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分析肝病科开展交叉感染知识健康宣教的意义。 方法: 2019 年 1 月 --2019 年 11 月,选取本院肝病科收诊的 182 例肝病患者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 91 例患者给予常规疾病教育,实验组 91 例患者联合开展交叉感染知识健康宣教,在教育结束后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教育效果。 结果: 实验组的交叉感染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 P < 0.05 )。 实验组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小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大于对照组 ( P < 0.05 )。结论 : 在肝病科开展交叉感染知识健康宣教,可有效提高患者对交叉感染知识的掌握,可有效减少患者住院期间的不安全事件发生情况,可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肝病科 常规疾病教育 交叉感染知识健康宣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 ] 目的: 研究分析 血清胆红素、尿酸检验对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 52 例我院在 2018 年 12 月 -2019 年 12 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将其记为观察组,并选取 52 例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员,记为对照组。检测两组人员的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水平以及尿酸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在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水平对比中,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 < 0.05 ),在尿酸水平对比中,观察组则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 血清胆红素、尿酸检验对诊断冠心病具有重要的 临床意义,能够显著提升临床诊断效果,可帮助医师了解患者病情,进而对症下药。

  • 标签: 血清胆红素 尿酸 冠心病 临床意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胆疾病临床诊断的过程中进行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确诊的肝胆疾病50例患者与健康组50名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TBA测定结果差异性。结果:所选取的急性肝炎、肝癌、肝硬化等肝胆疾病患者其TBA的测定结果与健康组患者TBA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数据具有统计学价值,P

  • 标签: TBA,肝胆疾病,ALT,AST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清单制管理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于 2018年 2月 2019年 2月的 200例在医院 临床一线工作的护理人员 为研究对象,再将护理人员 平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护士 采取不同的临床护理操作方式,实验组实施护理清单方式来进行操作,而对照组则采取传统的护理操作方式,结束之后对比两组护士工作中 出现不良事件的概率 ,与护士 操作的效率 。结果:通过比较之后可以发现,实验组中出现不良事件的概率要低与 对照组,而在护士操作的效率 实验组要高于 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清单制管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及意义 , 能有效的提高整体的护理质量,提升临床 的满意度与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

  • 标签: 护理清单 临床护理 应用 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 CT与 MR在诊断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时的影响和意义 。方法:在 2017 年 4 月至 2019年 10 月期间,选取 92 例于我院收治的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 为研究对象 ,采取 CT与 MR诊断 ,对两组患者诊断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CT 诊断时典型征象:平扫等密度共计 18 例,中央疤痕 18 例。增强后动脉期 90 例由明显强化迹象,门静脉和延时期高密度与等密度 63 例。不典型征象:平扫稍低密度 53 例,低密度 37 例,其中有 37 例密度不均匀。 MR 诊断时 T2WI 显现稍高信号 62 例,等信号 11 例, T1 等信号 19 例;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 89 例,中央瘢痕 3 例。不典型征象: T2 高信号 8 例, T1 低信号 67 例,轻度信号 8 例。 结论:对于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而言,采取单一的诊断技术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因此需采取 CT与 MR联合的形式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真确率。

  • 标签: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CT MR 诊断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腹部彩超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我院 2019 年 7 月 ~ 2020 年 4 月间接诊的 40 例胰腺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腹部彩超检查,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进行比对,探讨腹部彩超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结果: 40 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十二指肠 下动脉 平均 最大血流速度为( 0.17±0.09 ) m/s ;腹部彩超 的检出率为 95% ( 38 例),与手术病理金标准组间比较 P > 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腹部彩超应用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检出率高、图像清晰、操作简单方便等特点。

