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reductase,MTHFR)基因位点C677T和A1298C与中国江苏地区汉族人群非综合征型唇腭裂((nonsyndromiccleftlipwithorwithoutcleftpalate,NSCL/P)发生的相关。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检测法对200例NSCL/P患者和213例健康人进行基因型检测。结果:MTHFRC677T对照组与病例组在基因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TT基因型和携带T等位基因儿童罹患NSCL/P的风险分别是CC基因型儿童的1.84倍及1.57倍。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TT基因型和CT基因型能分别显著增加儿童唇裂伴或不伴腭裂和单纯唇裂的发病风险。MTHFRA1298C病例组和对照组在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AC基因型和携带C等位基因的儿童罹患NSCL/P的风险分别比AA基因型儿童降低49%及43%。分层分析中,AC基因型和携带C等位基因可降低罹患唇裂伴腭裂及唇裂伴或不伴腭裂的风险。结论:MTHFRC677T可能为中国江苏地区汉族儿童NSCL/P的危险因素,而MTHFRA1298C有可能是NSCL/P发生的保护因素。

  • 标签: 病例对照研究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非综合征唇腭裂 基因多态性
  • 简介:目的:构建和鉴定靶向E2F-1基因的RNA干扰慢病毒载体。方法:体外合成两对互补并编码靶向E2F-1基因的特异性短发夹RNA(shorthairpinRNA,shRNA)序列和一个阴性对照组的寡核苷酸,克隆到pLKO.1-PURO-U6(AgeI/EcoRI)质粒载体中,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所构建的重组载体是否正确,将以上质粒分别和包装质粒混合物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产生病毒颗粒。各组病毒载体转染Tca8113细胞后,运用Real-TimePCR和Western检测三组E2F-1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经酶切和测序证明,pLKO.1-PURO-U6-E2F-1shRNA序列正确;转染后,各组慢病毒载体中,第一组质粒感染后的Tca8113细胞中E2F-1基因的核酸电泳条带明显减弱,Western检测出E2F-1蛋白的表达降低。结论:靶向E2F-1基因的shRNA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并可特异性沉默E2F-1基因的表达,为研究E2F-1在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初步的实验基础。

  • 标签: E2F-1 RNA干扰 口腔鳞癌 慢病毒载体
  • 简介:目的鉴于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异源二聚体较BMP同源二聚体有更高效的诱导成骨作用,比较研究纯化的重组人BMP2/7(rhBMP2/7)异源二聚体与rhBMP2和/或rhBMP7同源二聚体在诱导细胞成骨分化上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方法以不同浓度的3种rhBMPs作用于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活性变化,比较研究成骨分化相关基因ALP、骨钙素(osteocalcin,OCN)、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typeⅠα1,Coll)以及核心结合因子(runt-relatedtranscriptionfactor2,Runx2/corebindingfactorαl,Cbfαl)的表达变化.结果RhBMP2/7异源二聚体上调细胞ALP活性的浓度效应呈钟形曲线;其诱导细胞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也呈类似的钟形曲线;而相应的同源二聚体则呈现浓度依赖效应递增曲线.此外,rhBMP2/7异源二聚体与rhBMPs同源二聚体相比,诱导的Runx2基因表达变化不同于ALP、OCN或Coll基因表达,提示后3种基因的表达并不完全依赖于Runx2基因的表达转录.结论RhBMP2/7异源二聚体在诱导细胞成骨分化基因表达上仅在早期以及较低浓度范围内与相应rhBMPs同源二聚体有显著差异;基因表达转录后,成骨相关蛋白的合成、修饰及活化程度不同更可能是造成rhBMP2/7异源二聚体与相应同源二聚体生物学活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 标签: 骨形态发生蛋白 异源二聚体 同源二聚体 成骨分化 基因表达
  • 简介:目的:研究寻找与中国汉族人群头颈癌遗传易感性相关的多态位点。方法:采用病例一对照的研究设计,运用TaqMan基因分型方法,在397例新发头颈癌患者和90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对照中分析了5个多态位点(rs1494961、rs1229984、rs1789924、rs971074、rs4767364)的遗传变异与中国汉族人群头颈癌易感性的关系。结果:rs1229984(A〉G)的遗传变异能够显著影响头颈癌的发病风险。携带rs1229984AG/GG基因型者罹患头颈癌的风险较携带AA基因型者增加34%(调整OR=1.34,95%CI=1.05-1.71)。本研究未发现其余4个位点多态与头颈癌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结论:染色体4q23区域的rs1229984多态与中国汉族人群头颈癌的易感性有关。

