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锶作为生物体内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在骨基质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的关注。掺锶羟基磷灰石、掺锶磷酸钙、掺锶硅酸钙、掺锶硫酸钙、掺锶硼生物活性玻璃等复合材料在骨组织改建及诱导中的应用研究也逐渐增多。本文就该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

  • 标签: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生物活性材料 骨形成
  • 简介:随着骨组织工程研究的迅速发展,寻求能够作为细胞移植及引导新骨生长的支架,以充当细胞外基质的替代物成为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尝试利用生物材料复合技术,通过调节复合材料的比例及相应的组合方式使其发挥各自的优点,进而制作出理想的支架材料。本文分别就丝素蛋白、壳聚糖以及丝素蛋白-壳聚糖复合生物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其在骨组织工程的应用做一综述。

  • 标签: 丝素-壳聚糖支架 骨组织工程
  • 简介:会议时间:2014年3月28—30日会议地点:湖南国际会展中心(长沙世界之窗旁)主办单位:湖南省医学会、中英合资好博塔苏斯展览有限公司承办单位:长沙好博塔苏斯展览有限公司

  • 标签: 展览会 口腔设备 长沙 湖南省医学会 材料 西部
  • 简介:目的:本研究采用半水硫酸钙晶体(Calciumsulphatehemihydrate,CSH)与可吸收镁合金(Magnesiumalloys,Mgalloys)制备出一种可注射的新型复合人工骨材料,并研究其可注射性,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等各方面的性能。方法:对比不同比例Mg/CSH复合材料的初、终凝时间、压缩强度、注射特性;采用X线衍射分析(X-raydiffractionanalysis,XRD)和能量弥散X射线探测器(EnergyDispersiveX-rayDetector,EDX)对材料成分进行分析;模拟体内液态环境,测试材料在37℃浸泡环境下的生物活性及在磷酸缓冲盐浸泡下的重量变化以及pH变化;材料表面形态采用扫描电镜(Scaningelectronmicroscopy,SEM)观察;用大肠杆菌抑菌性实验对材料的抗菌性进行检测。结果:与纯CSH组相比,添加Mg的复合材料凝固时间延长,复合材料的可注射性显著提高(纯CSH的可注射比例为43%,20%Mg/CSH为69%)。随着Mg含量的提高,抗压强度方面也有所提高(P〈0.05)。XRD及EDX检测结果均证明材料中含有CSH以及Mg晶体。不同复合材料在浸泡环境下的结果表明,Mg的添加对复合材料的pH无影响;降解率方面,在浸泡时间小于21d时,纯CSH与Mg/CSH复合材料的降解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浸泡21d后,复合材料的降解性明显优于纯CSH(P〈0.05)。SEM检测浸泡前后材料表面,结果表明浸泡对材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Mg/CSH及10%Mg/CSH与纯CSH24h后抑菌性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添加镁合金的可注射硫酸钙复合材料展示出良好的机械性能,在可注射能力、抗菌性,体内生物相容性方面也表现良好。该材料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可注射骨 半水硫酸钙 镁合金 骨组织工程 骨修复
  • 简介:目的评估不使用植骨材料的经牙槽嵴上颌窦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存留率,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9-2012年接受上颌窦内提升术不使用植骨材料同期植入Bicon(R)种植体的病例46例,共植入种植体62枚,随访12~39个月,用Buser存留标准评估种植体存留率,记录边缘骨水平变化、剩余牙槽嵴高度、上颌窦底提升高度、随访时间、并发症等指标,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46例62枚种植体存留率98.39%,1枚种植体6个月时发现骨结合不良.术前测量剩余牙槽嵴高度范围2.83~9.83mm,术后测量窦底提升范围1.00~4.86mm,近、远中边缘骨水平平均变化为(-0.12±0.72)mm(t近中=-1.29,P近中=0.20),(-0.06±0.65)mm(t远中=-0.68,P远中=0.50).结论上颌窦内提升术不使用植骨材料同期植入种植体存留率高,种植体周牙槽骨稳定,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上颌窦内提升术 无植骨材料 Bicon(R)种植体 边缘骨水平
  • 简介:会议时间:2014年3月20-22日会议地点: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郑州市郑东新区商务内环路中央公园1号)主办单位:河南省口腔医院、郑州大学口腔医学院承办单位:郑州好博塔苏斯展览有限公司

  • 标签: 口腔医学院 郑州市 会议 口腔设备 展览 学术
  • 简介: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比较下颌磨牙根管治疗后各种充填体和垫底材料对牙体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选用正常形态的下颌第一磨牙,基于MicroCT扫描建立根管治疗后I类洞型充填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充填材料面施加200N咬合力的条件下,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用不同充填材料进行修复后的牙体组织应力分布状况.结果:银汞合金充填时牙体组织出现的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分别是5.75MPa和14.97MPa,明显小于复合树脂充填时牙体组织出现的最大拉应力11.1lMPa和最大压应力26.01MPa.复合树脂充填时采用不同垫底材料,牙体组织出现的最大应力数值相近(最大拉应力11MPa±1%,最大压应力26MPa±1%).结论:成功建立Ⅰ类洞型牙体缺失的下颌磨牙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实验数据表明,不同充填材料对牙体组织的应力影响较大,而不同垫底材料对牙体组织的应力无显著影响.

  • 标签: 充填体 垫底材料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拔牙术后,由于牙槽突上拔牙位点质和量的改变,骨组织大量吸收。此随机临床试验有3个目的:①比较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术和自然愈合的拔牙窝剩余骨量变化;②分析植骨后的拔牙窝的组织学和形态学特点;③比较拔牙窝相邻牙在拔牙前后探诊深度(PPD)和临床附着水平(CAL)的变化。本研究共观察了41位患者的48颗牙齿,每位患者的上颌或下颌的前磨牙或磨牙区至少有一个拔牙位点。所有拔牙位点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拔牙后未做处理),另一组为试验组(拔牙后进行位点保存)。在试验组中,拔牙窝内植入牛骨矿物质并覆盖了猪胶原膜。拔牙前和拔牙后4个月,测量拔牙窝相邻牙的探诊深度(PPD)、龈退缩(REC)、及临床附着水平(CAL),在石膏模型上评估牙槽嵴宽度在拔牙后4个月内的变化。拔牙后4个月,实验组中进行了植骨的拔牙窝和对照组中未予处理的拔牙窝内都有充分的骨质填充,两组在PPD、REC及CAL方面都相差甚微。然而,在拔牙后4个月,试验组在牙槽嵴宽度(1.04±1.08mmVS4.48±0.65mm,P〈0.001)和高度(0.46±0.46mmVS1.54±0.33mm,P〈0.001)上的降低量明显减少。组织学观察,植骨的拔牙窝内无炎症反应,呈现骨形成与骨成熟的各个阶段,两组中的骨质矿化与未矿化结构无明显差异。与未行处理的拔牙窝相比较,采用拔牙窝内植入牛骨矿物质并覆盖胶原膜的方式对拔牙位点进行保存,很有可能减少了垂直向与水平向上的骨量丧失。

  • 标签: 随机临床试验 组织学分析 骨矿物质 随机对照 胶原膜 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