  • 标签: [ ] 腹部彩超 急性胰腺炎 病理结果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脐动脉血气在新生儿窒息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出生的窒息新生儿 62例组成观察组,选取同期出生的健康新生儿 62例组成对照组,对两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内容为 Apgar评分、 pH、 PaO 2 、 PaCO2、 BE,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 pH值为( 7.121±0.065), PaO2值为( 20.4±6.8) mmHg, PaCO2值为( 64.2±8.6) mmHg, BE值为 [-( 9.2±4.3) ] mmol/L,对照组 pH值为( 7.306±0.092), PaO2值为( 23.9±7.2) mmHg, PaCO2值为( 44.9±8.2) mmHg, BE值为 [-( 6.1±3.2) ] mmol/L,观察组 pH、 PaO2、 B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观察组 PaCO2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新生儿 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气特点,对可能存在窒息现象的患儿及时施予各项检查进行确诊,进而提供正确的临床治疗措施以提高患儿的救治效果,保障其生命安全及将来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新生儿窒息 脐动脉 血气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产科家庭分娩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系统研究与探讨,以不断提高自然分娩率 。 方法: 选择我院 2018 年 09 月 ~ 2019 年 09 月收治的 90 例 初产妇 作为实验对象 , 数字奇偶法分组后探究每组 护理效果。对照 组( 45 例):应用 常规分娩准备 ;实验组( 45 例):应用 家庭分娩准备。 对比 两组 初产妇新生儿 1minApgar 评分、疼痛得分、产时与产后 2h 出血量、自然分娩率 。 结果: 实验组 新生儿 1minApgar 评分为( 9.62 ±0.46 )分、疼痛得分为( 7.03 ±2.24 )分、产时与产后 2h 出血量为( 158.47 ±30.16 ) mL ,各项指标较之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 P<0.05 ) ;实验组 自然分娩率 为 93.33% ( 42/45 ),比对照组高, 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 ( P<0.05 )。 结论: 家庭分娩模式在产科的应用,使新生儿 Apgar 评分明显提高,且分娩疼痛感得以缓解,出血量少 。

  • 标签: 产科 家庭式分娩模式 应用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规则抗体检验对输血的意义。方法:课题纳入68例有输血治疗者,输血时间均在2018年8月-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梅尼埃病原名“美尼尔病”,是以反复发作旋转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耳闷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内耳疾病,在中青年群体高发,具有可治愈性、易复发性。目前,临床上多通过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进行疾病改善与控制。但相对于药物治疗而言,手术治疗对难治性梅尼埃病具有较高疗效。随着梅尼埃病诊疗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梅尼埃病术具备了多样性特征,掌握不同术应用范围与效果,并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术,有利于梅尼埃病临床疗效提升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

  • 标签: 梅尼埃病 手术治疗 术式选择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在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中引导教育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在 2018年 5月 -2019年 5月期间收治的小儿脑瘫患者中随机选取 9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并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45例。实验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的同时再进行引导教育干预措施 ,对照组患儿只接受常规的小儿脑瘫护理。对比两组患儿接受护理后的综合能力。 结果:实验组患儿进行引导教育前,两组患儿的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动功能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的评分无明显差异(p >0.05)。对患儿实施引导教育后,实验组患儿的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动功能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都好于对照组患儿 (p < 0.05)。 结论:由此可见,在小儿脑瘫护理中引导教育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有效地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患儿完善肢体功能,进而使得患儿的康复效果更好,家长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引导式教育 小儿脑瘫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素类药物在计划生育手术患者中的实施意义。方法:随机抽取我院 60例计划生育手术患者,时间范围在 2018年 2月 -2019年 2月,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 30例。观察组实施前列腺素类药物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药物干预,对比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的 一次性上环成功率、一次性取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P < 0.05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前列腺素类药物在计划生育手术患者中的实施意义显著,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一次性手术成功率,而且还可降低术中出血量,应用效果安全可靠 。

  • 标签: 前列腺素类药物 计划生育手术 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胃泌素 17(G17)、胃蛋白酶原( PG)在健康体检人群中的早期胃癌筛查的效用。方法 选取从 2016年 1月至 2018年 7月在我院行常规体检者及消化内科住院患者,所有入选者均行胃镜检查及血清胃泌素 17(G17)、胃蛋白酶原 I(PGI)、胃蛋白酶原 II( PGII)测定,计算胃蛋白酶原 I/II(PR)。用 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 325例患者入选本研究,经胃镜及病理证实:正常 106例,非特异性炎症 88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4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30例,粘膜内癌 24例,进展胃癌 32例。分为正常组、非特异性炎症组、癌前病变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内膜内癌)、进展期胃癌组。进展期胃癌及早期胃癌患者 G17、 PGII高于正常组, PR低于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将正常组作为对照组,早期胃癌及进展胃癌定义为胃癌组,绘制 ROC曲线, G-17联合 PR(G-17> 3.9, PR< 8.70),其灵敏度为 95.35%,特异度为 86.80,正确指数为 0.58, P< 0.001, Kappa=0.564 (P< 0.001)。结论 胃泌素 17、胃蛋白酶原比值在健康体检胃癌筛查中有一定预测价值,一致性一般。目前胃癌早期筛查仍需依赖定期健康体检及胃镜筛查。

  • 标签: 早期胃癌筛查 胃泌素 17 胃蛋白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