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比白内障术中结膜囊内应用聚维酮碘与妥布霉素冲洗后的抗菌效果。方法将白内障手术患者200例随机均分为A组和B组,术前分别使用妥布霉素和聚维酮碘冲洗。检测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使用前所有患者结膜囊带菌情况,以及结膜囊使用聚维酮碘与妥布霉素冲洗后带菌情况,并观察药品不良反应。结果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前,两组间结膜囊带菌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膜囊冲洗后,A组结膜囊细菌检出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患者未发生药品不良反应,B组出现4例角膜水肿。所有患者随访1个月均未发生眼内炎。结论术前结膜囊内使用聚维酮碘冲洗较妥布霉素能有效降低结膜囊带菌率,是更有效的杀菌措施。

  • 标签: 白内障 细菌 妥布霉素 聚维酮碘 结膜囊冲洗
  • 简介:采用回顾性调查法,通过对2011-2013年扬州市二、三级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情况进行考察,对全市23所二级以上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情况进行检查并总结分析.结果表明,经过3年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各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各项指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对不合理用药的干预措施及力度不一,效果差异较大.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高,清洁手术预防用药比例高,品种选择不恰当、疗程长及联合用药不妥等不合理现象仍然存在.对此,各医院还应通过技术、行政等有效手段,进一步加大干预力度,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力求各项指标达标.

  • 标签: 抗菌药物 专项整治 指标控制 效果评价
  • 简介:对本院2008-2014年的589份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例的患者年龄、性别、用药天数、剂量、过敏史、合并用药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加强用药监测.

  • 标签: 抗菌药物 药物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分析社区医院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2014年6月12月间门诊处方13482张,其中含有抗菌药物处方612张;分析抗菌药物处方的书写情况、口服与静脉滴注处方数、抗菌药物单独使用与联合使用情况,评价用药的合理性。结果: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4.54%,抗菌药物通过输液形式的使用率为36.10%;无不规范处方张、用药不适宜处方和超常处方;单一药物使用的处方为548张,二联处方为63张,三联处方为1张,无四联处方;联合用药占抗菌药物处方数的10.50%;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为4.25%。结论:该社区医院门诊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是基本合理的。

  • 标签: 抗菌药物 处方用药 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了解干预前、后手术患者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泉州市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干预前(2013年)和干预后(2014年)的手术病例各200例,分析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干预后,手术病例抗菌药物使用率由46.50%降至33.00%;抗菌药物应用种类明显减少,头孢唑林钠的使用率由21.51%提高至51.52%,头孢硫脒由10.75%降为0;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与疗程的合理率由34.41%提高至51.51%。结论:干预后,我院抗菌药物应用更加合理,但仍有不合理之处,应继续加强干预管理。

  • 标签: 抗菌药物 预防 干预分析
  • 简介:目的:评价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对医院3年抗菌药物使用的影响,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提取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数据,应用MirosoftOfficeExcel软件(2003版)统计,并列出图表予分析与评价。结果: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以来,抗菌药物的使用率、AUD(使用强度)、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的送检率等逐年改善,抗菌药物药占比、抗菌药物ADR持续下降。结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卓有成效,对医院3年抗菌药物使用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 标签: 抗菌药物 专项整治 合理使用
  • 简介:目的:了解目前杭州地区头孢类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分析用药特点及趋势。方法:根据杭州地区11家三甲医院和9家二甲医院2011-2013年的用药数据.采用金额分析法和数据汇总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年杭州地区20家医院头孢类抗菌药物品种数为37种,其后两年数量骤减并维持在28~29种,购药金额从2011年的5.5亿元逐年递减至2013年的4.7亿元,其中2011年头孢类抗菌药物购药金额首次出现大幅下降(-20.68%)。从购药金额和用药频度(DDDs)来看,杭州地区头孢类抗菌药物以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最为广泛.其次是第二代头孢。结论:杭州地区头孢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受抗菌药物管理政策的影响明显,为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应进一步加强管理,使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趋于安全、有效、经济的方向发展。