  • 标签: 单核苷酸多态性 头颈癌 易感性
  • 简介:目的:探讨Dlx2(distal-lesshomeobox2基因过表达对体外培养的小鼠前成骨细胞系MC3T3-E1向成骨方向分化的影响。方法:构建Dlx2过表达的反转录病毒载体,测序验证。体外病毒转染MC3T3-E1后,以嘌呤霉素行抗性筛选稳定细胞株,以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转染后细胞中Dlx2的表达。应用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Dlx2过表达对部分成骨相关基因(ALP、OCN、Runx2、Msx2)表达的影响。以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和茜素红染色法检测Dlx2过表达对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采用SAS6.04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本实验成功构建Dlx2过表达的反转录病毒载体,测序正确。体外转染后筛选出Dlx2稳定高表达细胞株MC3T3-E1-Dlx2,其mRNA和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成骨诱导过程中,MC3T3-E1-Dlx2细胞ALP值在第4、7、14d均高于对照组细胞,茜素红染色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和空白组染色深。Dlx2过表达在成骨诱导早期能显著促进ALP和Msx2的表达(P〈0.05),晚期则上调OCN表达(P〈0.05),而Runx2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Dlx2过表达上调ALP、OCN等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MC3T3-E1细胞的成骨分化。

  • 标签: Dlx2基因 成骨分化 MC3T3-E1细胞系 同源盒基因
  • 简介:本文介绍了JMJD2基因家族的成员组成,简述了其在组蛋白甲基化修饰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指出JMJD2D基因通过调控组蛋白甲基化及去甲基化过程参与多种基因重组过程。对JMJD2D基因在干细胞分子机制水平的研究将促进其在于细胞组织生物工程学中的发展和应用,为未来的研究指明方向。

  • 标签: JMJD2D 组蛋白甲基化修饰
  • 简介:目的对人唾液腺腺样囊性癌肺高转移细胞株(ACC-M)和肺低转移细胞株(ACC-2)差异表达的部分基因进行克隆和蛋白表达研究.方法应用cDNA基因表达谱芯片,对ACC-2及ACC-M细胞所检测的基因差异表达数据,结合NCBI和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技术,利用RT-PCR方法,克隆ACC-2和ACC-M表达有显著差异基因的EST,将得到的EST重组至质粒PET-24a-d(+)中,构建表达质粒;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经IPTG诱导后表达目的蛋白.结果克隆了RAB7L1、h4F2hc、G8、L6、K1AA0119共5个差异表达基因,成功构建表达载体,EST测序结果与GeneBank对照一致,5个EST均可表达目的蛋白.结论从ACC-2和ACC-M细胞差异表达基因中,可克隆到能够表达目的蛋白的新基因,这些基因可能与腺样囊性癌转移表型产生有关.

  • 标签: 腺样囊性癌 转移 基因 DNA芯片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RNA干扰抑制原代成骨细胞中LIMK2的表达及其抑制效率,为进一步研究LIMK2基因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针对小鼠LIMK2基因,化学合成3条siRNA,分别编号为R1、R2、R3,用脂质体分别介导转染到小鼠原代成骨细胞中,转染后24、48h提取细胞的总RNA和总蛋白.分别进行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研究3条siRNA在不同时间点对LIMK2基因的抑制效率。结果RT—PCR结果显示编号为R3的siRNA对LIMK2mRNA表达的抑制效率最高.两组应用R3siRNA后的LIMK2mRNA表达量分别为对照组的19.30%(转染后24h)、18.63%(转染后48h):Westernblot检测显示编码为R3的siRNA对LIMK2蛋白表达的抑制效果最明显,两组应用R3siRNA的LIMK2蛋白表达量分别仅为空白对照组的1.32%(转染后24h)、1.19%(转染后48h)。结论编号为R3的siRNA可以很好地抑制小鼠原代成骨细胞的LIMK2表达。

  • 标签: LIMK2基因 RNA干扰 成骨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人骨形成蛋白-2(BMP-2)全长基因的克隆,及其真核表达重组子构建方法。方法采用Trizol法从人髁状突骨组织中提取制备总RNA,利用逆转录技术转录出BMP-2cDNA,以其为模版,PCR扩增出BMP-2全长基因,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连接.构建真核表达重组子pcDNA3.1(+)/BMP-2.经酶切和序列分析鉴定重组子的构建情况。结果PCR扩增产物在1200000处有扩增条带.与目的基因大小相符.重组质粒经限制内切酶HindⅢ和XbaⅠ双酶切后。得到5400000和1200000的BMP-2条带,BMP-2基因已成功克隆且成功与pcDNA3.1(+)连接。结论成功克隆出人BMP-2基因,并构建其真核表达重组子pcDNA3.1/BMP-2,为进一步研究BMP-2的功能、BMP-2基因在骨髓间充质细胞(hMSCs)中表达以及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骨形成蛋白-2 基因克隆 真核表达载体
  • 简介:本文报告1例罕见的位于腭骨水平板和前颌骨的高位埋伏多生牙,应用超声骨刀拔除该2颗高难度多生牙。重点阐述如何进行手术入路和去骨设计,在采用超声骨刀去骨,同期拔除2颗多生牙的同时,尽可能保存骨的结构解剖、形态,不损伤相邻健康恒牙,并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评价其效果。

