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血培养是诊断血流感染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内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普通病房住院患者血流感染病死率为20.7%,烧伤、血液病、恶性肿瘤和重症监护室的患者病死率可达30.3%~46.5%~([1])。近年来,随着创伤性诊疗技术的广泛开展以及广谱抗生素、激素的广泛应用,血流感染的发病率呈现不断的上升趋势。

  • 标签: 血培养瓶 不同厂家 BD 厌氧瓶 梅里埃 细菌生长
  • 简介:目的研究袋鼠式护理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的促进效果,并分组对比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将我院于2018年3月-2018年9月期间的30例自然分娩的新生儿纳入生长发育效果研究,并对新生儿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生长发育效果,观察组(15例),对照组(15例)。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常规护理手段,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手段基础上进行袋鼠式护理,对护理后两组的新生儿体格发育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体格发育情况较对照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护理方法挑选我院进行临床试验、工作时间不低于3年的资护师,并对参与此次研究的资护师进行编组,组员随机分配。将两名较为资深的主管护师担任两组的负责人,对团队成员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准许进行研究。同时保证两组在互不干扰的情况下运行,并分配专门的记录人员。需对护理过程进行监督,并定期检查工作质量。对照组的新生儿进行常规护理,保证新生儿的保温,并对新生儿采血进行检查。同时严格按照护理流程对新生儿的口腔、保温、皮肤、睡眠等情况进行检查,定时定人对新生儿护理。研究组采用袋鼠式护理,护理模式在新生儿出生3d后开展,内容如下(1)营造相对舒适私密性好的空间,稳定室温,播放舒缓的音乐。(2)将新生儿穿好纸尿裤后,将产妇胸前衣物打开,确保新生儿与产妇接触时无衣物遮挡,而后将新生儿放置于产妇胸前,注意将其头部放置于乳房中间,脸偏向一侧,背部及身体需尽量用棉被覆盖避免新生儿着凉出现感冒。放置时护士需进行协助托起前颈部,保持新生儿与产妇最大限度的皮肤接触。并指导产妇托住新生儿臀部,并防止意外发生,保护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在护理期间需保证产妇和新生儿皮肤接触时间,并指导产妇亲吻新生儿头部及皮肤。保证接触时间在1h/次,上午100~1200,下午1600~1800各一次,时间固定。并教授产妇出院后持续采用该护理方式。1.3观察指标对两组新生儿42d后进行体格发育测量,包裹头围、体重、身长增长。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数据处理软件选择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

  • 标签:
  • 简介:目的对拮抗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小分子化合物进行综述和分析。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针对现有的药物和新型结构类型化合物研究能够拮抗CTGF的小分子化合物的文献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拮抗CTGF的小分子化合物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针对现有的药物或天然产物展开的;另一部分是一系列不同结构类型的小分子化合物。结论CTGF作为生物体内重要的细胞因子,只在间质细胞中表达,主要介导TGF-β的促纤维化作用,是一个更有效和特异的抗纤维化作用的靶点,虽然仅有几种结构类型,但是也开启了能够拮抗CTGF小分子化合物研究的序幕。

  • 标签: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组织纤维化 小分子化合物
  • 简介:目的探究了酵母茵与乳酸菌混合发酵培养的工艺参数。从茵的生长动态、还原糖变化动态、pH值变化动态等方面对所选条件进行中试验证。结论从实验中可得在酵母茵与乳酸菌混合发酵培养48小时还原糖含量最少,酵母菌数量不再增加,并且乳酸菌数量也达到一个高峰期,此时pH值达到3.8,适宜此时终止酵母菌与乳酸菌的混合培养。

  • 标签: 酸奶 乳酸菌 酵母茵 还原糖 pH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抚触护理对早期新生儿生长发育的作用。方法本次研究选取了2018年1月到8月期间收治的66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抚触护理。比较两组新生儿护理后生长发育的情况。结果研究组新生儿生长发育的情况优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抚触护理 早期新生儿 生长发育
  • 简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I)的靶目标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EGFRI能阻断肿瘤细胞EGFR的激活和信号转导,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从而起到抗肿瘤作用。EGFRI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抗肿瘤靶向治疗药物。由于这类药物可作用于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干扰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迁移和附着,使皮肤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停滞和过早分化,常导致皮肤不良反应。EGFRI相关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90%。常见的皮肤不良反应包括丘疹脓疱样皮疹、皮肤瘙痒、皮肤干燥、皮肤龟裂、毛细血管扩张、毛发和指甲改变。多数皮肤不良反应可逆且呈药物剂量依赖性。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EGFRI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因此应正确认识皮肤不良反应,并根据反应的严重程度分别处理。1级和2级皮肤不良反应一般不需要停药或调整EGFRI的剂量,但严重皮肤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需要减少EGFRI剂量或停药,待皮肤损害改善后再继续EGFRI治疗。