  • 标签: 杭州地区 头孢类抗菌药物 购药金额 用药频度
  • 简介:目的:探索抗菌药物治理的有效方法,促进扬州市(以下简称"我市")二、三级医疗机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我市卫生局对23家二、三级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督导检查以了解整治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整治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仅有4家医院符合规定,2013年整治后上升为14家;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达标的医院从2家上升为15家;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达标的医院从0家上升为11家;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达标的医院从0家上升为11家。结论:整治后,我市23家二、三级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更加合理。

  • 标签: 医疗机构 抗菌药物 专项整治 用药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7月医院所有科室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106例,分析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用药率为84.91%,药物选择不合理率为25.93%,预防用药时机不合理率为50.00%,未按要求追加使用抗菌药物率为9.30%,术后预防用药疗程不合理率为72.20%,预防用药剂量偏大率为11.11%。结论: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用药不够规范,需进一步加强监管。

  • 标签: I类切口 手术 抗菌药物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动态值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策略在优化老年重症肺炎抗菌药物应用中的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126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进行临床常规的感染指标筛查检查,PCT指导治疗组(PCT组)63例患者根据PCT值制订优化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常规治疗组(对照组)63例患者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给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分析2组患者PCT值、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126例患者中,存活109例,死亡17例。2组患者在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使用比例、使用强度、抗菌药物费用及重症医学科(监护病房)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CT值可作为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和感染严重程度的快速、可靠的诊疗指标,基于PCT动态值指导优化抗菌药物治疗策略的效果良好,能有效减少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缩短抗菌药物疗程,降低抗菌药物费用,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及可行性。

  • 标签: 血清降钙素原动态值 老年 重症肺炎 抗菌药物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数量、消耗金额、用药频度(DDDs)和日均费用(DD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2011年除左氧氟沙星用药频度有显著增加,其它多数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及日均费用呈下降趋势。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随着医院加强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督管理,已逐渐趋于合理。

  • 标签: 氟喹诺酮类 抗菌药物用药频度 金额利用分析
  • 简介:目的:综合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病人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探讨临床药师对临床抗菌药物合理性应用进行干预所起的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1年7-12月未经临床药师干预使用抗菌药物的100份出院病人病历作为非干预组,再分别随机抽取2012年7-12月和2013年7-12月经临床药师干预后使用抗菌药物的100份出院病人病历作为干预组,对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比较。结果:经过临床药师干预后本院口腔颌面外科在围手术期病人的用药适应证、抗菌药物选择、用法用量、术前给药时机、用药疗程、联合用药等方面较干预前有明显的改善。结论:通过临床药师的合理化干预,使本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更加趋于规范。临床药师需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提高医院医疗质量、保障病人用药安全和降低医药费用等方面起到有效的推进作用。

  • 标签: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临床药师 围手术期 干预
  • 简介:目的:了解聊城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呼吸内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8月呼吸内科的200份病历资料。结果: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为主要病种,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所占比例为83.00%(166/200),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5.32%,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105.87DDDs/(100人·d)。结论:我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比较合理,但仍有些地方应进一步改进。

  • 标签: 呼吸内科 抗菌药物 合理应用
  • 简介:目的:了解2009—2011年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对2009—2011年我院抗菌药物销售金额、用药频率(DDDs)、限定日费用(DDC)、排序比(B/A)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2011年我院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呈下降趋势,且其占药品销售总金额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及其DDDs一直居排序前列。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的品种分布及大多数抗菌药物的使用较合理,但部分药物的DDC偏高、B/A偏低,需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优化抗菌药物的品种结构,有效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

