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根管治疗已经成为治疗牙髓病、根尖周病的主流方法。根管治疗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对根管解剖形态了解不足[1-3]。完善的根管治疗一定是建立在充分了解根管解剖形态的基础上,应着重关注根管可能存在的变异。对于尖牙根双根管的病例报告多出现在下颌尖牙,概率为4%[1,2]。上颌尖牙多为根管,出现双根管概率较低[3]。

  • 标签: 上颌尖牙 双根管 根管治疗
  • 简介:良好的封闭性是施行高质量的桩核修复要求之一。充填、修复材料和牙体组织间的渗漏与修复远期效果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关于桩核渗漏的研究众多,研究提示桩核修复过程中桩道预备时机、桩道预备器械、剩余根充物长度、桩核材料的选择及桩核预备时机都可能与渗漏的发生相关,本文就桩核修复过程中渗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微渗漏 桩核 桩道预备
  •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材料充填对老年楔状缺损后的体外渗漏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患者因牙周炎而拔除的前磨牙30颗,于颊侧釉牙骨质界处制作类似楔状缺损洞型。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GCFujiⅨ,B组FiltekZ350纳米树脂,C组FiltekZ350XT流体树脂衬洞垫底后FiltekZ350纳米树脂充填窝洞。经牙合力循环和热循环,2%亚甲基蓝染色24h后,沿牙体长轴自颊舌向切2片,体视显微镜放大40倍下测量各组充填体边缘渗漏的长度,并对每组染色渗入深度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三组充填体渗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组的边缘渗漏率最低,牙合龈侧分别为(0.71±0.52)mm和(0.73±0.47)mm。组内的龈侧壁与牙合侧壁间渗漏无差异(P〉0.05)。结论:FiltekZ350XT流体树脂衬洞垫底后FiltekZ350纳米树脂充填老年楔状缺损可获得更好的边缘封闭效果。

  • 标签: 复合树脂 楔状缺损 微渗漏
  • 简介:目的:探讨种植钉在治疗双颌前突伴露龈笑患者上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例临床表现双颌前突伴露龈微笑的患者,在前牙区与后牙区植入微种植钉,并以其为支抗内收压低上切牙。治疗前后测量头颅定位侧位片与模型,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测量值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前后上下切牙牙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SN:t=11.993,P=0.001;L1?MP:t=6.439,P=0.001),上下切牙治疗前后的垂直向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PP:t=2.591,P=0.018;L1/MP:t=4.339,P=0.002)。软组织测量值及牙龈暴露量呈明显改善(GSL:t=3.198,P=0.008)。结论在治疗双颌前突伴露龈微笑患者时,可选择在前牙区与后牙区植入微种植钉,有助于在内收前牙的同时改善露龈笑。

  • 标签: 微种植钉 露龈笑 双颌前突
  • 简介:目的:探究两种fimA型牙龈卟啉胞菌对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在厌氧条件下培养ⅠfimA、ⅣfimA型牙龈卟啉胞菌,并与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共同培养;在共培养2、8、24和48h时,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状况。结果:ⅠfimA型牙龈卟啉胞菌刺激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后8h,促增殖作用明显,但是24和48h平滑肌细胞增殖受到抑制(P<0.05);ⅣfimA型牙龈卟啉胞菌对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没有明显促细胞增殖或细胞毒性作用。结论:ⅠfimA型和ⅣfimA型牙龈卟啉胞菌对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的作用存在差异,ⅠfimA型牙龈卟啉胞菌有明显的促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作用。

  • 标签: 牙龈卟啉单胞菌 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 fimA CCK-8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牙龈卟啉胞菌脂多糖对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表达Th17细胞分化相关细胞因子IL-1β、IL-6、IL-23和TGF-β的影响。方法:采用脂多糖提取试剂盒提取牙龈卟啉胞菌标准株ATCC33277和高毒力株W83脂多糖;免疫磁珠法分选健康志愿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以大肠杆菌脂多糖为对照,1μg/ml牙龈卟啉胞菌脂多糖处理单核细胞,分别培养12、24、36h后收集细胞和上清液,实时定量PCR及ELISA法检测IL-1β、IL-6、IL-23、TGF-β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各型脂多糖均可显著上调单核细胞四种细胞因子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上调作用具有时间效应,在12h达到高峰。并且三种菌株脂多糖对不同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结论:牙龈卟啉胞菌脂多糖可显著上调CD14+单核细胞表达IL-1β,IL-6,IL-23,TGF-β,可能与牙周炎症环境中Th17细胞的分化相关。

