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29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及28名正常青少年咀嚼肌电图的检查,发现唇腭裂术后反患者咀嚼电活动特征如下:(1)姿式位时嚼、颞电活动增大;(2)ICP大力咬合时嚼、颞电活动较弱,患者咀嚼功能低下;(3)边缘运动中肌肉活动不协调;(4)嚼、颞SP延长;(5)各种功能运动中,两侧嚼、颞电活动对称性差。

  • 标签: 唇腭裂 反合 肌电图
  • 简介:口周压力与牙颌形态的相关性一直是正畸医师所关注的一个焦点。本研究以成人骨性安格尔Ⅲ类错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与正常组比较分析,以分析骨性Ⅲ类患者的口周压力特征,了解口周压力与牙颌形态的相关性。

  • 标签: 骨性Ⅲ类错 正常 口周肌压力
  • 简介:目的:探讨脂质过氧化作用在+Gz所致的咬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体重为200-250克雄性Wistar大鼠14只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7只.A组用特制的固定装置固定5min,B组固定于动物离心机的转臂上,加速度曲线为梯形,G值增K率约为0.5G/s,+10Gz峰值持续时间为30s,间隔+1Gz60s,连续5times/d,4d/wk.共3周.离心后测定咬匀浆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与A组相I比.B组咬组织匀浆中MDA含量均明显升高,而SOD含量未见变化.结论:增多的自由基与机体清除自由基能力之间平衡失调在咬肌发生病理改变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 标签: 加速度 咬肌损伤 脂质过氧化作用 +GZ 病理学
  • 简介:目的:评估骨髓基质细胞(bMSCs)体外分化为成样细胞的能力,探讨骨髓基质细胞作为肌肉组织工程新的种子细胞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基质细胞,经腺病毒介导的MyoD(Ad—MyoD)基因转染后,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及增殖情况,并行成肌细胞标志物的检测。结果:转染后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可见肌管样结构。myogenin及desm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结论: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可以向成方向转化,有望成为肌肉组织工程新的种子细胞。

  • 标签: 骨髓基质细胞 成肌样细胞 MyoD基因 种子细胞
  • 简介:目的:应用肌电图仪评价骨性Ⅲ类错He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咀嚼功能的变化:方法:收集16例骨性Ⅲ类错He畸形需正颌手术病例和20例正常He对照组.应用MedelecSynergy肌电图仪分别在静息放松、正中紧咬、前伸、开口、侧方和咀嚼运动时.测定双侧颞前束、咬和二腹肌前腹的表面募集电位,并计算其不对称指数运动:病例组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重复测定,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前病例组咀嚼电位小于对照组,尤以紧咬和咀嚼时差异显著(P<0.05),不对称指数与对照组无差异。术后3个月时,部分功能恢复,但紧咬和咀嚼时募集电位下降显著(P<0.001),不对称指数也增大,提示此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术后6个月各种功能运动时的募集电位均大于术前水平.不对称指数则基本小于术前水平,说明功能有所改善:结论:骨性Ⅲ类错He畸形患者手术前咀嚼功能弱于对照组,正颌手术矫正了颌骨位置和咬合关系.改善了患者的咀嚼功能.

  • 标签: 骨性Ⅲ类错He畸形 肌电图 正颌外科 咀嚼功能
  • 简介:目的:建立包括颞下颌关节、咀嚼、下颌骨及下牙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对正常志愿者颌面部进行磁共振冠状位扫描.三维重建磁共振影像.应用CAD软件、ANSYS6.1,建立有限元模型.结果:包括颞下颌关节、咀嚼、下颌骨及下牙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共有14332个节点,11008个单元,其中关节盘552个单元;与MR三维重建影像比较,形态结构一致.结论:所建三维有限元模型,具有良好的几何相似性和力学相似性,更接近实际生理情况.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咀嚼肌 下颌骨 下牙列 三维有限元模型 磁共振成像