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早期咬合创伤牙痛的特点。确定早期咬合的概念范围与定义,初步探讨诊断标准及防治方法。材料与方法:对临床诊断早期咬合创伤牙痛的17例病例进行检查,治疗的临床分析。结果:17例早期咬合创伤牙痛病例包括前牙3例,前磨牙5例,磨牙9例,表现为不明原因的牙痛,偶有咬合至某一个位置疼痛,有时定位不准确,检查偶有叩痛,经反复检查可查及咬合高点,但X线片检查牙体及牙周膜并未见改变,经调He治疗后1周内症状可得到明显的缓解。结论:临床上确实存在单纯因咬合创伤引起的早期牙痛,仔细检查可查到咬合创伤点,但不能查到牙体及牙周组织的损害,在临床应引起重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免引起进一步的损伤,有关单纯性咬合创伤引起早期牙痛的发病原因及机理有待深入研究。

  • 标签: 咬合创伤性牙痛 诊断 临床分析 咬合调整
  • 简介:目的:观察咬合创伤后,三叉神经节中前速激肽原A(PPTA)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制备大鼠咬合创伤模型,采用分子杂交方法,观察咬合创伤后7、15、30天时,三叉神经节中PPTA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持续性咬合创伤后PPTAmRNA表达高于对照侧.咬合创伤7天,PPTAmRNA表达增高趋势明显高于15天和30天组.15天和30天两组间PPTAmRNA的表达增高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咬合创伤后,三叉神经节PPTAmRNA表达增加,初级感觉神经元合成SP前体增加.

  • 标签: 咬合创伤 三叉神经节 前速激肽原A mRNA 分子杂交法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探讨髁突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新入路.方法:对6例(8侧)髁突下骨折患者行患侧耳屏前直线切口,顺颞浅静脉表面向下分离,寻找面神经颞面干和颈面干,并对其加以保护后,切开下颌支骨膜,在直视下对骨断端行复位内固定.结果:此手术入路视野好,骨断端暴露充分,便于复位固定.所有病例术后咬合关系良好,无面神经损伤.结论:此手术入路是髁突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较好方法.

  • 标签: 髁突下骨折 坚强内固定 手术方法
  • 简介:下颌骨骨折在颌面骨折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下颌骨的髁突是颞下颌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下颌骨发生骨折时,会对颞下颌关节的骨组织及软组织造成直接及间接的损伤。本文就下颌骨骨折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选择早期、正确、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标签: 下颌骨 骨折 颞下颌关节
  • 简介:目的:介绍经眶周小切口复位固定颧骨复合体骨折(ZMC)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共治疗93例ZMC骨折,其中单纯经眶周(眉弓外侧和下睑缘下)小切口复位58例(62%),眶周小切口+上颌前庭沟切口复位35例(38%).术后行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观察,随访半年.结果:84例(90%)痊愈,面部畸形与眼球功能障碍完全恢复,眶周无明显瘢痕;9例(10%)明显改善.结论:ZMC骨折经眶周小切口入路治疗创伤小,疗效好,可同期进行眶底探查与眶底骨缺损重建,对复杂性骨折还需联合口内切口复位固定.

  • 标签: 颧骨复合体 颌面部骨折 开放复位 眶周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