  • 标签: 牙龈卟啉单胞菌 脂多糖 TH17细胞 细胞因子 单核细胞
  • 简介:目的:评价3种不同液体模拟髓腔流体压力对3种粘结系统与牙本质粘结拉伸强度的影响。材料与方法:磨平完整人磨耠面至中层牙本质深度,分别用去离子水、磷酸盐缓冲液和人血浆模拟15mmHg牙齿髓腔压力.涂布3种粘结剂:瓶装全酸蚀粘结剂.SingleBond(3MESPE);一步法自酸蚀粘结剂.G-Bond(GC牙科)和iBond(HeraeusKulzer)。堆塑2mm高度复合树脂。粘结堆塑完成后.所有样本均浸泡于37℃人工唾液中.并置于20mmHg髓腔压力下24h。万能测试机测试每个样本的拉伸强度,并记录每个样本的断裂模式。数据用ANOVA和Bonferronipost-hoc检测进行统计学分析.设置P≤0.05。结果:在SingleBond粘结剂中,去离子水表现出比血浆和磷酸盐缓;中液更高的拉伸强度;在G-Bond中,去离子水与磷酸盐缓冲液拉伸强度无明显差异.但人血浆拉伸强度较低;相反.在iBond中.3种液体拉伸强度无明显差异。所有样本断裂模式主要为粘结界面和混合模式断裂。结论:不同液体模拟髓腔压力会影响粘结剂与牙本质问的粘结效果.全酸蚀相比自酸蚀粘结系统粘结效果受髓腔压力影响更敏感,粘结剂中含有蛋白质凝固成分比不含这些成分的粘结效果好。

  • 标签: 髓腔压力 人血浆 微拉伸强度 粘结系统
  • 简介:目的对比研究纯钛表面不同纳米图案对成骨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探讨微米与纳米结构在影响细胞行为当中的不同作用。方法制备4组纯钛纳米复合表面形貌:喷砂(S)、喷砂-酸蚀(SLA)、喷砂-碱热(SAH)及喷砂-阳极氧化(SAN)。检测各组材料表面理化性能,扫描电镜观察各组材料表面形貌及细胞黏附形态,CCK-8法测定细胞在材料表面增殖能力,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细胞在材料表面分化能力。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最小有意义差异(LSD)t检验对同时间点不同组的CCK-8及ALP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粗糙度结果示:SLA组粗糙度大于其余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Ra=38.449,PRa<0.001;FRq=29.564,PRq<0.001)。(2)扫描电镜示:S组仅形成弹坑状一级微米结构,黏附细胞伪足短小,SLA、SAH及SAN组分别修饰沟壑状、网状及管状二级纳米多孔图案,细胞于SAH、SAN组表面伪足更为伸展,其中SAH组表面细胞伪足生长进入孔隙形成机械锁结。(3)CCK-8结果示:第5天,SAH和SAN组细胞增殖A值(1.546和1.528)显著高于S组(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29,P=0.042);第7天时,SAH和SAN组细胞增殖A值(2.646和2.57)显著高于S组(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1,P=0.035)。(4)细胞分化检测示:接种7d后,SAH组ALP活性(77.656)显著高于S、SLA及SAN组(53.132、51.052和62.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734,P<0.001);接种14d后,SAH与SAN组ALP活性(104.107和109.963)显著高于S与SLA两组(82.885和73.3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052,P<0.001)。结论钛片表面纳米图案影响细胞伪足形态,促进细胞增殖及ALP活性,其中多孔形貌显著增加细胞活性,碱热处理表面早期ALP活性显著增加,且形成纳米网比纳米管更有利于形成机械锁结

