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7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体对抗肿瘤药产生的不良效应,为临床肿瘤的治疗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从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肿瘤患者中选取100例,男患者45例,女患者55例,采取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查阅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描述归纳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有63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且60-70岁年龄段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并且女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主要涉及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其中以顺铂、奥沙利铂、紫杉醇的不良反应最为常见。结论:抗肿瘤药的应用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其严重程度与病人病情、年龄、给药情况有关。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该对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进行实时监测,提前做好不良反应的应急备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 标签: 抗肿瘤药物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阿莫西林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药学干预方法。方法:从2020年1月至12月,选取我市阿莫西林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案例7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和治疗信息,评估阿莫西林用药后的治疗效果,对用药途径、不良反应的症状表现和发生时间进行统计。结果: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33%,口服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率(85.33%)高于静脉注射(14.67%),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累及皮肤(46.67%)、消化系统(22.67%)、神经系统(14.67%)、血液循环系统(9.33%)、泌尿系统(2.67%)等,其中皮肤过敏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不良反应(P<0.05);不良反应发生在1d以内和1d以上的比例是77.33%和22.67%,其中1h~24h之间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P<0.05)。结论:阿莫西林所致不良反应以口服用药为主,皮肤过敏和1h~24h之间的发生率较高,提示医护人员加强用药指导和观察,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 标签: 阿莫西林 不良反应 用药途径 发生时间 药学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以及预防方案进行分析,以能够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依据。方法:通过收集的248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对患者分布的年龄和药品的种类、给药途径及对患者的器官系统造成的伤害等进行分析。结果:在药品不良反应中,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要对象,涉及到的药品种类以抗感染性药品为主,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要方式。对患者的器官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结论:药品所导致的不良反应能够产生严重的危害,所以在给予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应保持对药物的合理使用,尽可能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由此,对科学合理的ADR预防措施进行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药品 不良反应报告 预防方案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的环戊基三唑嘧啶类(CPTP)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为非前体药,无须经肝脏代谢激活即可直接起效,在停药后血液中的血小板功能也随之快速恢复。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因而起效快,可迅速抑制二磷酸腺苷( 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发挥抗血小板聚集、扩血管作用。替格瑞洛起效时会影响腺苷水平,腺苷浓度的变化会引发机体生物学效应及不良反应[1]。本文对替格瑞洛的相关文献报道和临床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对其的相关不良反应进行综述。

  • 标签: 替格瑞洛 腺苷 抗血小板药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注射左氧氟沙星时药物不良反应特点。方法 用2020年1月-2021年8月该院收治的70例注射左氧氟沙星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做本次回顾性分析,总结不良反应特点。结果 统计后,每日单次用药剂量在400mg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44.29%),每日单次用药剂量在200mg时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11.43%),600mg和800mg引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在27.14%、17.14%,其不良反应特点和累及器官或系统较详细,能辅助临床注射用左氧氟沙星。结论 注重左氧氟沙星注射用药的不良反应特点,能提高临床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强度,追溯导致原因,更科学的使用药物。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药物不良反应 细菌
  • 简介:【摘要】目的 讨论分析运用西药治疗的病患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并针对性提出临床合理利用西药的方法。方法 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于我院期间运用西药治疗的病患296例,296例病患按照病患患病的情况不同均分为4组,一组为肌内注射组,一组为口服给药组,一组为静脉注射组,一组为静脉滴注组,四组中都具有74例病患。其中肌内注射组74例病患运用肌内注射西药进行治疗,口服给药组74例病患运用口服西药的方法进行治疗,静脉滴注组74例病患运用静脉滴注西药进行治疗,静脉注射组74例病患运用静脉注射西药进行治疗,统计四组病患运用西药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发生状况,分析四组数据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 根据对比结果显示,在四组病患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对比方面,肌内注射组74例病患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1%;口服给药组74例病患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1%;静脉注射组74例病患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27%;静脉滴注组74例病患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08%;四组病患的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西药用药 不良反应 临床合理用药 临床体会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风险,探讨并提出预防控制措施 。方法:分析监测数据收集、挖掘、沟通及利用中的风险因素,结合文献资料进行 论述。结果:根据风险因素,提出加强宣传培训、加强监测队伍能力建设并持续推 进报告质量、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等措施促进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结论:对不良反应 风险分析并提出预防控制措施,促进不良反应监测事业发展。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风险因素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方法:在我院由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引起不良反应的患者中选取80例,患者选取的时间段为2019年4月到2021年4月之间,分析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结果:在80例由于使用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导致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中,其中有57例患者是自身患有呼吸系统感染的疾病,呼吸系统感染患者占比为71.25%;5例患者是自身患有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疾病,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患者占比为6.25%;8例患者是自身患有消化系统感染的疾病,消化系统感染患者占比为10.00%;3例患者是自身存在手术或者外伤导致的感染,手术或者外伤导致的感染患者占比为3.75%;1例患者是自身患有淋巴结炎的疾病,淋巴结炎患者占比为1.25%;2例患者是自身患有妇科感染的疾病,妇科感染患者占比为2.50%;3例患者患有口腔感染的疾病,口腔感染患者占比为3.75%;1例患者患者患有肿瘤合并感染的疾病,肿瘤合并感染患者占比为1.25%。在80例由于使用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导致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中,其中有60例患者是使用了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了头孢菌素类药物患者占比为75.00%。剩余20例患者是使用了青霉素类药物,使用了青霉素类药物患者占比为25.00%。结论:患者在治疗中出现了呼吸系统感染是导致β-内酰胺类抗生素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病因,而在含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药物中最容易使得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药物是头孢菌素类药物,因此临床在对患者用药时可以尽量规避以上情况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

