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与动脉途径相比,了解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者能否通过减少穿刺部位的出血量和减少血管并发症来改善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方法:冠脉介入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8例,评估接受动脉PCI与动脉PCI患者1年死亡风险的差异。结果:动脉途径组患者的1年风险校正死亡率低于动脉途径组患者。动脉组患者中需要外科手术或输血治疗者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动脉途径组者。结论:与动脉途径相比,动脉途径降低了行直接PCI的AMI患者的1年死亡率,减少了外科手术和(或)输血治疗

  • 标签: 直接血管成形术 ST段抬高 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桡动脉 股动脉
  • 简介:白细胞减少是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引起的常见不良反应。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围手术期时出现了急性粒细胞下降,因患者此时既需要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同时又要解决粒细胞缺乏的问题,所以临床药师配合医生查找原因并提出应对方案,

  • 标签: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粒细胞缺乏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药物副反应报告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作后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50例确诊为AMI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患者入院后的不同时期适时给予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结果年龄偏大、高血压、糖尿病,严重心律失常,便秘,不良生活习惯,情绪焦虑恐惧等都是AMI的主要危险因素,发生率为12.0%~78%,针对上述因素的干预有利于病情的康复。干预组再梗死、心律失常、心功能障碍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寿命是非常必要的。

  • 标签: 心肌梗塞 急性病 危险因素 护理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文献报道有2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呈不典型表现,加之患者临床表现的千差万别,使其诊断难度加大,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有时会难以避免地出现误诊和漏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我院心内科2007年11月-2012年3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306例,其中入院时因其表现不典型误诊32例,现将误诊原因总结分析如下。

  • 标签: 不典型心肌梗死 误诊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冠脉内注射治疗的安全性以及对心功能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组)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抽取骨髓分离、培养、扩增后12~14d行冠脉内注射,另选取20例PCI术后拒绝行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PCI术后1周及1年进行临床随访、超声心动图及18-氟-脱氧葡萄糖单光子心肌断层显像(18F-FDG-SPECT)。结果:治疗组未见与移植有关的体温升高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与对照组比较,1年后治疗组超声心动图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指标及SPECT代谢缺损指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冠脉内注射安全有效,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及远期预后;骨髓来源的心肌细胞生成及血管新生可能为其机制。

  • 标签: 心肌梗塞 治疗 骨髓移植 自体 再生
  • 简介:小儿一旦感冒,发烧往往会接踵而至。这时候家长就赶忙给孩子服用感冒药、退烧药。但不久前,美林(布洛芬)陷入质疑漩涡,让这一经典的解热镇痛药成为热议的焦点。这个案例的发生是否意味着布洛芬的安全性有问题?记者就此采访了药学专家。

  • 标签: 不良反应 恐慌 解热镇痛药 感冒药 布洛芬 退烧药
  • 简介:目的综述各种抗糖尿病药物所致临床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国内外近期公开报道的糖尿病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整理、总结、分析。结果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随着药物剂量增加以及其他因素影响会导致很多不良反应,目前已知常见ll缶床不良反应主要有低血糖、消化道症状、变态反应及代谢和营养障碍等。结论抗糖尿病药物的不良反应涉及系统广泛,有的后果严重,应引起lI缶床重视,加强临床合理用药,增强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痛苦。

  • 标签: 糖尿病 治疗药物 临床不良反应
  • 简介: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据近90%来源于医疗卫生机构,但目前,我国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并没有统一模式,各家医院多根据相关法规要求制定监测工作方案,开展监测工作。通过从医院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优势、监测模式及存在问题等方面探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医院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肌钙蛋白I抗体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2011年4月-2012年3月急性心肌梗死68例,分别于确诊及确诊后24h内取静脉血检测肌钙蛋白I(cTnI)及肌钙蛋白I自身抗体,根据检测结果分为肌钙蛋白I自身抗体阳性组(13例)及阴性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确诊时及24h血清cTnI水平,同时采用Gensini积分和SYNTAX评分评价冠脉病变程度;分别记录、比较两组于确诊7d及随访180d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评价肌钙蛋白I自身抗体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远期的心功能变化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确诊时cTnI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但24hcTnI阳性组水平[(13.57±7.38)μg/L]明显高于阴性组[(7.37±9.24)μg/L](P〈0.01);两组中多支病变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阳性组Gesini积分(85.54)、SYNTAX积分(15.73)明显高于阴性组(Gesini积分52.73,SYNTAX积分9.99)(P〈0.01),PCI术后7d与180d两组患者的左室重构指数、LVEF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肌钙蛋白I自身抗体可能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cT-nI的浓度,并导致cTnI峰值的延迟;而肌钙蛋白I自身抗体阳性往往提示患者血管病变较重,心肌梗死时累及范围较广,梗死面积较大。远期随访结果提示,肌钙蛋白I自身抗体的存在可能影响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心功能的恢复。

