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完善药学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提高药学服务质量。方法: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操作简便、指标明确、统计功能完备的多层级经济激励管理系统,辅助落实医院药学绩效考核机制。结果:该系统的应用,使奖励分配在3~5个工作日内完成,通过图表清晰展现分配细节,完整保存管理原始数据,实现经济激励多层级管理。结论:经济激励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作为医院药学部门规范管理、高效运转的重要部分,切实起到激励员工、提高药学服务质量的作用。

  • 标签: 医院药学 经济激励 信息化管理 系统
  • 简介:药源性高血压为常见药物不良反应之一,其发病机制包括交感神经活动亢进,肾性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以及动脉弹性功能和结构改变。临床表现为血压升高、反跳现象,甚至出现高血压危象。高危因素包括高龄、性别、遗传原因、既往高血压病史、超重、钠敏感、基础疾病。高危人群应避免使用可致血压升高的药物;必须使用时,应从最小剂量开始并应监测血压水平。一旦出现高血压应立即停药或减少剂量,并予对症治疗。

  • 标签: 高血压 治疗 预防 药源性疾病
  • 简介:胆囊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影响胆囊癌手术预后的因素包括:侵袭深度,组织学分级,淋巴及周围神经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淋巴转移是胆囊癌常见的转移方式,其分子机制目前仍不甚清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VEGF—D及其受体VEGFR-3能够促进淋巴管生成,在淋巴转移中起到重要作用;p16基因通过突变和甲基化,可能使肿瘤细胞恶性程度增加,与肿瘤的侵袭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a,HIF-1a)可能通过诱导VEGF—C/-D的表达而调节肿瘤淋巴管生成,促进肿瘤淋巴结转移;细胞外基质(extracel-1ularmatrix,ECM)的降解是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管的必要条件,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MMPs)家族中MMP-2与MMP-9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为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管提供必要条件,可能与胆囊癌淋巴转移有关。

  • 标签: 胆囊癌 淋巴转移 分子机制
  • 简介:通过对近年来小檗碱抗肿瘤作用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小檗碱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转移以及诱导细胞凋亡等方式实现抗肿瘤作用。肯定了小檗碱在抗肿瘤方面作用的同时,提出未来应加强联合用药以及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以期为小檗碱更好的发挥抗肿瘤作用提供依据。

  • 标签: 小檗碱 抗肿瘤 机制
  • 简介:额颞叶退行性变包括3种临床综合征:行为变异额颞叶型痴呆即狭义的额颞叶痴呆或额颞叶痴呆额叶型、语义性痴呆和进行性非流利性失语。本文综述额颞叶退行性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

  • 标签: 额颞叶退行性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 简介:姜来源于姜科姜属植物姜(ZingiberofficinaleRosc.)的新鲜或干燥根茎。传统中医药理论认为,生姜味辛性温,长于发散风寒、化痰止咳,又能温中止呕、解毒;干姜性热,辛烈之性较强,长于温中回阳,兼能温肺化饮。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表明姜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

  • 标签: 6-姜烯酚 抗肿瘤 作用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本院就诊的糖尿病并骨质疏松患者200例,回顾分析糖尿病并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20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A、B两组,其中A组100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采用西医治疗;B组10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两组的骨密度、血钙、空腹血糖和体重指数等指标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的骨密度、血钙、空腹血糖和体重指数有显著性差异。B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结论病程、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和体质量指数是糖尿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并骨质疏松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确切。

  • 标签: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发病机制 临床治疗
  • 简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临床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糖尿病足、溃疡、感染和截肢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神经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常见为一种以上周围神经受损,以感觉缺失为主,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反复住院的主要原因。其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近年来对糖尿病的科研提示:在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展过程中,代谢紊乱与血管受损为重要因素,其它如神经营养因子、免疫因素等也至关重要。

  • 标签: 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发病机制 并发症
  • 简介:目的观察锂-匹罗卡品致癫痫大鼠模型各时程c—losmRNA和los蛋白表达水平。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fos蛋白和基因水平的表达。结果los基因和蛋白在癫痫持续状态后1h升高,6h同时达高峰。24h表达仍有升高。结论癫痫持续状态后6hfos蛋白和mRNA表达同时达高峰。