  • 标签: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不良反应 呼吸系统感染 头孢菌素
  • 简介:摘要:目的:在疫苗接种过程中,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注射疫苗,总结低温组、常温组疫苗接种情况,总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于2019.1-2019.12期间在我社区医院接种疫苗儿童,共计822例,按照不同温度条件进行分组,常温组则在室温条件下进行疫苗接种、共纳入411例儿童,低温组则接种低温疫苗、共纳入411例儿童。对照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常温组:411例儿童在接种疫苗后留观30分钟,有6例儿童发生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11(1.46%);低温组:411例儿童在接种疫苗后留观30分钟,有25例儿童发生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411(6.08%),常温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6%明显低于低温组的6.08%,两组差异明显,P

  • 标签: 疫苗接种 温度条件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药学服务减少中药用药不良反应的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90例内科慢性病患者,数字表法分组,常规的中药应用组采用常规的中药治疗,中药临床药学干预组采用中药应用+临床药学干预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满意程度;内科慢性病患者对中药机制的认知、用药的依从性、中药不良反应认知;药学干预前后证候积分和生存质量积分;中药使用不良反应。结果中药临床药学干预组的满意度100.00%,高于常规的中药应用组的80.00%,P<0.05。药学干预前两组证候积分和生存质量积分接近,P>0.05;干预后中药临床药学干预组证候积分和生存质量积分的改善幅度更大,P<0.05。中药临床药学干预组内科慢性病患者对中药机制的认知、用药的依从性、中药不良反应认知更好,P<0.05。中药临床药学干预组中药使用不良反应更少,P<0.05。结论内科慢性病患者实施中药应用和临床药学干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并提高其对中药的认知并有效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临床药学服务 中药用药 不良反应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少白细胞输血技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疗效观察。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输血治疗患者的作为调查对象,所选患者共100例。将参与本次调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个小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输注未应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处理的血液治疗,观察组输注采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处理的血液治疗。统计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热患者3例、过敏患者0例以及Hb尿患者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显著优于对照组发热患者5例,过敏患者3例以及Hb尿患者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调查研究表明,应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可显著降低输血的不良反应,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具有许多应用优势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血常规 生化检验 少白细胞输血技术 输血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抗菌药不良反应及不合理用药因素。方法:两阶段完成研究,前半阶段:分析抗菌药不良反应及不合理用药因素(2019年1月-12月),后半阶段:抗菌药优化管理方案(2020年1-12月),统计不同阶段用药不合理情况分析。结果:无论是处方书写质量(处方前记漏项、缺临床诊断或诊断书写不规范、药品规格不规范、单张处方药品种类不低于5种及超7天常用量)还是不合理用药(用药与诊断不符、用法用量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当、溶媒选择不当及滥用抗菌药)上,后一阶段出院带药处方改进干预后发生比例都要低于前一阶段,(p<0.05)。结论:医生因素、药师因素、患者因素以及社会因素是导致临床抗菌药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因素,通过抗菌药不合理用药优化改进,可有效降低临床抗菌药不良反应,提升临床用药质量。

  • 标签: 抗菌药 不良反应 不合理用药因素
  • 简介:【摘 要】目的:对中西药药性和其联用时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索其相应的解决对策。方法:本文就通过对1500个常用中西药联用处方进行查阅和统计,并对应用相关处方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病理进行回顾研究,分析中西药药性,总从而结导致中西药联用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结果:经过本文分析研究发现,出现中西药联用不良反应的处方当中,不合理联用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达75%,合理联用仍然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8%左右,由此可见,中西药配伍处方是否合理,是影响二者联用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为了确保中西药联用的安全性,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相关医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从而减少不合理联用情况的发生,规避中西药联用不良反应风险。

  • 标签: 中西药联用 药性 不良反应 原因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中药治疗过程中对中药进行中药炮制规范化质量管理并观察其效果。方法:选择观察时间设置为2020年12月--2021年6月,选择观察患者为我院中药治疗92例,选择的分组方法为随机分成炮制组与非炮制组,选择的中药炮制方法为规范化中药炮制和非规范化中药炮制,对比两组方法临床应用效果。结果:炮制组和非炮制组有效、不良反应率比较,炮制组是97.82%、4.34%,非炮制组是86.95%、17.39%,(x2=9.268,p=0.021),结果有差异。结论:中药治疗过程中对中药进行规范化中药炮制效果优良,该方法可推广。

  • 标签: 不良反应 药效 中药炮制
  • 简介:浅谈医疗机构如何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摘要:近年来,政府和公众一直关注药品不良反应(ADR)影响。为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根据以往对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收集、核实、分析、评价的过程中,发现医疗机构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医疗机构如何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并提出一些的建议,为医疗机构今后更好的开展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夯实基础,为药品上市后再评价提供依据,为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保驾护航。

  • 标签: 关键词: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