  • 标签: 表面改性 微纳米结构 纯钛 纳米网 纳米管
  • 简介:目的:探讨炎症环境中经典Wnt信号通路对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ligamentstemcells,PDLSCs)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有限稀释法获得健康个体和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膜干细胞(H-PDLSCs和P-PDLSCs),比较两组PDLSCs成骨分化能力。成骨诱导后WesternBlot检测经典Wnt信号通路关键分子GSK3β/p-GSK3β和β-catenin在两种细胞中的表达;TOPFlash/FOPFlash荧光素酶检测β-catenin/TCF转录活性;加入GSK3β抑制剂后,茜素红染色观察PDLSCs成骨能力的变化;小分子RNA下调β-catenin,ALP染色观察PDLSCs成骨分化。结果:P-PDLSCs的成骨分化能力低于H-PDLSCs;在PPDLSCs中p-GSK3β和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较H-PDLSCs明显增高;小分子RNA干扰下调β-catenin可减弱TNF-α引起的成骨能力下降;LiCl或Wnt3a抑制GSK3β活性后,PDLSCs成骨分化受到抑制。结论:GSK3β的磷酸化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是炎症环境中TNF-α抑制PDLSCs成骨分化的关键步骤。

  • 标签: 牙周膜干细胞 炎症微环境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成骨分化
  • 简介:目的:评估紫外线照射效应对弧氧化纯钛诱导磷灰石形成及细胞矿化的影响。方法Ⅱ级商用纯钛片进行弧氧化(MAO)处理,作为空白对照组,记为MAO;弧氧化结合紫外线(UV)照射处理2h的钛片作为实验组,记为MAO+UV2h。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钛片浸泡在DMEM/F12培养液中材料表面磷灰石形成情况;将钛片与大鼠脂肪间质干细胞矿化诱导条件下共培养,观察细胞矿化情况。结果浸泡在培养液中21d后,MAO组仅在SEM高倍镜下见少量散在微小磷灰石结晶颗粒;MAO+UV2h组颗粒明显增大增多且叠层沉积,除弧氧化形成的孔径外周高点外,氧化膜层几乎全部被磷灰石晶体层覆盖,且孔径内沉积大量晶体使孔径明显缩小。SEM观察细胞矿化物的形成情况,发现MAO组未见明显矿化物形成,但MAO+UV2h组细胞材料表面可见较多针状结晶,能谱分析(EDS)提示为磷灰石结晶。结论紫外线照射可增强弧氧化纯钛表面在体外诱导磷灰石沉积的能力且促进脂肪间质干细胞的体外矿化。

  • 标签: 紫外线照射 微弧氧化 磷灰石 脂肪组织 间质干细胞
  • 简介:目的:通过对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growthfactor,HGF)、C-Met、CD1a在舌鳞癌(tonguesquamouscellcarcinoma,TSCC)、舌癌前病变及舌正常组织中表达的研究,探讨在舌鳞癌中HGF/C-Met信号通路对CD1a阳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30例舌鳞癌、10例舌癌前病变及10例舌正常组织的石蜡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舌鳞癌、舌癌前病变及舌正常组织中HGF、C-Met及DC标志物CD1a的表达并分析其相互关系。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秩转换的非参数检验以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HGF、CMet和CD1a在舌鳞癌中的表达水平较舌癌前病变和舌正常组织高(P均〈0.01);在舌鳞癌中,C-Met的表达水平与CD1a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s=-3.769)。结论:舌鳞癌患者局部环境中存在一定的免疫反应,HGF/C-Met信号通路可抑制DC对舌鳞癌组织的浸润。

  • 标签: 舌鳞癌 树突状细胞 HGF/C-Met信号通路
  • 简介:口腔面部美容是医疗美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口颌面部的改变与衰老密切相关。口腔颌面部的创注射美容已经引起口腔医师的高度重视,口腔专业医师开展面部注射美容有诸多优势,在2014年为口腔专业人士成功举办第一届口腔面部创注射美容学习班的基础上,定于2015年4月17-19日在北京举办第二届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口腔颌面部创注射美容学习班"。

  • 标签: 口腔颌面部 医疗美容 面部注射 国家级继续教育 学习班 微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