  • 标签: 肌钙蛋白Ⅰ 自身抗体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莫西沙星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9年至2011年我院的45例莫西沙星不良反应按照性别、年龄、给药途径等方法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近3年我院莫西沙星不良反应逐年增加,2011年增加量尤为明显,其中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增加,皮肤黏膜类不良反应所占比例升高且女性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显著增加,年龄因素对莫西沙星不良反应的影响每年基本相似。结论临床应重视莫西沙星的不良反应,特别注意皮肤黏膜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早做好应对措施。

  • 标签: 莫西沙星 药品不良反应 皮肤黏膜 性别
  • 简介:目的探讨氯米帕明的不良反应/事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精神疾病杂志和相关药学杂志近15年刊登的有关氯米帕明药品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和我院监测搜集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氯米帕明的不良反应/事件包括9大类25种临床表现,以癫痫发作、白细胞减少、肝功损害、精神障碍多见。新的不良反应有精神障碍、锥体外系反应、过敏、白细胞减少、发热、依赖等。62.75%在15天内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氯米帕明的不良反应较严重,要注意防范。

  • 标签: 氯米帕明 不良反应/事件
  • 简介:炎琥宁是爵床科药用植物穿心莲的提取物——穿心莲内酯,是穿心莲有效成分之一,酯化、脱水、成盐精制而成,化学成分是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钾钠盐,炎琥宁以其对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及病毒性肺炎疗效确切,受到临床医师的青睐。但是,炎琥宁有其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现分析6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儿,

  • 标签: 不良反应 炎琥宁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穿心莲内酯 应用 儿科
  • 简介:目的研究化疗药物伊立替康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提高伊立替康的临床应用安全性,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方法收集2011~12月至2012~10月我院肿瘤科联合伊立替康方案化疗的大肠癌患者,对其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患者不同临床参数与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消化道反应总发生率为72%,骨髓抑制总发生率为56%,严重的Ⅲ-Ⅳ度血液学毒性12%,迟发型腹泻总发生率为40%,较严重的Ⅲ度发生率为4%,无严重的Ⅳ度腹泻,占腹泻总发生率的10%。急性胆碱能发生率为16%。腹泻的危险因素为具有长期吸烟饮酒史。结论伊立体康的不良反应较为常见,而严重的骨髓抑制和迟发型腹泻(Ⅲ~Ⅳ度)发生率较低。发生腹泻的时间大约在用药后4~6天。具有长期吸烟饮酒史的患者发生腹泻的风险较高,对于这部分患者应加强戒烟戒酒的宣传,继而达到用药安全性。

  • 标签: 伊立替康 大肠癌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比较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应用不同方式控制呼吸的效果。方法选取DSCT被检者150例.分自主式屏气组(对照组)和方言+捏鼻式屏气组(干预组),通过护理干预呼吸控制,CT冠状动脉造影后,进行MIP、vR后处理,参考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冠状动脉指南,采用的5分制标准,评价冠脉成像质量,对比2种方式的屏气效果。结果自主式屏气组(对照组)75例,控制呼吸成功率占90.7%(68/75);方言+捏鼻式屏气组(干预组)75例,控制呼吸成功率占96%(72/75)。结论方言+捏鼻式屏气组控制呼吸成功率明显优于自主式屏气组,同时减少了呼吸训练的次数和缩短了呼吸训练的时间。

  • 标签: 冠状动脉成像 双源CT 呼吸控制 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发生的不良反应(ADR)情况,寻找应对该类药物ADR的临床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4~2011年上报的喹诺酮类药物ADR进行系统分析。结果155例ADR报表中涉及9种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ADR例次最多(105例次)。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过敏反应(40.4%)和消化系统症状(27.1%)。结论对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需加强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药品不良反应 临床策略
  • 简介:目的综述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所致临床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类药物提供警示,预防该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国内外近期公开报道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临床不良反应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临床不良反应有消化系统反应、过敏反应、光敏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肝、肾功能损害、血液系统反应、软骨毒性和肌腱损伤以及影响血糖等。结论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多,涉及系统广泛,有的后果严重,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高度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发现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 标签: 喹诺酮类 抗菌药物 临床不良反应
  • 简介:伏立康唑在国内外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报道的不良反应包括神经系统损害、肝胆系统损害、视觉损害、皮肤反应、变态反应、肾功能损害、周围性水肿、骨膜炎、低血糖等。应用时应充分了解药品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正确判断疾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

  • 标签: 伏立康唑 药物不良反应 抗真菌药
  • 简介:目的了解医院抗茵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抗茵药物合理使用。方法对医院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自发呈报的抗茵药物致273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3例ADR报告中,40—59岁的中年患者比例最高(103例,占37.73%),涉及的药品以头孢菌素类最多(97例,占35.53%),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107例,占32.52%)。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茵药物临床应用行为,保障用药安全,减少或避免ADR发生。

  • 标签: 抗菌药物 药品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谷红注射液是乙酰谷酰胺和红花提取物制成的灭菌水溶液,红花提取液含有红花苷类和红花黄色素等有效成分,而乙酰谷酰胺通过血脑屏障,具有维持神经应激能力,改善脑功能.

  • 标签: 谷红注射液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