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药用植物作为一门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需要让学生掌握药用植物的基础理论以及鉴别技能,并运用植物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植物[1],其教学主要围绕药用植物形态结构以及系统分类展开。此门课程热点知识少,且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不强,需要记忆的东西非常多,尤其需要结合野外实习这样的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形象化,达到比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在大班教学中由于人数众多,野外实习通常在课堂学习结束后统一安排,其不足之处在于理论知识,

  • 标签: 药用植物学 创新教育 小班教学 校园植物
  • 简介: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称为微腺泡增生,在病症类型上归属于瘤样病变。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在对泌尿系统肿瘤分类上明确指出,该症主要出现在良性结节周围单一成分的小腺体。单从形态上,AAH与临床常见高分化腺癌存在着较大的相似性。基于上述特点,临床对于该症的诊断效率在很长时间未能得到提高。为此,本文主要针对前列腺非典型腺瘤样增生(AAH)的病理形态特征和鉴别诊断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非典型腺瘤样增生 前列腺癌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萎缩后再增生
  • 简介:目的考察阿哌沙班大鼠体内药动并评价其与药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不同时间阿哌沙班血药浓度并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同时测定各时间点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倍数并绘制药效-时间曲线,对药动及药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阿哌沙班以2mg/kg剂量iv给予大鼠,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_(0-∞))、半衰期(t_(1/2z))分别为(4016.07±1160.46)μg·h/L、(2.95±1.59)h;以10mg/kg剂量ig给药,AUC_(0-∞)、t_(1/2z)、峰浓度(C_(max))、达峰时间(t_(max))、生物利用度(F)分别为(17973.48±3145.30)μg·h/L、(1.52±0.36)h、(4949.12±615.38)μg/L、(1.00±0.71)h、89.5%。阿哌沙班以10mg/kg剂量ig给药后0.5~2.0h可显著延长PT,以各时间点PT延长倍数对血药浓度作图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阿哌沙班大鼠ig给药F高,吸收迅速,延长PT的效应与血药浓度呈现良好的相关性。

  • 标签: 阿哌沙班 药动学 药效学 凝血酶原时间
  • 简介: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SIST)临床病理特征,以期指导SIST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普外科及术后病理确诊的SIST病人的一般资料、影像特征、术后病理等临床资料,依据胃肠间质瘤(GIST)恶性潜能分级标准(改良的NIH标准)进行危险度分级。采用x2检验(Fl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高度危险组与中低度危险组临床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共28例SIST人选,男性占60.7%(17/28),女性占39.3%(11/28),平均年龄(50.8±14.9)岁,SIST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首发症状有:体检发现腹部包块7例,消化道出血7例,慢性腹痛9例,急性腹痛5例,以空肠、十二指肠、回肠多见。16例高度危险性(57.1%),12例中低度危险性(42.9%),高危组急性腹痛比例明显高于中低危组(P<0.05),中低度危险组出现消化道出血比例明显高于高度危险组(P<〇.〇5),两组年龄、性别、慢性腹痛、腹部包块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B超检查对SIST的检出率不高,CT检出率高于B超。高危组CT检出率明显高于中低危组。结论SIST首发症状以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慢性腹痛多见,高度危险性多见,不同恶性程度SIST临床特征及影像表现存在差异。CT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B超,SIST首选手术切除,疑诊SIST应及早手术探查。

  • 标签: 小肠间质瘤 临床病理特征 诊断 CT B超
  • 简介:目的探讨发热患者血细胞形态改变在疾病诊疗过程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发热患者100例参与研究,视为观察组,另外选择1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均进行血细胞形态检验,分析结果。结果观察组血细胞计数中细胞形态异常发生率为70%,对照组血细胞计数中细胞形态异常发生率为8%(P〈0.05);观察组HCT、RDW-SD、MCHC、MCV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MCH结果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发热患者外周血细胞形态多数会发生明显变化,在其疾病诊疗过程中价值显著。

  • 标签: 发热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诊疗价值
  • 简介:植物内生真菌团青霉的大米发酵产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其乙酸乙酯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已知化合物。通过波谱手段、理化常数以及与文献对照的方法,化合物被鉴定为6-acetyl-2α,5-dihydroxy-2-(2-hydroxypropyl)-3α,8-dimethylchroman(1),communolB(2),communolE(3),communolG(4),4-phenylcarbostyril(5),viridicatol(6),3-Omethylviridicatin(7),trans-ferulicacid(8),1,2-benzenediol,4-(2-methoxyethenyl)(9)。其中化合物1和5–9为首次从团青霉的大米发酵产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 标签: 团青霉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 简介:乳腺黏液腺癌(MBC)是一种低度恶性、低侵袭性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其激素水平依赖性较高,增殖活性较低,预后相对较好。本文通过对国内外MBC和浸润性导管癌(IDC)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就MBC的生物特性、预后及其与IDC的比较进行综述。

  • 标签: 乳腺黏液癌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生物学特征 临床诊治 预后
  • 简介:新时代的药学教育需要全方位的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的课堂思考和学习兴趣。该文就物理药剂授课过程中结合基于问题式教学方法的实践经验作一探讨。

  • 标签: 基于问题式学习方法 物理药剂学 药学教育
  • 简介: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医药经管类专业统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建议.

