素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密不可分,动植物残体、生物固氮、降雨及施肥均对土壤氮素含量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近年来,研究者采用了与其他学科结合、模型预测、~(15)N同位素示踪等一些先进方法对土壤氮素进行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但由于土壤氮素结构复杂,长期以来对土壤氮素的结构、反应及其转化仍未能完全认识清楚。

  • 标签: 土壤氮素 研究方法 综述
  • 简介:降雨形成的径流是产生坡面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来源,径流流速是土壤侵蚀模型的重要参数之一。为研究电解质示踪法测量坡面水流流速过程中电解质优势流速和水流流速的关系,本研究利用实验水槽,在坡度4°、8°、12°,流量12、24、48L/min条件下,于距离电解质注入位置0.3、0.6、0.9、1.2、1.5m处放置探针测量电解质传递过程,计算不同工况下各测量断面的电解质优势流速。结果表明:流量对电解质优势流速的影响大于坡度对其影响,电解质优势流速随距离增加而增大,采用指数函数拟合计算得到的电解质优势流速随距离的变化过程,得到稳定的电解质优势流速,即水流优势流速,其范围在0.241~0.568m/s之间。随坡度和流量的增大,水流优势流速均增大。流量对水流优势流速增长的影响大于坡度对其的影响。不同坡度和流量条件下,水流优势流速与平均流速基本一致,二者的比值为1.007,水流优势流速与最大流速的比值为0.774,平均流速与最大流速的比值为0.776,符合坡面薄层水流的流态。结果可为研究坡面薄层水流动力过程提供新的计算方法和参考数据。

  • 标签: 薄层水流 电解质示踪法 流量法 优势流速 平均流速
  • 简介:根据国内外近几十年森林水文方面的研究进展,以福建省不同森林类型为例,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出发,论述了森林对降水的影响:即分别从林冠层、林下植被层、枯枝落叶层以及林地土壤层分析其对降水截留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概述了森林对径流(包括对泥沙和水质的影响)、蒸发散等影响的最新研究动态。但由于目前不同地区森林水文效应的研究方法和研尺度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今后森林水文研究工作应加强水文过程中物理机制的研究,这样从不同地带、森林类型等方面去分析评价森林水文效应才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森林水文效应 降水截留 持水量 径流 蒸发散
  • 简介:随着各项工程建设的大规模高速发展,弃渣场岩土侵蚀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回顾以往弃渣场岩土侵蚀研究的资料,针对弃渣场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作了分析,总结了弃渣场岩土侵蚀研究的意义,探讨了岩土侵蚀的内涵,同时对国内外弃渣场岩土侵蚀研究的进展情况作了综述。

  • 标签: 开发建设项目 弃渣场 岩土侵蚀.
  • 简介:利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研究了紫色土侵蚀泥沙氮养分富集度与雨强、坡度和施肥措施间的关系,从而探讨土壤氮养分富集的机理。结果表明:降雨强度越大,养分富集度越小;坡度越大,养分富集度越小;施肥后养分富集度有所增大。径流与土壤养分混合深度与养分富集度具良好的负相关关系。泥沙流失主要是〈0.002mm的微团聚体和〈0.02mm的粘粒,而养分富集也主要在这两部分。

  • 标签: 紫色土 氮素 富集度
  • 简介:主要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型发展进行回顾,比较各模型的特点,对模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模型的发展趋势。

  • 标签: 净初级生产力 移植性 操作性
  • 简介:河岸带生态系统在人类强烈干扰下退化严重,是河道治理的主要对象,随着河道治理理论的发展,近自然植物措施将逐渐代替传统工程措施。综述了河岸带植物的形态和生理生态水文效应,形态水文效应主要表现为阻流、导流和截流三个方面。生理生态方面,分析了河岸带植物吸水、含水和蒸腾耗水等环节的特点。认为还需要对不同种类植物的水文效应机理进行全面认识,才能对多种植物组合起来的不同植物群落在大尺度上对水文过程的影响有整体把握,并需要考虑河道自身形态特点,提出河岸带生态系统的重建和恢复是河道治理的关键。

  • 标签: 河岸带 植物 生态水文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