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健康教育入社区提高儿童计划免疫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打算接种疫苗的80例家长进行社区教育宣传,将80例儿童家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免疫接种的教育,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进行专业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的免疫接种概率以及实验前后健康教育家长对待程序性的认知。结果健康教育后家长对待程序性的认知明显加强,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相关性疫苗的接种概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0%,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入社区可明显提高儿童计划免疫质量,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健康教育 社区 儿童计划免疫 效果
  • 简介:【摘要】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做好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对转变群众的生育观念、规范群众生育行为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鉴于当前情势,必须注重对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创新,保证计划生育工作落到实处。

  • 标签: 创新 计划生育 宣传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 对超声检查在妇科计划生育临床手术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 选择 2016.01-2016.12 , 1 年中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 480 例,按照检查方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 240 例,术前超声检查),观察组( 240 例,术前超声检查联合术中超声引导)。手术结束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的诊断均较准确,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超声检查在妇科计划生育临床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术后感染率,值得在临床进行应用。

  • 标签: 超声检查 计划生育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与护理方法措施。方法 采集 2013年 9月至 2014年 9月在本院 196例 ICU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并总结对应的护理防范措施。结果 20例 发生发生 UEX的患者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意识不清楚、紧张不配合与护理人员操作不当、经验不足、约束不当等。对应的护理防范措施有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改善舒适度,进行自身培训等。结论 对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充分正确的评估,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能有效减少 UEX的发生率。

  • 标签: 非计划性拔管 ICU 危险因素 护理防范
  • 简介:目的研究对于人工流产后给予计划生育服务干预的应用和效果。方法筛选2015年6月18日~2018年6月18日在我院进行人工流产的患者124例,根据流产的先后分为干预组62例和常规组62例,干预组的流产患者给予计划生育服务干预,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干预组和常规组患者1年内的意外妊娠和再次流产的发生率以及主动使用避孕措施的概率。结果干预组和常规组干预前主动使用避孕措施的数据经过对比,P>0.05,不具备统计学的意义。干预后,干预组患者1年内再次意外妊娠以及流产的概率少于常规组,并且干预组患者主动使用避孕措施的概率高于常规组,P<0.05,具备统计学的意义。结论给予人工流产后的患者实施计划生育服务干预效果明显,可以推广。

  • 标签: 人工流产 计划生育 服务干预 效果
  • 作者: 陈晓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6-16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6期
  • 机构:崇州市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陈晓华在计划生育手术中高危手术所占比列越来越多,比如:瘢痕子宫妊娠、哺乳期妊娠、畸形子宫合并妊娠、子宫肌瘤合并妊娠、绝经取出宫内节育器等等,可以占到计划生育门诊手术总量的50%以上。高危手术面临的手术风险大大增加,为了避免子宫穿孔、吸宫不全、漏吸、宫腔(宫颈管)粘连、内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将超导可视技术引入到计划生育手术中来,弥补了传统手术的不足,大大提高了计划生育手术的安全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护理干预在胸外科患者术后活动性出血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有价值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4年 11月 1日至 2016年 5月 1日我院胸外科进行过胸外科手术并发生术后活动性出血患者 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干预模式其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 6.67%)、( 11.22±1.09) d明显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 26.67%)、( 18.33±2.08) d,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实验组护理总满意率 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 66.67%,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将临床护理干预应用于胸外科术后活动性出血患者能够改善预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胸外科患者 术后活动性出血 临床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活动性肺结核发病的相关因素并总结活动性肺结核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6月间至我县结核病定点医院就诊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另外从该院同期以咳嗽咳痰、咳血、发热、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主诉而就诊的疑似肺结核病(且经检查排除肺结核)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利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找出影响活动性肺结核发病的相关因素,并总结归纳出预防控制措施。结果男性、年老、经济水平差、吸烟史、结核接触史等5个因素是活动性肺结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男性、年老、经济状况欠佳、吸烟史、结核接触史都可能与活动性肺结核的发生密切相关,故而,临床上应重视上述因素的预警作用,把存在危险因素的人群作为活动性肺结核的重点防控人群,从健康教育、改善不良行为习惯入手,做好对活动性肺结核的防控工作。

  • 标签: 活动性肺结核 影响因素 预防控制措施 危险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 普外科留置胃管患者中开展舒适护理对患者舒适度以及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 普外科 2018 年 9 月 -2019 年 8 月收治的 留置胃管患者 92 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 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 46 例。对照组实施留置胃管的常规护理,研究 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 舒适度、 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以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 研究组舒适度为 95.6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0.43% ( P<0.05 )。研究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 4.35% ( 2/46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19.57% ( 9/4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 97.8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2.61% ( P<0.05 )。 结论 在普外科留置胃管患者中开展舒适护理有利于提升护理质量,增加患者的舒适度,降低患者的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 标签: 普外科 留置胃管 舒适护理 非计划性拔管率 舒适度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内科护士对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认知和活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期间我院内科护士为例进行研究分析,本次研究总共选出60名神经内科护士作为案例。借助文献回顾、专家咨询等途径构建关于神经内科护士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活动的现状调查表。总结神经内科护士对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认知和活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内科护士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知识、护理态度以及护理能力的平均得分分别为(86.56±10.56)分、(95.21±8.46)分、(82.11±13.20)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年龄、婚姻状况、职称、医院等级属于主要影响因素。结论神经内科护士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中普遍存在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是操作水平低的现象,临床中需要尽量多开展培训教育活动,提高康复护理水平,优化临床服务效益。

  • 标签: 神经内科 脑卒中 偏瘫康复护理 认知和活动现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心衰患者记录 24小时出入量准确性中的作用。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 ,运用品管圈方法选定主题 ,拟定活动计划书 ,进行现况调查 ,将 2015年 3月 1 ~31日需记录 24 h出入量的心衰患者 101例累积记录频次为 505例次设为开展品管圈活动前的现况 ,运用查检表对病区护士记录患者出入量现状进行调查 ,设定改进目标 ,采用鱼骨图解析出入量记录不准确的主要原因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持续改进。将 2015年 8月 1 ~31日需记录 24 h出入量的心衰患者 120例累积记录频次为 510例次设为品管圈管理后的情况。比较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出入量记录的准确性。结果 :影响出入量记录准确性的原因包括 :患者不重视、估算标准不统一、护士食物量估算差异大、护士出入量记录不顺利耗时长缺乏耐心及测量工具不统一等。实施品管圈活动后 ,护士每次记录的不准确率明显低于活动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1)。结论 :品管圈活动提高了心衰患者出入量记录的准确性 ,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进一步缩短患者的住院日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品管圈 心衰患者 出入量  
  • 简介:目的研究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锻炼中实施延续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3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组(31例)和研究组(32例),常规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延续护理干预,连续护理4周,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压痛关节数、晨僵时间、疼痛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统计学具有意义。结论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延续护理干预能够提升关节功能锻炼的效果,减轻患者疼痛和晨僵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形成,提升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延续护理 类风湿关节炎 关节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