  • 标签: 抗菌药物 用药频度 限定日费用 合理用药
  • 简介:本研究评估了临床药师干预前后某大医院甲状腺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自2004年至2012年,随机抽取每年的70例接受甲状腺手术的患者病历,评价干预前后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从2004年到2010年抗菌药物使用率一直是100%。实施干预后,2011年使用率降到45.7%,2012年降到2.9%。2010年之前的AUD一直大于38,2012年迅速下降到1。每100个手术的DDDs由干预前的143降至3。2010年抗菌药物的平均费用为350.65元,2012年降至18.51元。干预前后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没有区别。结果表明,临床药师的干预和专项整治的实施能改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 标签: 甲状腺手术 临床药师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 DDDS AUD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抗感染治疗、开展药学监护的切入点。方法:针对1例复杂性尿路感染患者,临床药师从药物选择、给药剂量、疗程、不良反应监测等方面,为患者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并进行药学监护。结果:本次药学监护取得了明显效果,提高了药物治疗水平。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抗感染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订,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可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 标签: 尿路感染 抗菌药物 药学监护
  • 简介:目的:分析医院2014年度门诊患者处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对其不合理使用处方作一评价。方法:抽取医院2014年1—12月间(每月15日)门诊患者处方5864张,应用MicrosoftOfficeExcel软件对处方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作一分析,并对其不合理使用处方作一评价。结果:在抽取的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处方2521张(42.99%),使用抗菌药物类型主要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这5类;抗菌药物联用方式以一联者使用率为69.85%、二联者为20.98%、三联及以上者用药率为9.16%;其中224张抗菌药物处方中存在不合理使用的情况,占总抽查处方数的3.82%,占抗菌药物处方数的8.89%,不合理使用类型包括用药指征不明确、药物剂量不合理、用药时间不当、联用不合理、给药次数不合理、溶媒使用不当和配伍禁忌。结论: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存在不合理使用现象,应予有效的药学干预,以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 标签: 门诊处方 抗菌药物 不合理使用
  • 简介:目的:评价预防用抗菌药物对急性阑尾炎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其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间择期手术治疗的急性阑尾炎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58例;观察组患者于术前预防性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于术后按常规给予抗菌药物治疗,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和并发症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56%略高于对照组为93.10%(P〉0.05);其感染发病率为11.76%低于对照组20.69%(P〈0.05);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0.59%与对照组为18.97%(P〉0.05)。结论:预防性给予抗菌药物治疗急性阑尾炎患者,手术中感染发病率下降,且不影响·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 标签: 预防性 抗菌药物 急性阑尾炎 手术并发症 疗效
  • 简介:目的系统性评价利奈唑胺对2013-2014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临床分离株细菌生物膜(BBF)的活性及体内外抗菌效果.方法:体外试验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最小抑制BBF浓度(MBIC)和最低BBF消除浓度(MBEC);活菌计数法绘制时间-杀菌曲线(KCs);体内试验采用小鼠MRSA全身感染模型,尾静脉给药保护小鼠后测定半数有效剂量(EDso);建立免疫低下小鼠MRSA大腿感染模型,记录尾静脉给药24h后大腿组织菌量的变化.结果:利奈唑胺对2013-2014年临床分离的60株MRSA均敏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BBF的MBIC值与万古霉素相当,敏感性显著高于阿莫西林;体内试验中,利奈唑胺对全身感染小鼠有很好的治疗效果,EDso小于万古霉素与阿莫西林;对免疫低下MRSA大腿感染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也要优于万古霉素和阿莫西林.结论:利奈唑胺对2013-2014年分离的MRSA临床菌株体内外活性均较高,尤其对MRSA的细菌生物膜也显示了极强的抑制作用.

  • 标签: 利奈唑胺 最小抑制细菌生物膜浓度 最低细菌生物膜消除浓度 半数有效剂量
  • 简介: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过去我们只关注疾病人群,只在“诊断和治疗”系统上投资,医疗保险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对患病的参保人给予事后经济补偿,分散患病带来的损失,但这并不能减少和避免疾病的发生,结果导致患者越来越多。

  • 标签: 健康管理 运行效果 管理实践 健康危险因素 疾病人群 监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