  • 标签: 抗肿瘤药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药疹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儿童保健对婴幼儿营养性疾病发生率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本社区内的婴幼儿95例,随机将幼儿分为对照组(n=42)和研究组(n=43),对照组幼儿不给予儿童保健,给予研究幼儿儿童保健措施,对两组幼儿的营养性疾病发生率及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营养性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幼儿神经心理及体格发育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对照组不给予本组幼儿任何措施;1.2.2研究组给予本组幼儿儿童保健,具体措施为①健康教育首先组织幼儿家长参与到婴幼儿的健康教育活动中,为其讲解婴幼儿的语言、感觉、抚摸等早期健康教育方法,同时叮嘱家长一定要按照要求给予幼儿及早的教育;②营养保健针对处理哺乳期的婴幼儿,相关人员应鼓励母亲尽可能采用母乳喂养,婴幼儿在喂养至六个月时,可给予患儿适当的辅食,以保证微量元素的补充,辅食添加遵循由少至多,由稀至稠,由细至粗;同时还应该纠正幼儿偏食的现象,辅助家长为患儿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1;③疾病保健指导家长定期对幼儿进行常见疾病的筛查,有利于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措施进行及早的干预;定期给予家长营养性疾病的防治指导,避免婴幼儿出现微量元素缺乏以及营养过剩等现象出现;叮嘱家长定期为幼儿接种疫苗;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幼儿营养性疾病发生率及体格及神经心理生长发育情况;其中神经心理发育主要包括幼儿的语言、适应性及精细运动等方面。1.4统计学方法将本次研究中的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組间比较采用检验,计量资料組间比较采用t检验,。2、结果研究组幼儿缺铁性贫血1例,佝偻病1例,腹泻2例,疾病发生率9.3%,身高(75.34±4.28)cm,体重(9.45±1.13)kg,神经心理发育评分(115.28±11.23)分;对照组,幼儿缺铁性贫血4例,佝偻病3例,腹泻4例,疾病发生率26.2%,身高(66.24±5.52)cm,体重(8.29±2.36)kg,神经心理发育评分(102.38±12.43)分;以上两组数据经计算得出,疾病发生率(x2=9.782,p=0.002),身高(t=8.505,p=0.000),体重(t=2.901,p=0.005),神经心理发育评分体重(t=5.023,p=0.000),可将研究组幼儿营养性疾病发生率及生长发育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简介:目的:评价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与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视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视力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8年3月间收治的视神经损伤患者57例(60眼)资料,采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8例(30眼)和治疗组29例(30眼);对照组患者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及血管扩张药物、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MNG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差异,以及治疗后对视力改善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1-2疗程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4%高于对照组为50.00%(P〈0.05),以及治疗后视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与MNGF联用治疗视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较为确切,减轻了视神经损伤程度,有效促进了视力的恢复。

  • 标签: 大剂量糖皮质激素 鼠神经生长因子 MNGF 视神经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他克莫司(TAC)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细胞周期的作用及其抑制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周期性增殖的机制。方法5μmol/L的TAC分别培养人肾小球系膜细胞24、48、72h,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周期,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凋亡。进一步将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CTL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TGF-β1组)、TAC组、TGF-β1+TAC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Smad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5μmol/LTAC作用于人肾小球系膜细胞48h,细胞在S期的比例明显下降了(P〈0.05),在G0/G1期的百分比增加(P〈0.05)。与CTL组相比,TGF-β1组Smad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与CTL组相比,TAC组Smad2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TGF-β1组相比,TGF-β1+TAC组Smad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TAC可能通过影响TGF-β1/Smad2信号通路阻断人肾小球系膜细胞由G1期进入S期而抑制其增值。

  • 标签: 肾小球系膜细胞 细胞增殖 他克莫司
  • 简介:目的研究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6月西安市北方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7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8、37例。对照组于月经的第3天口服米非司酮片12.5mg,每天1次,于每晚睡前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月经的第1天口服桂枝茯苓胶囊3粒,每天3次,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子宫肌瘤体积、月经量以及子宫体积,以及血清ER、PR、VEGF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4.59%(35/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05%(2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子宫肌瘤体积、月经量以及子宫体积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血清ER、PR、VEGF水平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低血压、体质量显著增加以及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结论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具有较为确切的治疗效果,不仅可以有效缩小子宫肌瘤体积以及子宫体积,还可以降低血清ER、PR、VEGF水平。

  • 标签: 桂枝茯苓胶囊 子宫肌瘤 孕激素受体 雌激素受体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