  • 标签: 前颌骨 腭骨水平板 埋伏多生牙 超声骨刀 锥形束CT
  • 简介:目的探讨RECK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与成釉细胞瘤(AB)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相关。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TMplus法检测69例AB(原发45例,复发24例)、6例成釉细胞癌和16例牙源角化囊瘤(KCOT)中RECK、MMP-2蛋白的表达,同时采用RT-PCR方法检测22例AB(原发12例,复发10例)、2例成釉细胞癌和16例KCOT中RECK、MMP-2mRNA的表达水平。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ECK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KCOT、AB和成釉细胞癌中依次明显降低(P〈0.05),且复发AB显著低于原发AB(P〈0.01);AB和成釉细胞癌的MMP-2蛋白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KCOT(P〈0.05):RECK蛋白与MMP-2蛋白在AB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431,P〈0.001)。RECKmRNA在AB、KCOT中均见表达,但在AB的表达较KCOT显著降低(P〈0.001).成釉细胞癌中则无表达:MMP-2mRNA在KCOT、AB和成釉细胞癌中均见表达,但在AB的表达水平较KCOT显著增高(P〈0.001),在成釉细胞癌中均呈高水平表达:复发AB的RECKmRNA表达水平较原发AB显著降低(P〈0.05),但复发与原发AB的MMP-2mRNA表达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CKmRNA与MMP-2mRNA在AB中的表达水平无相关(P〉0.05)。结论RECK表达降低或缺失及MMP-2表达增高与AB的临床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RECK可能通过转录后水平调控MMP-2参与AB的侵润、复发和恶性转化过程。

  • 标签: RECK 基质金属蛋白酶-2 成釉细胞瘤 免疫组织化学 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目的:研究携带RUNX2基因突变位点的人牙囊细胞的分离、鉴定及意义。方法:收集颅骨锁骨发育不良(cleidocranialdysplasia,CCD)患者,鉴定其致病基因RUNX2的突变位点,通过离体培养CCD患者的未萌牙牙囊细胞,检测其携带的基因突变位点,鉴定RUNX2+/m牙囊细胞。结果:全血基因组测序结果发现,患者RUNX2基因2外显子插入TG突变,该突变型为c.309_310insTG,成功分离培养及鉴定RUNX2+/m牙囊细胞,并发现RUNX2基因突变减少了牙囊细胞中此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成功分离培养携带RUNX2基因突变位点的人牙囊细胞,为进一步研究RUNX2基因在牙囊及牙齿萌出中的作用提供实验模型。

  • 标签: RUNX2基因 牙囊细胞 基因突变
  • 简介:目的:探究多巴胺与多巴胺复合Ⅰ型胶原对成骨细胞MC3T3-E1初期粘附的影响。方法:分别在多巴胺改性、多巴胺复合Ⅰ型胶原改性的玻片和空白玻片上培养MC3T3-E1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体外增殖能力。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以及体式显微镜分别观察MC3T3-E1细胞早期粘附形态。结果:MC3T3-E1细胞在三组玻片上培养1、3、7d的增殖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空白玻片组,MC3T3-E1细胞在多巴胺以及多巴胺复合Ⅰ型胶原组上铺展、粘附形态更好。结论:多巴胺促进成骨细胞粘附,多巴胺复合Ⅰ型胶原同样是理想的促粘附手段。两者在骨组织工程中是良好的表面改性手段。

  • 标签: 多巴胺 Ⅰ型胶原 成骨细胞 粘附 增殖 骨组织工程
  • 简介: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起作用,其中前列腺素E(PGE)一直受到关注。本研究选取13例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的正畸患者,用PaulGjessing设计的上颌尖牙后移簧(PGCRS)远中移动尖牙,在严格控制口腔卫生的条件下,以滤纸条法取受力前、受力后小时、24小时及168小时一侧尖牙远中的龈沟液(GCF)。用放射免疫法(RIA)测GCF—PGE的含量。结果显示受力前即可检出GCF-PGE,平均为46.739pg/ml。受力后小时、24小时及168小时分别为126.609、208.878和121.728pg/ml。均较受力前显著增加(P<0.05)。表明牙受力初期GCF-PGE含量增加,且在24小时达到峰值,提示GCF-PGE含量增加与牙齿的受力移动有关。GCF-PGE提供了一种研究人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生化指标变化的活体检测方法

