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8岁,主诉左上后牙间歇性自发痛半年余。因近日疼痛加重,于外院诊治后效果不佳来解放军第23医院口腔科就诊。临床检查:左上颌第三磨牙牙合面洞,髓腔暴露,髓底中部探及一疼痛及出血区,高度怀疑髓底穿孔,叩(+),拍全颌曲面断层片显示髓底穿孔,另见侧上颌第四磨牙低位埋伏阻生,左右对称,大小形态与相邻第三磨牙相似(见附图)。因该患者左侧第三磨牙穿孔修补困难,且患者坚决要求拔除,故给予拔除。

  • 标签: 第四磨牙 牙齿发育异常 额外牙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垂直向牙槽骨增量时两种牙周松弛切口的效能及相关临床事件发生情况。材料和方法:选取23例垂直和水平骨缺损的患者(Seibert分类Ⅲ)对瓣切口(double-flapincision,DFI)和传统骨膜松弛切口(periostealreleasingincision,PRI)进行比较,随机采用一种切口进行龈瓣推进.测量龈瓣推进的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比较患者不适的程度。采用UNC-15探针测量最初翻起的龈瓣和推进后的龈瓣,两者的差记为龈瓣推进量;术后并发症包括早期膜暴露、感染、感觉异常和随访中发现持续不适;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量化患者疼痛、肿胀和出血的程度。结果:DFI组的平均龈瓣推进为9.64±0.92mm.而PRI组的平均龈瓣推进为7.13±1.45mm(P〈0.001);早期膜暴露PRI组发生2例,DFI组发生1例:感觉异常、感染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PRI.5;DFI,1).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82);DFI组的平均疼痛、肿胀和出血计分(分别为1.55±1.21,1.91±0.94,0.40±0.12)比PRI组(分别为3.75±2.63,3.25±1.29,1.16±0.34)低(分别为P=0.019,P=0.010.P=0.061)。结论:DFI组有助于龈瓣推进并且减少相关临床事件的发生,此技术有可能成为龈瓣推进的另一选择,能够克服PRI的一些局限性。

  • 标签: 牙槽嵴增量 骨移植 牙种植 外科翻瓣 伤口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