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PIVAS肠营养处方的合理性,以规范肠营养的临床使用。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等技术抽取本院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PIVAS执行的2150例肠营养处方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一定标准对其合理性和不合理问题类型进行分析。结果:2150例肠营养处方中包括1184例合理处方,占比55.07%,966例不合理处方,占比44.93%。不合理处方中包括糖脂比不合理(49.90%)、其他药物添加不合理(16.05%)、阳离子浓度超标(4.54%)、氨基酸浓度不合理(46.79%)、药理营养素使用不合理(33.95%)、热氮比不合理(6.73%)、葡萄糖浓度不合理(2.07%)等类型。结论:我院PIVAS肠营养处方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合理问题,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指导,规范处方应用,提高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PIVAS 肠外营养处方 合理性
  • 简介:摘要:目的:以风湿类疾病关节炎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医治治疗护理干预措施对此类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3年2月-2023年10月之间接收的66名风湿类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患者编码双数及单数分类为一般组与研究组,分别应用不同治疗干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关节部位健康状态及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风湿类关节炎患者在护理结束后关节健康水平高于一般组风湿类关节炎患者且研究组风湿类关节炎患者治疗期间生活质量得分高于一般组风湿类关节炎患者,两组患者治疗数据之间对比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中医治治疗护理干预措施在风湿类关节炎患者中具有改善患者治疗效果的积极作用,且可提升风湿类关节炎患者在治疗期间生活质量水平。

  • 标签: 风湿类关节炎 中医外治治疗 针对性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以风湿类疾病关节炎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医治治疗护理干预措施对此类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3年2月-2023年10月之间接收的66名风湿类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患者编码双数及单数分类为一般组与研究组,分别应用不同治疗干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关节部位健康状态及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风湿类关节炎患者在护理结束后关节健康水平高于一般组风湿类关节炎患者且研究组风湿类关节炎患者治疗期间生活质量得分高于一般组风湿类关节炎患者,两组患者治疗数据之间对比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中医治治疗护理干预措施在风湿类关节炎患者中具有改善患者治疗效果的积极作用,且可提升风湿类关节炎患者在治疗期间生活质量水平。

  • 标签: 风湿类关节炎 中医外治治疗 针对性护理干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温度对重组大肠杆菌生长及源蛋白表达的影响。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大肠杆菌的生长速率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过高的温度会导致细菌生长受到抑制,同时也会影响源蛋白的表达。此外,低温可以改善源蛋白的稳定性和可溶性。本研究旨在为重组大肠杆菌的优化培养提供理论参考,以期提高源蛋白的表达水平。

  • 标签: 重组大肠杆菌 温度 外源蛋白 表达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进行肠营养患者的用药时发挥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作用对治疗和安全性方面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3.1-2023.12接收患者50例,2023.1-2023.6常规处理,2023.7-2023.12建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分析实施前后患者肠营养补给中配方出现不良事件的概率、记录补给天数和费用。结果:实施后合计配方出现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比实施前低(p<0.05);实施后肠营养支持天数比实施前短,花费比实施前少(P<0.05)。结论:患者肠营养中发挥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降低配方不良事件发生概率,控制肠营养天数,减少费用,值得借鉴。

  • 标签: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肠外营养 临床应用 药物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与连硬阻滞麻醉在分娩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1年 11 月至 2022年 11 月在我院分娩的 80 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40 例。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连硬阻滞麻醉。比较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优于连硬阻滞麻醉,有起效快,镇痛效果好,缩短产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腰硬联合阻滞麻醉 连硬外阻滞麻醉 分娩镇痛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微创引流术与开颅手术治疗脑外伤硬脑膜血肿的效果。方法:择取在本院就诊的72例脑外伤硬脑膜血肿患者,具体接收时间为2023年2月至2024年1月间。利用双色球随机分为例数相同的两组,对照组实施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微创引流术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加以观察。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同开颅手术相比,对脑外伤硬脑膜血肿患者实施微创引流术治疗取得的效果更好且安全性更高。

  • 标签: 脑外伤 硬脑膜外血肿 微创引流术 开颅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创引流术治疗在脑外伤硬脑膜血肿的应用及临床预后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治疗的50例脑外伤硬脑膜血肿患者,选择的时间确定在2020年1月~2023年9月,随机分组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对比组,每组25例。对比组进行传统开颅术治疗,研究组进行微创引流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血肿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GCS评分、血肿量高于对比组,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比组,比较P<0.05。结论:微创引流术有利于提高脑外伤硬膜外血肿患者整体疗效,其近期预后效果更佳,值得推荐。

  • 标签: 微创引流术 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 GCS评分 预后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创引流术治疗脑外伤硬脑膜血肿的效果。方法:以2022年3月-2024年3月为数据截取区间,遴选其中本院收治80例脑外伤硬脑膜血肿患者,按手术方案不同将上述样本归入不同组别(n=40),命名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予以传统开颅手术、微创引流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住院时间更短,手术出血量更少(P<0.05)。观察组感染、再出血等并发症总发生率2.50%更低(P<0.05)。术后7d,观察组NIHSS评分更低(P<0.05)。结论:采用微创引流术治疗脑外伤硬脑膜血肿,相较传统开颅手术,可明显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减少手术出血,同时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

  • 标签: 脑外伤 硬脑膜外血肿 微创引流术 并发症 神经功能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