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美国科学家宣称,他们找到一种新方式可以确定自杀风险,根据验血结果测定基因。研究人员对自杀死者的大脑进行基因扫描,发现自杀者缺少一种特殊的基因,同时一种体内的化学成分数值偏高。那种基因可能同人们应对压力的反应有关。据报道,研究人员将研究结果用于325名研究对象身上,预测参与者是否有自杀想法,准确率高达80%~90%。

  • 标签: 自杀倾向 预测 验血 基因扫描 研究人员 美国科学家
  • 简介:医学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并且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维护人们生命健康安全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时代,加快医学的发展脚步,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要求。所以,作为一名高中生,应该树立强烈的医学意识,加强自身对于医学的了解程度,树立正确的医学观念,为医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标签: 高中生 医学专业 倾向度 探析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某三甲医院护士离职倾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研究对象为某三甲医院的211名护士。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科室、聘任方式等对护士离职倾向均有影响(P

  • 标签: 三甲医院 护士 离职倾向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预处理方法对高凝倾向患者行血液滤过(hemofiltration,HF)联合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型组合人工肾对滤器、管路凝血发生率和灌流治疗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有高凝倾向并行床旁HF联合HP治疗的患者157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血液滤器预处理,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滤器凝血程度,灌流治疗成功率及治疗结束时凝血功能及血常规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1)对照组和实验组滤器的凝血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灌流治疗成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结束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SEC)、凝血酶原时间(PT-SEC)、凝血酶时间(TT-SEC)等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组可减少有高凝倾向的重症患者行血液滤过联合灌流治疗时滤器凝血发生率,提高灌流治疗成功率,并对血液相关因子的影响没有临床意义,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对高危出血倾向患者行床旁持续血液净化(CBP)治疗时的最佳抗凝方法及护理。方法 选取我院于2020年5月-2022年5月间收治的高危出血倾向的、需要进行持续血液净化抗凝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C三组,每组20例。A组患者实行无肝素生理盐水冲洗法抗凝;B组实行低分子肝素法抗凝;C组在B组的抗凝法基础上每6~8h进行一次肝素盐水冲洗浸泡管路及滤器。对比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状况、患者更换滤器的次数和每次治疗的持续时间。结果 治疗中患者出现体外循环凝血、出血的发生率C组优于B组和A组,从整体对比可知,C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和A组(P

  • 标签: []高危出血倾向 持续血液净化 抗凝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帕罗西汀联合无抽搐电休克对抑郁症伴自杀倾向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2020 年12月至2021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抑郁症伴自杀倾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抽签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帕罗西汀治疗,及研究组采取帕罗西汀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帕罗西汀联合无抽搐电休克能够有效提高抑郁症伴自杀倾向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帕罗西汀 抑郁症 治疗效果 自杀倾向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128层CT双期增强扫描病灶CT值的倾向性变化在腮腺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择取我院2019年3月-2022年2月收治的65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腮腺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128层CT检查,且予以平扫、双期增强扫描,观察不同类型腮腺肿瘤的CT平扫特征、双期增强扫描病灶CT值的倾向性变化情况,并对观测到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腮腺淋巴瘤男性发病率、发病年龄、吸烟室比例均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扫中发现,腮腺淋巴瘤和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病灶最大径、浅叶和深叶分布比例、边缘清晰比例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淋巴瘤跨叶分布比例、肿瘤不均匀比例均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双期增强扫描中发现,腮腺淋巴瘤平扫、动脉期、静脉期CT值均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淋巴瘤动脉期CT值高于平扫、静脉期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多形性腺瘤平扫CT值低于动脉期、静脉期CT值,动脉期CT值低于静脉期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8层CT双期增强扫描在腮腺肿瘤的诊断中具有显著的效果,不但可以通过平扫发现不同类型肿瘤的特征,还可根据不同期CT值的倾向性变化进一步明确,诊断价值比较高,建议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128层CT 双期增强扫描 病灶CT值 倾向性变化 腮腺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