  • 标签: 统计学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 简介: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大鼠血浆及组织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和大黄素的液-质联用方法,并探讨酒制大黄中游离蒽醌成分对大鼠体内的药动的影响。方法:分别给予SD大鼠灌胃大黄生品和酒制品水煎液后,采用LC-MS测定血浆中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的血药浓度的含量。结果:大黄酒制品组的药动参数(Tmax、Cmax、T1/2和AUC0-t)与生品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大黄酒制后,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在大鼠体内的Tmax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Cmax均较生品组高,AUC0-t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大黄酒制后有助于促进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的吸收,增加其生物利用度。但两者的半衰期T1/2均有所减少,说明两者在体内代谢较快;大黄酸的药动参数变化不大。结论:酒制大黄中游离蒽醌成分对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有较大影响,该研究结果为探讨大黄炮制机理提供实验依据。

  • 标签: 大黄酸 芦荟大黄素 大黄素 药物代谢动力学 液-质联用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胆汁瘤发病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4年6月入院行TACE手术治疗的原发性HCC48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TACE术后胆汁瘤的发病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84.0%胆汁瘤发生时间为TACE术后28—90d,有28.0%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黄疸、恶心、寒战、肝区疼痛。出现临床症状者瘤体直径大于无临床症状者(P〈0.05)。胆道扩张、有TACE治疗前肝切除史、非超选择性插管以及使用PVA颗粒为TACE术后胆汁瘤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胆汁瘤出现临床症状时,需积极对症治疗,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应给予合理预防措施。

  • 标签: 肝细胞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术后胆汁瘤 危险因素
  • 简介:结合药用高分子材料教学的发展现状,对药用高分子材料综合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实践进行探讨,为药用高分子材料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 标签: 药用高分子材料学 实验教学 综合实验
  • 简介:目的探讨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GM)的超声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IGM超声检查结果,分析其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并进行超声分型。结果23例IGM按超声影像特征分为团块型、管样型、弥漫型3型,其中团块型13例,管样型6例,弥漫型4例。CDFI显示血流多分布在病灶周边(16/23),分级以0~1级为主(19/23)。14例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结论IGM超声影像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仔细观察IGM的超声图像特征,有助于提高超声诊断IGM的准确率。

  • 标签: 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 超声检查 分型
  • 简介:芬太尼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强效麻醉性镇痛药,为μ受体激动剂,通过CYP3A4酶进行代谢。芬太尼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最常使用的镇痛药。研究芬太尼的体内分析方法及药动,了解不同给药方式下其血药浓度的变化规律,对于制定该类药物的临床用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芬太尼及其体内代谢产物的分析检测方法,对于特殊环境下该类药物的快速检测亦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总结整理了芬太尼在人体内的分析及药动研究进展,为开展芬太尼及其代谢产物的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 标签: 芬太尼 镇痛 Μ受体激动剂 药代动力学 综述
  • 简介:中药炮制是中药学专业的必修考试课程,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该经典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存在的问题日趋明显课堂维度受限,教学模式单一.而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活动中获取信息和学习交流的重要媒介.将移动互联网与传统大学教学模式相结合,必然对教学改革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 标签: 中药炮制学 移动互联网 教学模式 多模块
  • 简介:以水杨酸乳膏制备为实例,探讨将正交试验应用于药剂设计性实验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引导学生参与文献检索、班级讨论、影响因素和水平的确定、周密实施、结果汇总、极差分析,成功筛选出水杨酸乳膏制备的最优条件,激发学生学习药剂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结果说明正交试验有助于提高药剂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标签: 正交试验 药剂学 设计性实验 教学方法
  • 简介:目的总结育龄期伴高雄激素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代谢异常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我院门诊诊断为PCOS的育龄期患者342例(所有患者均稀发排卵或无排卵),年龄19~34岁,纳入一般临床资料、检测性激素、血脂、血糖、胰岛素释放等代谢指标,根据是否有高雄激素血症和(或)体征分为高雄激素组和非高雄激素组,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2组一般资料及代谢指标的差异。以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腰围等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代谢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342例PCOS患者高雄激素血症/体征检出率分别为46.8%(160/342)、26.3%(90/342),高雄激素组与非高雄激素组胰岛素抵抗检出率分别为97.6%、99.2%,2组腰围、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LH/FSH)比值、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FSH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相关因素分提示腰围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OR值为2.968;体质量指数、腰围是胰岛素抵抗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9.424,0.068。结论PCOS患者胰岛素抵抗检出率几乎100%,伴高雄激素PCOS患者腹型肥胖风险增加,排卵障碍风险增加可能与LH/FSH比值增加有关,而代谢异常与雄激素水平关系不密切。伴高雄激素PCOS胰岛素抵抗与腹型肥胖、肥胖有关。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 高雄激素 胰岛素抵抗 代谢障碍
  • 简介:目的探析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特征和病理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50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根据患者病理类型分为A组(乳头状癌)和B组(滤泡癌),各25例。两组均接受相同超声检查,比较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特征和病理类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纵横比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χ2=1.299,P>0.05)。A组回声、淋巴门、边界、囊性坏死、钙化、血流分型与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χ2=13.875、5.128、8.333、9.742、17.568、3.920,P<0.05)。结论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超声特征与病理类型存在明显相关性,临床可以用于对手术效果进行判断。

  • 标签: 甲状腺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超声特征 病理类型 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