  • 标签: 牙齿移动 龈沟液 前列腺素E2
  • 简介: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治疗价值,小鼠BMSCs为研究观察这些前体细胞群的生物学性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模型。本研究从转基因小鼠骨髓中早期分离培养BMSCs,并进行鉴定。把Twist2-ere小鼠与含有Cre报告子的小鼠(如Z/EG和Ai9)杂交,可分别表达EGFP和番茄红荧光蛋白,其中的Cre可切除终止子序列。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小鼠骨髓 分离培养 转基因 BMSCS EGFP
  • 简介:目的:检测川陈皮素对MC3T3-E1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及实时定量PCR方法评价川陈皮素对MC3T3-E1细胞增殖、成骨分化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川陈皮素能促进MC3T3-E1的细胞增殖,刺激细胞ALP活性升高,上调BMP-2、COL-I、OCN、Runx2基因表达,BMP-2信号阻断剂(Noggin)能抑制成骨分化基因表达。结论:川陈皮素可促进MC3T3-E1成骨分化及成骨基因表达,BMP-2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该过程。

  • 标签: 川陈皮素 成骨细胞 成骨分化
  • 简介:目的使用小干扰RNA(siRNA)干扰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中营养缺乏自噬因子1(NAF1)的表达,观察对NAF1基因的沉默效果,并测定沉默后Tca8113细胞生长增殖侵袭能力的变化。方法建立小干扰RNA(si-NAF1)组、阴性对照(si-NC)组、对照(vector)组。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和Westernblotting法检测NAF1、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Transwell法观察各组细胞侵袭能力变化。结果与vector组相比,NAF1-siRNA干预Tca8113细胞后,si-NAF1组NAF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都明显降低(χ^2=25.65,t=-17.1,P〈0.05),cyclinD1、MMP-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tcyclinD1=-14.7,tMMP-2=-9.6,P〈0.05),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t=-36.77,P〈0.05),克隆形成能力明显减弱(t=-12.33,P〈0.05),侵袭能力明显降低,si-NAF1组穿过Transwell膜的细胞少于vector组。结论通过siRNA技术降低NAF1表达可能通过降低cyclinD1水平抑制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细胞的增殖能力,通过影响MMP-2蛋白表达水平,抑制Tca8113细胞的侵袭能力。

  • 标签: 舌肿瘤 肿瘤 鳞状细胞 RNA干扰 营养缺乏自噬因子1
  • 简介:目的探讨C—erbB-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蛋白表达及基因扩增,并评估其在OSCC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辽宁省人民医院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为OSCC的石蜡包埋组织蜡块60例及正常口腔黏膜组织蜡块30例,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C—erbB-2蛋白表达及基因扩增。结果C—erbB-2蛋白在OSCC、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1.7%、3.3%;扩增阳性率分别为28.3%、0;OSCC中C—erbB-2蛋白表达、基因扩增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OSCC组织中C—erbB-2蛋白表达、基因扩增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均无相关(均P〉0.05),与肿瘤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相关(χ^2=10.808、17.100、4.627,χ^2=8.840、20.044、5.102,均P〈0.05)。结论C—erbB-2与OSCC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以将其作为判断OSCC的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口腔鳞状细胞癌 C-ERBB-2 免疫组织化学 荧光
  • 简介:目的探讨线粒体肿瘤抑制基因1(MTUS1)在舌鳞状细胞癌(TS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80例TSCC、27例舌白斑和13例正常舌黏膜中MTUS1的表达,并对其表达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正常舌黏膜与TSCC中MTUS1亚型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Kapalan-Meier法分析TSCC患者生存率,并统计分析MTUS1在TSCC中的表达与生存率之间的关系。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在正常舌黏膜上皮中MTUS1主要表达于棘层细胞胞浆内,部分位于胞核。正常舌黏膜中MTUS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舌白斑(t=5.876,P=0.037)和TSCC(t=7.638,P=0.00083);舌白斑中MTUS1的表达明显高于TSCC,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81,P=0.0042)。MTUS1在高分化TSC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中分化和低分化者,但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73,P=0.071)。定量RT-PCR检测显示,ATIP1、ATIP3a和ATIP3b是舌黏膜组织中MTUS1/ATIP的主要亚型;与正常舌黏膜相比,TSCC组织中MTUS1/ATIP亚型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7,P=0.0153)。高表达MTUS1的TSCC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低表达者(F=5.876,P=0.0286)。结论MTUS1在TSCC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线粒体肿瘤抑制基因1 鳞状细胞 免疫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