  • 标签: 癫痫模型 c—fos 实时荧光定量 PCR
  • 简介: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会产生很多不良反应,包括锥体外系反应、体重增加、粒细胞减少、内分泌异常、心血管反应等。其中体重增加发生率最高,据研究,约2/3的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会产生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1]。体重增加不仅影响患者的外形,还容易产生其他疾病,如代谢性疾病、

  • 标签: 抗精神病药 体重 受体 神经肽 能量消耗
  • 简介: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一大隐患,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临床上,大多数肿瘤放射治疗的疗效较低,因此,如何提高放射敏感性便成为肿瘤放射治疗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成为研究热点。研究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起到保护细胞放射损失的作用,EGFR抑制剂对细胞有放射增敏作用。现对EGFR抑制剂的增敏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抑制剂 辐射增敏药
  • 简介:目的:探讨皖南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AHV-PI)对家兔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新西兰家兔24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动脉血栓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奥扎格雷钠,5mg/kg),AHV-PI(0.1mg/kg)实验组共4组,每组6只。应用70%FeCl3溶液化学损伤的方法来制备家兔颈动脉血栓模型,采用血栓弹力仪(TEG)描计血栓弹力图,比浊法测定家兔血小板聚集率,ELISA测定各组血浆中α颗粒膜蛋白(GMP-140)和血栓素B2(TXB2)水平,光镜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动脉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形态的改变。结果:AHV-PI实验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栓弹力图凝血时间(R)值和血凝块形成时间(K)值延长(P〈0.01和P〈0.05),Alpha角度、最大幅度(MA)和凝血指数(CI)减小(P〈0.05和P〈0.01);血小板聚集率的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血浆中GMP-140和TXB2含量降低(P〈0.01)。AHV-PI实验组光镜下动脉内未见血栓形成,血小板电镜显示血小板形态基本规则,与模型组相比伪足较少,α-颗粒和致密颗粒无明显减少,胞浆空泡化现象减轻。结论:AHV-PI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动脉血栓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之保护血小板超微结构,减少血小板脂质代谢和颗粒内容物的释放有关。

  • 标签: 蝮蛇毒 血小板抑制因子 动脉血栓 血小板
  • 简介:目的探讨注射用炎琥宁对大鼠实验性急性咽炎动物模型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直接注射于SD大鼠咽部黏膜建立急性咽炎动物模型,并给予注射用炎琥宁药物进行治疗,观察该药物对模型动物血清IL-1β、IL-6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以及对病理形态学的影响。结果高、中(53、26.7mg/kg)剂量组药物对模型动物血清中的IL-1β、IL-6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能不同程度改善急性咽炎的病理变化;高剂量组药物能有效抑制模型组动物TNF.a的表达。结论注射用炎琥宁对急性咽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和抑制咽部病理改变的发生有关。

  • 标签: 注射用炎琥宁 急性咽炎 动物模型:疗效 作用机制
  • 简介:近年,阿司匹林对肿瘤的预防及抑制作用被广为关注,且其对于结直肠癌的预防作用已基本明确。但是阿司匹林对于乳腺癌的作用以及其抗肿瘤机制仍没有定论。本研究中利用DMBA诱导的乳腺癌癌前病变模型考察阿司匹林对其的化学预防作用。经口服阿司匹林后,阿司匹林高剂量组(40mg/kg),低剂量组(20mg/kg)和模型对照组的癌前病变总数分别为16,13和35,证实阿司匹林可减少癌前病变的发生。体外实验中,SRB细胞增殖实验证实,阿司匹林能够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的增殖,给药剂量为10mM,8mM,6mM,4mM和2mM时,抑制率分别为86.96%,54.56%,24.83%,14.24%和4.49%。另外,基因芯片测试结果表明4mM和2mM阿司匹林能够改变MCF-7细胞内基因表达水平,并参与细胞周期,细胞骨架,MAPK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等过程的调节。Westernblot实验证实相同剂量下阿司匹林能够下调细胞周期调节蛋白cyclinA和Cdk2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阿司匹林能减少乳腺癌癌前病变的发生,其体外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与调节细胞肿瘤相关基因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改变有关联。

  • 标签: 阿司匹林 非甾体类抗炎药 诱导型肿瘤模型 基因芯片 细胞周期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